书城励志智联谐趣(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7026600000028

第28章 妙联巧对集锦(2)

此联妙在比拟形象,对仗工稳,平仄和谐。把灯草比作白蟮,把秤比作乌龙,赋予它们以生命与活力,由此妙趣横生。“白蟮”对“乌龙”,“过江”对“卧壁”,“头顶”对“身披”,“一轮红日”对“万点金星”。无一处对仗不工,无一句平仄不协。“白”对“乌(黑)”、“红”对“金(黄)”,“一轮”对“万点”。连颜色和数目都能对上,堪称妙绝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霰停雪继,刚柔各异地天情上联是历史流传的半联“绝对”,下联是当代联家程耀先生试对,见于《楹联报》总第11期。

传说清代高州府某山村有个农夫,一日卖炭买盐归来,途中低头喃喃自语,不慎撞了府尹出巡的大驾。府尹喝问:“什么人?”回答曰:“买卖人。”“做何买卖?”农夫脱口以上联作答。府尹一听,这是半副巧妙的对联,急忙吩咐起轿回府。府尹反复琢磨这半副上联,可是绞尽脑汁,一直未能对出合适的下联。于是,这半副对联便成了“绝对”。

程先生所对下联,联首的“霰”(音xiān),指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凝结而成的小冰粒,在飘雪花之前,往往先下霰。因为霰的形状与盐粒相似,故又俗称“下盐粒”。霰是硬体,雪花是软体,故曰“刚柔各异”。“炭去盐归/霰停雪继”,并列式动词对;“黑白分明/刚柔各异”,形容词组对;“山水货/地天情”,并列式名词对;对仗十分工整。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仄(首字不论)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完全合律。

这副趣联的应对句颇多,以笔者之所见,当以程耀先生此对为佳。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这是一副巧趣对联,作者无考。

上联说,船上装载石头,而船是木头制作的,木头当然没有石头重,故曰“石重船轻”;但因船下有水托着,所以能够“轻载重”。下联说,用杖尺杖量地面,杖尺的长度通常只有五尺,地面有长有短,但再短也不只五尺,故曰“地长杖短”;但是计算土地面积却要靠杖尺来杖量,所以又说“短量长”。以上这些,本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却没有人去注意研究它。

本联作者抓住了这一貌似不合情理而实际上合情人理的巧妙现象,并且用擅长编织的生花妙笔,将其组合成联,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这就是这副趣联的可贵之处和魅力所在。

邻里不成敬意,一席淡餐宴亲朋缺少理情,三杯薄酒酬改革开放以后,汪老汉承包果园发了家,盖了一座两层楼的小洋房,院子里还有3大间兼作临时仓库的会客厅。这一天,是汪老汉儿子的新婚大喜之日,客厅打扫得干干净净,摆满了宴客的餐桌。邻里亲朋纷纷前来祝贺,汪家父子忙得应接不暇。可是,当宾客们被请进客厅,正要开宴之际,却一个个不声不响地走开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望着空荡荡的客厅,汪老汉连连摇头,实在纳闷儿。这时,一位邻居告诉他,问题出在客厅的对联上。汪老汉更加不解了:“对联是请学校老师写的,是我亲手贴上的,还能有错吗?”他本来要请老师吃喜酒的,可老师教书太忙,要等到放了午学才能来。现在不能等了,他急忙去把老师请来。老师来到客厅门前一看,一拍大腿:“糟糕,你把对联贴错了!”原来,汪家客厅是双扇大门,老师就给他写了一副字数较多的酬谢宾客的对联:

一席淡餐宴邻里,不成敬意三杯薄酒酬亲朋,缺少理情因为联语较长,上下联都用两截红纸写成,张贴切时要按正确顺序接着贴。汪家新建的楼房上下内外门很多,老师为其写的对联也多,对用于客厅的这一副没顾上特别交代。又加汪老汉识字不多,于对联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把前后顺序贴倒了。联中的“不成敬意”和“缺少理情”,本来是酬谢宾客的常用语,表示主人自谦之词。前后一颠倒,意思全反,变成了如本文开头那副对联的责怪邻里亲朋之语。所以宾客们进了客厅,回过头来一看门上的对联,便一个个高兴而来,扫兴而去。

注:本文据周国勋的《错贴对联恼亲朋》改写而成。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古人之句以自勉的一副对联。

原联出自明代著名学者胡居仁之手:“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胡居仁(1434一1484),字叔心,号敬斋,明余干(今属江西)人。一生以讲学为业,曾主白鹿书院,为明代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居业录》。

改联与原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是使用的对象有所不同。原联是胡居仁书于自己的书室为座右铭,以表明自己的治学态度。改联则是用作求学之道的自勉。当时正处在紧张的考试之际,毛泽东不但将此联写在自己的床头上,还写在学校的黑板报上,以示与同学们共勉,劝大家放松精神压力,注意身体健康,平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才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上联“苟”字含“假如”之意;“更”(音cēng)字,过去把一夜的时间分为五更,“三更”约当半夜时分,“五更”约为拂晓之时。下联“一日曝十日寒”,典出《孟子·告子上》:“一曝十寒”。原是说晒一天冻十天,植物没法生长。后来借喻求学和工作缺少恒心,只靠三分钟的热度,不可能取得好成绩。有的联书把此上联末句写作“三更起五更眠”,不仅造成上下联音步平仄失对,更使联尾平对平,犯联律之大忌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传说清代有一位年轻秀才,赴省城参加科举考试。当他走到武林关的时候,太阳还没落地,正是黄昏时刻,武林关就开始关门了。秀才一阵紧跑,刚跑到关门口,关门已经关闭得严严实实了。他于是向关楼上大声喊叫,说明自己是来省城赶考的,要是今晚不能过关,就赶不上明天的考期了,请求关爷开门让他过关。

守关的官吏听说是来赶考的,那就一定很有学问,便说:“这样吧,我出个对子,你若对上了,就让你过关。”秀才说;“请关爷出题。”官吏说:“抚台大人有令,为防止坏人混进城去扰乱考场秩序,所以这几天不得不’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后边这句话就是我出的对子。”秀才一听,这个对子还真不好对,俗话说出对易对对难,果然如此。他喃喃自语,忽然灵机一动,觉得这句俗语再加几个字,就是很好的对句。于是大声对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官吏听罢说:“我出题让你对,你对不上就休想过关,怎么反而让我先对呢?”秀才说:“我已经对上了,请您再仔细想想。”官吏一琢磨,这才恍然大悟,连声夸奖:“对得好!对得好!”急忙吩咐吏卒打开关门,请秀才过关。这次科考中,秀才果然高中乡试一甲的解元,即举人第一名。

此联妙在巧借重字和叠词,使白话俗语变得高雅而又意趣盎然。上联“对”字四重,“先”字两重,“对对”二字叠词;第一、第三个“对”字为名词,其余两个“对”字为劝词;两个“先”字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下联“关”字四重,“过”字两重,“关关”二字叠词;第一、第三个“关”字为名词,其余两个“关”字为动词;两“过”字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有的联书把下联写作“开关早,关关迟,听过客过关。”这样一来,造成上下联前两个分句的尾字“易/早”,仄对仄,“难/迟”,平对平,平仄失对,艺术特色顿失。

曲折到台湾,几经曲折终如愿长文来大陆,一卷长文总有情这是依据海峡两岸公务人员首次互访活动而创作的一副妙联,见于《中国楹联报》总第29期,作者张维。

8月20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副秘书长曲折和政研室副主任庄仲希,为了解“7·21”闽狮渔事件真相,保护渔民权益,经过一波三折,终于到达中国台湾。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2年来大陆公务人员第一次访问祖国宝岛。作者看了有关报道后,即兴创作了一比上联。其中第一个“曲折”是人名,第二个“曲折”是形容词,堪称巧妙。但是苦思冥想,一时难得下联。事有凑巧,当年11月3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长文先生,就两岸合作打击海上走私、抢劫等犯罪活动,来首都北京进行程序性商谈。作者由此得到了灵感,又即兴对出了下联。同上联一样,其中第一个“长文”是人名,第二个“长文”是形容词。如今,香港、澳门已经相继回归祖国,并为一国两制,保持繁荣和发展,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日子,将会越来越近。尽管一小撮“台独”分子和国际上的敌对势力百般阻挠和破坏,妄图把台湾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去,但是海峡两岸人民实现大团圆的理想必定会“终如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总有情”。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20世纪末期一度时间里,曾经被多家报刊“炒”得火热的一副励志对联。这些报刊相继转载或改编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大意是1962年10月某日,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等游览浙江普陀山,于梵音洞口拾到一本日记,从日记的内容中发现,是一位因三次高考落榜而决意轻生的姑娘留下的遗物。郭老见后大惊,急派人找到了这位姑娘,并亲手书写了上面这副对联以作慰勉。在郭老的勉励下,姑娘发愤图强,学业大进,翌年终于被某大学中文系免试录取。

关于这副对联的出处,多数说是清代《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因科考屡试不第而刻于镇纸铜条上的自勉联,有的则不言出处,被人误以为是郭老自己的创作。其实,这副对联的作者既非郭沫若,亦非蒲松龄;据清人邓文滨《醒睡录》记载,而是明代孝廉胡寄垣因“试下等”的“愤甚”之作。

上述多家报刊炒作出来的故事,亦纯系子虚乌有。详见《中国楹联报》1997年9月13日一版白雉山文《为郭沫若叫屈——杜撰的故事不要再“炒”了》。

现在抛开上述故事,谈谈这副励志对联。

此联妙在藏典。上联“破釜沉舟”,釜指锅,意为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决心战斗到底,誓不回头。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下联“卧薪尝胆”,薪指柴草,是说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句(音勾)践立志要报仇。为了激励斗志,句践夜卧柴草之上,又于起居之处悬置苦胆,吃饭和睡觉之前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后来就用“卧薪尝胆”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典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返)国,乃苦身蕉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市一小、市二小,一小在南、二小在北,两小无猜这是用三所大学和两所小学的校名串组成的一副趣联。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山东齐鲁大学,先后迁移到时称“大后方”的四川成都华西坝。新春佳节将至,齐鲁大学侯定章教授,用上述三所大学的校名拟定半副对联,在各校广泛征对。一时应对者颇多,惜缺乏工稳贴切之对句而使人遗憾。

后来,此事被报界张扬出去,引起市政府一位会计员的注意。会计员妻子任教的市立第一小学,与市立第二小学南北遥遥相对。他由此产生联想,遂以两所小学的校名,对出了如上的下联。对句不仅工稳贴切,而且颇为风趣,与出句的风格完全一致。一时传为佳话,后来侯教授还登门造访了这位小职员。

此联美中不足的是,关键部位多词性工对而平仄失对。除结尾做到了上仄下平外,其余各短句尾字全部是平对平、仄对仄。曾有人试图将“一小在南、二小在北”互调位置,这样虽能解决局部的声律不谐,但多处以“小”对“大”,仍然是平仄失对。这两个字在此联中属专用名词,无法改变。总之,小疵不掩大瑜,此联不失为妙趣横生的佳作。

三点钟开会,五点钟到齐,是否革命精神应该如此半桌子饼干,一桌子水果,忘了前方战士饥饿不曾这是冯玉祥将军批评国民政府会风不正的一副对联。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曾任北洋陆军师长,陕西、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1926年脱离北洋军阀,加入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任西北联军总司令。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谭延凯、唐生智等大员齐集郑州,约请冯玉祥开会议事。预约时间已过,与会人员仍未到齐,冯玉祥于是撰写上面这副对联以讽之。

此联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令人口服心服。表现了冯玉祥将军关心士兵饥寒、时刻不忘黎民百姓的革命精神,弄得国府大员们满面惭愧,哑口无言。

《玉堂春》竞作尾声,倘回宣武城南,真个曲终人不见《广陵散》今成绝响,若过正阳门外,只余花落水流红这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易顺鼎(字实甫)挽京剧名伶金玉兰的一副对联。

民国初年,北京有京剧女演员金玉兰,声容并妙,名冠京都,红极一时。一夕于前门外某剧场主演《玉堂春》后,旋染流疫,不幸身亡。闻者无不为之殊深惋惜,易顺鼎特作此联挽之。

上联“《玉堂春》竞作尾声”,是说这出戏竟然成了金玉兰告别世人的最后一次演出;“宣武城南”,金玉兰家住京城宣武门南,简称宣南。

下联“《广陵散》今成绝响”,借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所作名曲失绝,以衬京剧名伶金玉兰之殁;“正阳门外”,北京前门,又名正阳门;此处指金玉兰最后一次演出之地。

此联妙在上联实写,下联虚写,虚实相映,尤显联语之奇巧;末句“曲终人不见”、“花落水流红”,用成句相对,更好地表达了痛失一代名伶的惋惜之情。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才人在后,三教儒在前,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后,岂敢在前清朝光绪年间,矢志寻求强国之道的青年学子梁启超经人举荐,前来拜见洋务派首领、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张特出此上联,以试其才;梁略加思考,即对出下联。张连声称赞:“对得好!对得好!”遂刮目相看,热情款待。

张之洞的上联确实出得蹊跷。“四水”指江、河、湖、海,故曰“江第一”;“四时”指春、夏、秋、冬,故曰“夏第二”;“江夏”即今之武昌,古名江夏,时为湖广总督衙署所在地,故曰“老夫居江夏”;特别是结尾的“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很难找到能与之相匹配的语句,但又是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梁启超的下联对得非常巧妙。“三才”古指天、地、人,故曰“人在后”;“三教”是儒教、道教、佛教的合称,典见《北史·周本纪下》:“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故曰“儒在前”;“小子”为谦称,“儒人”通常指读书人;结尾“岂敢在后,岂敢在前”更是绝妙,句式既与上联相匹配,句意又不卑不亢,十分婉转地回答了上联提出的问题,博得张之洞的啧啧称赞。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不可无妻,望他年絮语床头,莫向新妻夸旧妇儿随严父卧哉!小孩子终当有母,待异日承欢膝下,须将继母作亲娘过去有一位妇人,身患不治之症,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临终之前写好这副自挽联,藏于枕下。弥留之际示出,见者无不落泪。

联语朴实无华,明白如话。上联劝夫,下联教子,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表现出一位贤妻良母的宽广胸怀,寄托着对丈夫和幼子的无限深情。

这副对联的版本颇多,文字大同小异。有的将下联第二分句“小孩子”写作“小儿女”,致使“儿”字不规则犯重;且以“儿女”对“丈夫”,虽然同属名词,但一为并列结构,一为单独结构,语法结构不同,无法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