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风云人物(合集)
7018600000054

第54章 宋代篇(8)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以高宗、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最终不顾各界舆论的强烈反对,接受金国提出的和议条件。这些条件是:宋高宗向金国称臣;金国把中原、陕西等地“赐”给宋朝;宋朝每年向金国交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国答应归还宋徽宗及其皇后的灵柩。这就是割地输银的宋金“绍兴和议”。后来由于战争,和议被搁置两年,直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才正式签订,条约的内容也有些改动。高宗将和议布告全国,大赦天下,给百官晋位升级,以示庆贺。按照当时的规制,文武官员也要向朝廷上表祝贺。但吴阶等主战将领拒不上表。岳飞上了表,但表文的内容却说:议和决非长久之计,敌人无事而请和,其中必有阴谋。况且以岁币达成和议,金人会得寸进尺,后果必不堪设想。只有重整军备,报仇雪耻,收复失地,赢得抗金胜利,国家才有前途。岳飞的这篇《谢表》,充分反映了南宋广大官兵和民众的爱国精神,很快便在朝廷内外广为传诵。秦桧读后,对岳飞更加忌恨。

历史证明,岳飞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兀术发动政变,撕毁和约,亲帅四路大军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高宗如梦初醒,又吓昏了头。连连下诏,要求各路宋军奋起抵抗。

岳飞接到出征的命令后,立即调兵遣将,布置好作战的阵势。他坐镇郾城指挥,准备抗击金军的主力部队。

金军统帅兀术进驻汴京,与众将商议军情。达成共识,宋朝的将帅都不难对付,唯独岳家军,将勇兵精,锐不可当。当兀术探知岳飞驻守郾城的兵力并不多时,遂下决心调集自己的主力龙虎大王、盖世大王的军队与岳飞郾城决战。

宋金两军摆开战场,列好阵势。岳飞首先派他的儿子岳云去打头阵。出阵前,岳飞对岳云说:“如不能取胜,定斩不饶。”岳云虽然年轻却勇冠三军,他双手使两个80斤重的大铁锤,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杀得金兵尸横遍野。部将杨再兴随即也单枪匹马,穷追不舍。兀术险些被他生擒,金军大败。

兀术仓皇后撤,逃回开封。岳家军乘胜追击,长驱直入,一直打到距离北宋故都汴京只有40多里的朱仙镇。岳飞激励部将:“直抵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与诸君痛饮耳!”郾城大捷使整个中原都震动了,各地义军纷纷前来投奔。汴京城里城外的百姓,用牛车拉着粮食,顶着香盆,到大道边迎接岳飞的军队打过来。

岳飞正想利用天时地利,渡过黄河,继续收复失地。然而,高宗慑于岳飞震主之威,听信秦桧奏言,“令岳飞暂且班师”,下令各路大军一律撤回原驻地。岳飞锐意北伐,奏道:“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高宗借口“孤军不可久留”,一天催发12道金牌(即一尺长朱漆金字木牌),日行四五百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地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所得州县,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实在不忍心,但是如果不回去,那就是抗旨不遵了。在忠君就是爱国的时代,精忠报国的岳飞是不可能跳出这个局限的,他只好遵旨班师。沿途的老百姓哭喊着,跪请岳飞留下来。岳飞流着热泪安慰百姓,掩护百姓撤退。岳飞的部队撤走后,大片土地得而复失。用宋朝将士的鲜血、生命换来的北伐胜利果实,就这样被昏庸的皇帝轻易地葬送了。

冤断忠魂

岳飞回到临安(今杭州),高宗和秦桧,乘机收回岳飞和韩世忠、张俊三个大将的军权,派他们做明升暗降的大官柩密使和柩密副使。

这时,金兀术为报复岳飞打败他的耻辱,又率领大军,从开封出发攻打过来,占领了很多地方。秦桧忙向兀术讲和,兀术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秦桧也觉得,岳飞一天不死,和议就一天不成,就下了狠心,千方百计,陷害岳飞。他知道张俊妒嫉岳飞功高,王彦和岳飞有怨,就收买他们做帮凶;又用计谋,煽动和岳飞有仇的谏议大夫万俟楔,做成一个陷害岳飞的圈套——叫他们捏造种种罪状和证据,出面控告岳飞,硬说岳飞勾结金人,存心造反。

秦桧把陷害岳飞的圈套布置好后,就派他的心腹殿前司统制杨沂中,带着堂牒,往庐山逮捕岳飞。随后又将岳飞及岳飞部将张宪逮捕入狱。

岳飞被关在牢狱里,受尽了种种酷刑的磨折,但是他没有屈打成招。秦桧最初派御史中丞何铸做审问官,他把秦桧事先捏造的罪状,读给岳飞听。岳飞听了,只说了一句:“我给奸贼秦桧陷害,一切都完了,还有什么可说的?”便合上眼睛,任凭狱卒拷打,何铸被岳飞背上由岳母亲手刺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深深感动,转而为岳飞鸣冤。大理寺丞李苦朴、何彦猷,觉得岳飞委实冤枉,没法定罪。大理寺卿周三畏也认为没法审问下去。于是朝廷改由秦桧同党万俟接任审理。韩世忠这时已被解除了军权,听到岳飞被诬下狱,心中愤愤不平,便去质问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有什么真凭实据说他谋反?”秦桧说:“这事情莫须有(或许有)”。“‘莫须有’三个字,怎能说服天下人呢?”韩世忠愤怒谴责。秦桧冷笑一声,置之不理。

这样拖延了两个多月,任凭秦桧怎样千分百计捏造岳飞的罪状,但终没有一件可以定岳飞的死罪。到了那年腊月二十九日,秦桧和妻子王氏围炉吃酒,因为岳飞案没法了结闷闷不乐。王氏也是个凶狠歹毒的女人,认为“缚虎容易纵虎难”,献计叫秦桧下毒手杀死岳飞了事。秦桧听了王氏之计大喜,于是写一张字条,藏在一个黄柑中,送与审案的万俟楔。万俟楔奉了秦桧之命后,便在最后审问岳飞的时候,强迫岳飞在一张伪造的供状上签字。岳飞仰天长叹了一声,在供状上面写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字。意思是说:我对国家的一片忠心,苍天是会知道的。

这天晚上,岳飞就被杀害在大理寺狱中。儿子岳云,部将张宪,也同时被杀。当时岳飞年39岁,岳云只有23岁。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20岁,举进士。开庆初年(1259年),元兵犯宋。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文天祥当时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收复兴国等县,包围赣州,气势颇盛。不久,元大将李恒到江西,打败宋军,后文天祥为元军所俘。经珠江口零丁洋时,赋著名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不屈之志。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状元出身的宰相文天祥,几百年来,受到世人的钦仰。有人赞扬他说:身任相国,扶颠持危,文天祥和诸葛亮是相同的,但他慷慨尽节;举义倡勇,杀身不异,文天祥和张巡一祥,但他位至宰相。“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这个评价是恰当的。文天祥在中国历史上,是著名的宰相,英勇节烈之士,他的事迹足以彪炳千古!

勤学苦读

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文仪喜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经史百家,无不精研;天文、地理、医药、占卜等书,都广为涉猎,在乡邑中以有学问著称。他对文天祥的教育非常严格,又请名师教导,因此文天祥在少年时候,已广读诗书,对经史的钻研成就尤大。

13世纪初,蒙古族在我国北方发展、强大起来。在铁木真(成吉思汗)的领导下,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族的汗国。蒙古贵族驱策骠悍强劲的草原铁骑,横行欧亚大陆。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文天祥出生的前两年,金朝灭亡后,蒙古发动了征服宋朝的战争。陕西、四川、朔北的许多州县,都被蒙古军队占领。后来由于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诸王争权夺利,才大部撤兵。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继任大汗后,蒙古军队又大举攻宋,在邓州(今河南邓县)、亳州(今安徽亳县)一带驻扎重兵,南宋又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对于严峻的时局,少年的文天祥深为忧虑。有一天,他怀着沉重的心情信步来到吉州学宫,看到欧阳修、杨邦父、胡铨这几位本朝的名臣、志士的遗像,不禁肃然起敬。他暗下决心,要以他们为榜祥,做一番事业。当时战火还没有燃烧到江西来,他还能在县学读书。不久,他转入白麓书院学习。这所书院的主持人欧阳守道,道德、文章都受到人们的推祟。文天祥在他的教诲下,学业大进,品德也受到锻炼,更加成熟了。宝祐三年(1255年),文天祥20岁那年,考中吉州贡士,取得了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第二年,他到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应考。

在礼部的考试中,文天祥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随后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的《御试策》这篇文章,主要提出四个问题:为什么天灾频繁、人才匮乏、兵力薄弱、“虏寇”入侵?文天祥运笔如飞,洋洋洒洒,一气写了将近一万字。他直言论政,一针见血地指出:天灾的发生是民怨招来的,从皇帝到各级官员巧取豪夺,贪而无厌,人民怎能不痛苦呢?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风败坏,士人或追逐名利,或空谈性理,对国家的耻辱和人民的痛苦漠不关心。国家重用这种人,有才能的人就被见弃了。兵力的薄弱是国家财政困难造成的,财政困难则是因为皇室、大臣和寺观挥霍浪费。如果天下之财专供军用,就不会兵力不足。他对这三个问题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可惜对第四个问题,文天祥出于阶级偏见,作出了惜误的答案。他认为少数民族的入侵,是“盗贼”蜂起,也即农民起义的结果。文章回答这些问题后,又要求皇帝采纳逆耳的忠言,重视社会的公论,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强盛。

皇榜张贴出来后,文天祥取得了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不幸他父亲文仪去世,文天祥应在家守制,不能出仕做官。

政绩显著

文天祥出任职事,起先是主管建昌军仙都观,这是一个闲整使。不久他奉旨除秘书省正字,这是前科状元例行担任的职务,主要工作是为朝廷草拟文书,勘正文字谬误。这个职务他担任了将近两年。在这期间,他还兼任景献太子府教授,讲解四书五经等舆籍。文天祥开始当地方官,是景定三年(1262年)被任命知瑞州(今江西高安)。

瑞州在三年前曾经被一支窜扰江南的蒙古兵攻破,人民惨遭杀戮。文天祥就任时,城郭萧然,满目疮痍。他“抚以宽慰,镇以宁静”,尽量让人民养生休息。地方一些不法分子乘战乱之后,敲诈勒索,残害百姓;郡兵也骄纵成性,目无法纪。文天祥抓了一些罪大恶极的,处以重刑,又公布法令,秩序很快安定下来了。他还从赋税收入中,提出一大笔钱,刨立“便民库”供借贷和救济之用。这些措施,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因此都很感激他。在封建社会,地方官被称为“父母官”,有教导人民之责。文天祥很注意做好这一工作。瑞州有个碧落堂,是著名诗人江万里住过的地方。江万里在南宋是主战派,他的报国丹心很受文天祥的景仰。碧落堂已剩下残垣断壁,文天祥把它修复起来。另有一个三贤堂,是奉祀余靖、苏辙、江万里的祠堂,也已毁于兵灾,文天祥全部重建。这些行动,目的在于弘扬先贤正气,淳朴教化风俗。文天祥知瑞州,时间虽只一年,却是政绩显著,颂声不绝。

就在这时,文天祥受到他人的攻击诽谤,罢官回到家乡。赋闲了五年,直到咸淳五年(1269年),德高望重的江万里和马廷鸾出任左、右丞相,文天祥才又被任命知宁国府(今安徽宣城)。

宁国府地处江南,本是富庶的地方,这时却是府治残破,只剩一座荒城。更严重的情况是经过战乱和南宋政府的残酷压迫、剥削,社会经济凋敝,老百姓生活极为困难。文天祥接任的时候,政府已是“税务无所取办,惟椎剥为民害”,老百姓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不得不首先奏请减免赋税,同时为老百姓找一些生计,这祥,老百姓才得到喘息的机会。知宁国府才一个月,文天祥就奉调入朝。宣州父老对他依依难舍,甚至捐钱为他立生祠。他也觉得还没有为人民做过多少事情,遽然离去,很不忍心。他写了《宣州劝农文》留别父老,劝告老百姓勤事农桑,勤教子弟。咸淳六年(1270年)一月,文天祥到临安就任军器监,主管制造武器,又兼祟正殿说书等职。

说书是给皇帝讲解经史,备顾问应对。文天祥时常借题发挥,触及时事,规劝皇帝。度宗皇帝昏庸无能,沉湎酒色,对文天祥的忠言根本听不进去。当时宰相贾似道揽权,度宗称他为“师臣”,对他言听计从。贾似道更加威福自专,荒淫无耻,日日在他的“半闲堂”中寻欢作乐,或者在西湖上置酒泛舟。有人写诗讽刺说:“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文天祥对这种现象非常气愤。许多人趋奉贾似道,他则洁身自好,不和他们沆瀣一气;又因讥责贾似道,结果被免去了所有职务。

文天祥又回到庐陵故乡,再次过隐士生活。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迁都燕京,称为大都,对南宋的进攻也越来越频繁。文天祥身在江湖,心存巍阙,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他不愿在国家危急存亡的严峻时刻,自己却在过山林隐逸的生活。咸淳九年(1273年),朝廷最终起用文天祥担任湖南提刑,主管一路司法。

这时江万里任湖南安抚大使,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文天祥到潭州拜见江万里,两人都非常高兴。他们看到军事重镇襄阳、樊城失陷,东南受到严重威胁,彼此都深为国家忧虑。这一年江万里已经76岁了,他无限感慨地对文天祥说:“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老成练达的江万里,慧眼识英雄,看出只有文天祥这样的人才能承担挽救国家的重任。

任湖南提刑不到一年,文天祥被任命知赣州。为家乡办事,文天祥格外勤谨。他主张对人民“不可以威刑慑,而可以义理动”,所属十县百姓对他非常拥戴。这一年赣州风调雨顺,年成丰稔,百姓的生活还过得去,因而出现了“词讼希省”,“诸县民皆乐业,无持梃为盗如宿昔者”的现象,治安情况较好,社会安定,经济也有所发展。

文天祥到赣州还不到一年,元军大举扑向东南,打破了后方的安宁,也结束了他十五年的宦海浮沉,开始了戎马生涯。

临危受命

至元十年(1273年)四月,元世祖忽必烈召集大臣商讨对南宋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单徒公履等人都认为灭亡南宋,此其时矣!于是忽必烈设立荆湖行枢密院,由史天泽、阿术、阿里海牙主持,驻襄阳;设立淮西行枢密院,由合丹、刘整、塔出、董文炳主持,驻正阳。他们整顿军队,进行出兵的准备。至元十一年(1274年)一月,准备工作就绪。由丞相伯颜、元帅阿术统率,从襄阳水陆两路进攻东南,从淮西进攻淮东。襄阳的一路,经汉水入长江,陷鄂州(今湖北武昌);又以破竹之势,接连攻下黄州(今湖北黄冈)、蕲州(今湖北薪春)、江州(今江西九江)、安庆等地。淮西的一路直取淮东,指向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