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7018700000054

第54章 孙膑兵法(26)

经曰:夫兵之兴也,有形有神。旗帜金革依于形,智谋计事依于神。战胜攻取,形之事,而用在神;虚实变化,神之功,而用在形。形粗而神细,形无物而不监,神无物而不察。形诳而惑事其外,神密而圆事其内。观其形不见其神,见其神不见其事。以是参之,曳柴扬尘,形其众也;减灶灭火,形其寡也;勇而无刚,当敌而速去之,形其退也;斥山泽之险,无所不至,形其进也;油幕冠树,形其强也;偃旗卧鼓,寂若无人,形其弱也。故曰兵形象陶人之埏土,凫氏之冶金,为方为圆,或钟或鼎。金土无常性,因工以立名;战阵无常势,因敌以为形。故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间谍不能窥,智略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莫知我所以制胜之形。形不因神,不能为变化;神不因敌,不能为智谋。故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敌而制胜也。

将情【本篇主旨】

本篇也是论述为将者所应具有的品质,若想让兵士效死命,一定要在生活起居上不搞特殊化,要和他们同甘共苦。

【原文】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1),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2),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3),与众同也。

【注释】

(1)汲:从井里取水。这里指掘井引水。

(2)然:“燃”的本字。

(3)盖:避雨遮阳的工具。

【译文】

一个为将者应有的品质是,军井还没有掘好,将领不能说渴;军中的饭还没煮熟,将领不能说饿;军中的火还没有燃起,将领不能说冷;军中的帐篷还没有搭好,将领不能说疲倦;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张开篷盖,与士兵的一切都相同。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将军

经曰:三军之众,万人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不可不察也。一人大将军,智信仁勇、严谨贤明者任。二人副将军,智信仁勇、严毅平直者任,一人主军粮,一人主征马。四人总管,严识军容者任,二人主左右虞候,二人主左右押衙。八人子将,明行阵,辨金革,晓部署者任。八人大将军别奏,十六人大将军傔,一十六人总管傔,八人子将别奏,一十六人子将傔,忠勇骁果、孝义有艺能者任。一人判官,沉深谨密、计事精每者任,濡钝勿用。一人军正,主军令,斩决罪隶,及行军、礼仪、祭祀、宾客、进止。四人军典,谨厚明书算者任。

威令

【本篇主旨】

本文还是强调军中法令的重要。一个将帅所以能让百万之众俯首听命是因为有赏罚有信的法度。如果军无法纪,则将帅不保。文中以夏桀商纣来举例说明了这一严肃的问题。

【原文】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1),重足俯听(2),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贵有天下,富有四海,不能自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3)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4)。

【注释】

(1)束肩敛息:意思是收肩屏气。束肩,收肩,垂手。敛息,屏住呼吸。

(2)重(chong)足俯听:意思是双足并立,俯下身下听命。重足,双足并拢。俯听,俯首听命。

(3)穰苴:战国时齐国名将。通兵法,善治军,打了不少胜仗。

(4)通:《心书》上作“逆”为“逆”较妥当,疑此处有误。

【译文】

将帅一人,能让百万士卒垂肩屏气,双足并立恭恭敬敬地俯首听命,没有人敢与其对目,这是法令使士兵这样做的。将领如果没有刑罚制度,下属不讲礼义,即使他尊贵而拥有天下,富裕而占有四海,也不能自免其祸,就像夏桀和商纣之类的样。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如果制定法令,奖善罚恶,也没有人违抗他的命令,就像孙武、穰苴一类的人一样。因此,将帅的命令不可轻视,威势不能逆反。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誓众军令

经曰:陶唐氏以人戒于国中,欲人强其命也。有虞氏以农教战,渔猎简习,故人体之。夏后氏誓众于军中,欲人先其虑也。殷人誓众于军门之处,欲人先意以待事也。周人将交白刃而誓之,以致人意也。夏赏于朝,赏善也。殷戮于市,戮不善也。周赏于朝,戮于市,兼质文也。夫人以心定言,以言出令。故须振雄略,出劲辞,锐铁石之心,凛风霜之气,发挥号令,申明军法。

东夷

【本篇主旨】

本篇和以下四篇都是讲述少数民族之人性特质的,也对其所居环境做了概括。通过了解民风特质来采取应对措施。

【原文】

东夷(1)之性,薄礼少义,捍(2)急能斗,依山堑海(3),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4),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注释】

(1)东夷:古时对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夷狄。东边的叫东夷,南边的叫南蛮,西边的叫西戎,北边的叫北狄。统称夷狄。

(2)捍:强悍。捍通“悍”。

(3)依山堑海:以山为屏障,以大海为掩护。堑,战壕。

(4)来之:使动用法,“使……来”使……归顺。

【译文】

东夷人的特性,轻视礼教,不重视道义,生性强悍凶残、急躁而好斗,他们以山为屏障,以江河为掩护,凭着险要的地形,得以安定、稳固,内部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他们是不能轻易去攻打、谋取的。如果上层混乱,百姓离心离德就可以采取离间活动,离间则能使他们内部产生纷争,有了纷争就可用德政使其归顺,同时用武力进攻,这样,就一定能战胜他们。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备边

备边之策:坚城垒,浚沟辈,扼险要,谨斥堠,广侦探,多间谍,远将帅,练士卒,积粮饷,明赏罚,精器械,示恩信,开屯田,搜弊蠹,禁启衅。兹十余策,从古论边者所不废也。今世闻者则鄙为常谈,而非奇策。究竟谁能按常谈而行,使无遗缺也?即孙、吴再作,非此数者,不能备边。而选将帅为尤急,将能,则举行无遗,而边患息矣。天下不患有难为之事,而患无了事之人;不患无了事之人,而患无晓事之人。平居而知某也当为,某也当急为,灼然洞晰其利害得失伸缩之妙,则任事而可更与振惰、补弊、起废,隐然万里长城矣。

南蛮

【本篇主旨】

本文主要对南方少数民族展开分析,分析了他们的起居习性、气候特点,告知领兵者此民族不适合长久作战。

【原文】

南蛮(1)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2),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海洋,海产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注释】

(1)南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民族的泛称。

(2)朋党:指共同目的勾结在一起的同类人。

【译文】

南蛮有很多种族,且本性不能教化,各部落之间朋以为奸,不合就互相攻击。他们多依山居洞而住,有分散的,有集中的,西到昆仑山,东到大海,拥有海产奇货,所以人心贪而且作战勇猛,春夏之际多有瘟疫流行,对他们适于速战速决,不能长期持久作战。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平蛮

蛮人兵力固强敌,亦无远志,即称兵犯顺,仅亦流毒附近边疆,肆为抄掠,广其境土耳!

缘土宫大率袭先业,饱富贵,远慕则离巢亦远;以兵袭之,远大未得,而根本先倾,进退失据,自取灭亡。故虽有跳梁之图,亦只作守户之犬。惟恃毒弩长标,凭山依险,出没为寇,叛服不常。而所以致之使叛者,复缘不善驭之也,非有以长其桀骜,则有以令其危疑。用是蠢动诸巢,转相煽惑。惟有广恩信以示招徕,励威武以张挞伐,顺者抚之,逆者诛之。俾善恶分别,劝惩普著。麾兵进剿,须得其路径,穷其巢穴,防其伏兵,招其诸屯,散其党羽。悬岸狭谷,线路萦回,兵难整列;守前截后,邀之旁击。俾彼欲守,则所处卑隘而地不利;欲战,则置身似束,而势不敌。夫天陷、天狱,非兵之地,南蛮之中触处皆是。险扼徙绝,彼必据守;宜用奇计,无与力争,恐伤士伍。毋嗜杀,以坚其守志;毋轻信,以堕其诡计;毋延缓,以坐困瘴疫。惟且诛且抚,恩威显行,设奇用智,毋以蛮轻之,使既畏且悦。是平蛮之上策也。诸葛芳轨,宁非后人之所当法耶?

西戎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分析西戎人的性格特点,生活规律,居处环境,并强调了征服他们的方法,只能是伺机而动。

【原文】

西戎(1)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2)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狠,故人多不臣(3),当候之以外衅(4),伺之以内乱,则可破矣。

【注释】

(1)西戎:指古时候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2)碛石:指积石山。大积石山在今青海西宁西南,小积石山在甘肃夏河西北。

(3)不臣:指不愿称臣、不肯服从。

(4)外衅:向外发动战争。

【译文】

西戎人的个性,勇猛强悍而且贪财好利。有的住在城郭之中,有的住在山野郊外,粮食少,金银财宝多,所以个性都勇于战斗,很难打败他们。自积石山以西,西戎的部落繁多,地域广阔,地势险要,人们习惯于恃强行凶,所以多不肯服从他人,俯首称臣。应当等待他们对外发动战争,或内部出现了矛盾与混乱,那么就可以趁机打败他们了。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御戎

御戎之法,慎无侥幸野战。谓中国之马力与驰射皆非彼敌也,况以弱当强?宜据险出奇,不宜浪战。故张雎阳、李光弼皆即其城下以破敌;而思明再败,常恨其不得与李光弼野战也。善用兵者,以所长击所短,不以所短击所长。宜以强弩劲弓,乘城捍御,坚壁险阻,伺隙出战,因敌变化,虑胜而动。不角长于易地,不贪利以穷追。易地之战,广造战车,制其驰突,使千乘万乘,杂以步骑,彼进,则合势以遏其骄横;彼退,则邀击以遮其惰归。此守法也,亦胜算也。更练土人,以佐官兵。彼其生长边陲,其地熟谙,其性耐寒,其勇悍强鸷,逾于客戍。皆其风土使然。且备悉彼情,洞究虚实。倘宽其徭役,予以生业,立之长卒,抚之以恩,使安居富乐:无事耕牧,则为吾民;寇至策应,以壮声势。彼且欲完其家室,欲固其生业,其力战自倍于官军。至于招携怀远之略,则有可言者。彼种落原自不一,其性争相雄长,易合易离。吾以恩信结之,诡谲间之,令其猜忌,以彼攻彼,中国之势也。

北狄

【本篇主旨】

本篇介绍北部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和顽劣品性。分析了不能与之交战的原因。这里特别指出了自己的弱点,可以说是做到了知己,只能是守住边疆不被侵犯,使自己富足充实才有可能收服他们。

【原文】

北狄(1)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2),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3)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4)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己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县(5),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6)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虏自宽(7)矣。

【注释】

(1)北狄:指古时游猎于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2)碛:沙漠。

(3)虏:对敌人的蔑称。

(4)赍:带着、携带。

(5)县:同“悬”。

(6)烽堠:烽,烽火,古代边疆在高台上烧柴或烧狼粪来报警。堠,古代探望敌情的堡垒。

(7)宽:放宽,放松的意思,这里引申为松懈。

【译文】

北狄人居不设城,哪里有水草,他们就随逐而居。形势有利,他们就向南侵犯,形势不利,他们就向北逃窜。众多的山岭,辽阔的沙漠,使他们足可以自卫。饥饿时,他们就捕食野兽,饮乳汁;寒冷时,他们就睡兽皮,穿皮衣,四处游猎,以此为生存主业,所以既不能用仁德道义来安抚他们,也不能用武力来征服他们。汉军不可与他们作战的原因有三个:汉军士卒边种田边打仗,所以疲惫而怯懦,北狄人只是放牧游猎,所以精力充沛而勇敢。以疲劳的士卒对付精力充沛的敌人,以怯懦的士兵对付勇敢的士兵,形势和力量是不对等的,这是不能与其交战的第一个原因。汉军善于步行,日行百里,北狄人擅长骑马,每天行军速度是汉军的几倍。汉军追逐他们需要随身携带粮食和武器,而北狄人追逐汉军则是驱快马驮运,驮运与背负优劣已很悬殊,人快走与马跑情形更不一样,这是不可与之战的第二个原因。汉军作战多用步兵,北狄人多用骑兵,争夺有利地形,骑兵快于步兵,快慢相差悬殊,这是不可与其对抗的第三个原因。正是基于以上三点,汉军只能守住边防,使之不敢来犯就心满意足了。守边的办法是,挑选良将委以重任,训练精锐的部队来防御,多耕田积粮充实补给,多设烽火台来警戒,等待敌人露出破绽的时候乘机攻打,趁他们衰弱的时候来攻取,这就是所谓的不耗费资财而敌人自我消亡,不用让士兵疲倦就能让敌人松懈。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平羌

今日之羌,非汉、唐、宋之羌也。自正德中,北卤亦不剌一种,南据青海,其地南邻松潘,北邻甘肃,则卤与羌为一矣。昔汉人西通三十六国,以断匈奴右臂,故彼势遂逆。今彼居有定之巢穴,而兼以富强之种落,逾秦陇,则可以窥关中;出阶、文,则可以伺剑外。幸而未动,是可不为之豫筹哉?当循国初旧制,縻其爵赏,啖以茶利,推广恩信,使诸羌内附之心益坚。计令北卤,使还故土,以杜羌卤合势之祸。至练兵选将、修险积粮,弹压以威,使慑不敢动,与诸备御之法,兵有常谈,所不待言者。倘舍恩信,而第议征诛,羌急投卤,为患滋大,又不可不深虑也。

八阵总述

【内容总括】

八阵之名,最早见于《孙膑兵法》,本书内容是从《握奇经》一书推衍而来,而《握奇经》这本书据说是由黄帝大臣风后所撰。周时姜太公加以引申,汉代的公孙弘也为之注解。所以说这是一本集众人智慧于一体的书。《握奇经》主要是用五行八卦思想来阐释八阵,并以奇正之说来讲述战术的变化。

本书文后把《握奇经》一文,还有将这些阵法的具体分布的书《握奇经续图》一文附在文后,也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诸葛亮的《八阵总述》。

【本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