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航海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7024600000067

第67章 护卫舰及其发展历程

护卫舰是一种中型或轻型军舰,以舰炮,导弹,水中武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为主要武器。它主要用于反潜和防空护航,以及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登陆和保障陆军濒海翼侧等作战任务,又称为护航舰。在现代海军编队中,作为一种水面作战舰只,护卫舰的吨位和火力仅次于驱逐舰。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一样,护卫舰也是一个传统的海军舰种,是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

护卫舰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1)初期的护卫舰护卫舰是一种古老的舰种,早在16世纪时,人们就把一种杆桅武装帆船称为护卫舰。初期的护卫舰排水量为240~400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舰艇曾多次闯入旅顺口俄国海军基地,对俄国舰艇进行了多次鱼雷,炮火袭击,并布放水雷,用沉船来堵塞港口,限制俄国舰队的行动。起初俄舰队巡逻,警戒港湾的任务由驱逐舰数量少。它本身还承担有其他任务,而改装的民用船战术,技术性能又很差,于是在日俄战争后,俄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批专用护卫舰。最初的护卫舰排水量小(400~600吨),火力弱小口径舰炮,抗风浪性差,航速低,只适合在近海活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护卫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德国潜艇肆行海上,对协约国舰艇威胁极大,为了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协约国一方开始大量建造护卫舰,新的护卫舰吨位、火力、续航性等方面都有了提高。当时最大的护卫舰的排水量已达1000吨,航速达16节,具有远洋作战的能力。

(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护卫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故伎重演,采用“狼群”战术打击同盟斟的舰船,损失很大。并且对舰队和运输船队的严重威胁之一就是飞机,作为对应策略,同盟国又开始大量建造护卫舰,对舰队和运输船队的严重威胁,这就使护卫舰的需要量更大,其担负的任务也更加多样化。各国大量建造性能更好的护卫舰,仅英、美、法、德、意5国就建造护卫舰达1800艘之多,整个战争期间共建造了多达2000艘的护卫舰。排水量达1500多吨,航速提高到18~20节,大大提高了护航中的防空及防潜能力。护卫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潜,防空,护航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多次参加机动编队海战和两栖登陆作战。这期间的护卫舰满载排水已达800~1300吨,装备76~127毫米,舰炮2~3门,高射机关炮8~10门,并装备了鱼雷,水雷,深水雷达,声纳等。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护卫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护卫舰的舰上装备逐渐现代化,除了为大型舰艇护航外,还主要用于近海警戒巡逻或护渔护航。

世纪50年代后,护卫舰也向着大型化,导弹化,电子化,指挥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并有专用的防空,反潜,雷达警戒护卫舰的分工,一些护卫舰上还载有反潜直升机,大体上与驱逐舰的发展趋势相类似。事实上,现代护卫舰除了在吨位,火力,续航能力上稍逊于驱逐舰,两者的区分并不是特别明显,还有一些国家的大型护卫舰在吨位,火力与续航能力这些方面还强于某些驱逐舰。现代护卫舰的满载排水量一般为2000~4000吨,航速30~35节,续航力4000~7500海里。在600吨以上各类舰种中,现代护卫舰已成为吨位数量最多的一种舰艇,而且还已经是一种能够在远洋机动作战的中型舰艇。

世纪70年代以来,护卫舰装备了各种导弹,使防空反舰能力大为提高。现代护卫舰满载排水量达2000~4000吨,航速25~35节,续航能力500~600海里,采取封闭式结构,具备“五防”的能力,装备武器全面。还配备有多种类型雷达、声纳和自动化指挥系统、武器控制系统,以及舰载直升机,担负远程反潜警戒、导弹中继制导等任务。20世纪70年代后,导弹和直升机开始装备上舰,出现了导弹护卫舰等新的概念。同时。为了满足第三世界国家200海里的经济区内护渔护航及巡逻警戒的需求,还发展了一种排水量在1000吨左右,武器以导弹为主的小型护卫舰。此外,还有一种主用于沿海或江河巡逻警戒的护卫艇,这种护卫艇吨位更小,通常只有几十至几百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