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7018000000023

第23章 唐后李姓名人(1)

李白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飘逸洒脱,想象奇绝,世称“诗仙”。唐文宗曾经御封李白的诗歌、裴珉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李白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在碎叶。五岁时,迁入四川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

李白少时,好任侠剑术,且喜纵横。因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李白少时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道士谈论道经。他不仅是融游侠、隐士、道人、策士多种气质于一身的天才诗人,同时又是有建功立业政治抱负的有志之士。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开始漫游,同时寻访名士,结交仕林。从成都沿江顺流而下,穿过三峡,抵达江陵。在江陵,李白幸运地遇到了受三代皇帝敬仰的道士司马承祯。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十分欣赏,而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被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兴奋不已,并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这也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为唐玄宗献《大猎赋》,来到长安,并寻找机会出仕,同时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十分欣赏李白的《蜀道难》和《乌栖曲》,瑰丽的诗歌和洒脱的气质令贺知章惊异万分,惊呼:“你是不是天上的仙人下凡到了人间?”然而,一年过去,李白仍旧没有机会出任,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只好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在看了李白的诗赋之后,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之时,唐玄宗降辇步迎,并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为李白调羹。同时命李白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之后,唐玄宗每逢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李白也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但是,由于李白放浪形骸,也遭到了同僚的不满和诋毁。天宝三年(744年)春,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这年夏天,李白从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并在这里遇到了诗人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是名扬天下,而杜甫却是困守洛阳。尽管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李杜二人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用诗歌抒怀遣兴,评古论今。之后,又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位诗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并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这年冬天,李杜二人分手。此后的十几年,李白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尽管李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此时正避居庐山,永王李磷恰在此时东巡,李白应邀入幕。不久,永王李琳触怒肃宗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至德二年(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夜郎。此时李白已是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但由于海内盛名,李白此行沿路也受到地方官的一些照顾。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大赦天下。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顺着长江疾驶而下,并写下了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李白晚年穷困潦倒,身染重病。无奈之际只好投奔他在当涂任县令的族叔李阳冰。61岁时,李白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但半路却因病折回。广德元年(763年)冬,李白在当涂病逝,享年62岁。

李白生活的时代恰逢盛唐,他留下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同时,也表现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他的诗歌意境奇伟瑰丽,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同时,李白创作诗歌题材也是多种多样。他的七言古诗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如《古风》59首,乐府民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他的诗作在当时即是集无定卷,家家有之,在文学史上,李白更是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希烈

李希烈(?~786年),唐燕州辽西(今北京顺义西北)人。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为原淮西节度使李忠臣的族侄,李忠臣因贪财好色,于大历十四年(779年)被其逐出淮西,逃往长安。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子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勾结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反唐,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奉诏讨伐。六月,李希烈统帅大军进驻随州。时随州刺史刘长卿有诗记其事,称李希烈“问罪襄阳,军次汉东境上”,诗中还记述了政府军受到随州百姓的欢迎。面对征讨,梁崇义企图突围之后南下江陵,以连接岭南和贵州,兵至随州四望山,遭唐军迎头痛击,兵败潜逃。李希烈从随州乘胜追击,一路击溃梁崇义部将的抵抗,直捣襄阳,梁崇义兵败自杀,割据荆、襄19年的局面方告结束。因此,被唐德宗加封为南平郡王,兼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

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命李希烈兼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奉命征讨割据淄青的李纳,他反与李纳通谋,并与河北叛军藩镇朱滔、田悦等联结,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底(783年)攻入汴州(今河南开封),随即称楚帝,年号武成,杀朝廷所遣宣慰使颜真卿。不久为唐将刘洽等所败,逃归蔡州(今河南汝南)。

贞元二年(786年)被部将陈仙奇毒死。

李贺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著名唐朝诗人,被称为“诗鬼”。其祖籍是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因家住在福昌之昌谷,后人也称其为李昌谷。李贺天才奇绝,熔古烁今,其诗歌又独辟路径,自成一家,以不同凡响的创意,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成为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到李贺时,家道已是没落。李贺童年即能写作词章,十几岁时就已经因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据史书记载,李贺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他痴迷于作诗,外出时常常背一破囊,如果得到佳句便立即写下来,投入背囊中,等日暮归来时,足成诗篇。李贺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常常责怪说:“我儿怕是要作诗作到呕出心血才能停止吧。”

李贺虽家境贫寒,但其志向远大,勤学苦练,博览群书,并顺利通过河南府试,成为“乡贡进士”。然而却遭到诽谤,说其父名晋肃,应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当时著名诗人韩愈特地为此事作《讳辩》驳斥,并鼓励李贺继续应试。但无奈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遭到谗言诋毁,未能及第。后来曾做三年奉礼郎。

在仕途坎坷、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李贺年仅27岁就与世长辞。然而李贺的诗歌却一直让后人赞叹不已。李贺诗歌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通过自己的熔铸和苦吟,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维奇谲、辞采华丽的独特风格,世人称其为“诗鬼”。因政局混乱,自身失意,李贺的诗歌多有揭露时弊和抒发愤懑之作。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神奇瑰丽、语言绚烂奇峭。在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又匪夷所思的奇语佳句。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等,比比皆是。同时,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于“元白”、“张王”两派乐府之外,独树一帜。李贺作诗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都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后世的贺铸、周邦彦、汤显祖、曹雪芹、姚燮等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李贺的诗歌也被人指责为语意晦涩、堆砌词藻。

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凭借着独特的诗风,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歌史上大放异彩,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幼年时,李商隐随父到浙江。大概在李商隐10岁前后,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李商隐和母亲弟妹归郑州。生活潦倒贫困,主要靠亲戚接济。李商隐是家中长子,常常为别人抄书挣钱。其叔父在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少年时,李商隐就跟随叔父学习。李商隐在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李商隐的才气得到了一些士大夫的赞赏,更引起了时任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注意。

得到令狐楚的赏识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之后他的生活很大程度上都与此息息相关。令狐楚擅长写骈体文,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于是传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也有了非常迅速的进步。同时令狐楚还资助李商隐的家庭,并鼓励与自己的子弟交游。李商隐以谦卑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令狐楚的信任,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令狐楚的幕僚。令狐楚病危之际,曾召唤李商隐来到身边,要求李商隐代为撰写遗表。李商隐在一些场合也称呼令狐楚为“四丈”。

在《谢书》一诗中李商隐表达了他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满腔的抱负:“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然而,令狐楚帮助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同时也使他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旋涡。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科举考试中,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在试卷中批判了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又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开成二年(837年)冬,令狐楚去世,李商隐失去依靠,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然后娶王茂元之女为妻。而当时唐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牛李两党的斗争正值白热化。令狐楚父子属牛党一派,而王茂元则属李党一派。李商隐本人虽并无党派所属,但他转而投靠王茂元门下,使得令狐幕府中人认为他背恩,极力对李商隐加以排斥。从此李商隐陷入朋党相争,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落魄,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这年春天,李商隐参加科考,先被考官所录取,但在复审时却被中书省除了名。开成三年(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但是又因事几乎被罢官。开成五年(840年)冬,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期满后返职。

唐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时的政治措施,之前得势的李德裕党人纷纷遭贬,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当了宰相,李商隐进一步遭到排斥。在京没有出路,李商隐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李商隐先后三次赴桂州、徐州、梓州随人作幕僚。大中五年(851年),在李商隐去梓州幕府前,妻子王氏病故,这让李商隐精神上遭到更沉重的打击。大中九年(855年)冬,李商隐辞去梓州幕府,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辞官回郑州闲居。年底病逝,享年四十七岁。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二十二首被收录,位列第四。现存诗作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李商隐是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构思新奇巧妙,风格浓丽凄美,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爱情诗最为突出,缠绵悱恻,为人津津乐道。

但由于李商隐作诗好用典故,所以诗歌也存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的地方。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逢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

李存勖

李存勖李存勖(885年~926年),小字亚子,沙陀部人,晋王李克用之子。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少年时就随父作战,并建功得到唐昭宗的赏赐和夸奖。成年之后,李存勖状貌雄伟,研习《春秋》,略通文义。他作战勇猛,尤其喜欢音乐、歌舞、俳优之戏。

开平二年(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承袭晋王位。此时其叔父李克宁受李克之托,掌握军政大权。一开始,李克宁尽心竭力协助李存勖内外治理,然而后来听信别人的怂恿,想要取而代之,加害李存勖,李存勖也早已察觉。这年二月,李存勖果断除去李克宁,地位稳固。

在李克用去世之时,晋军与梁军正对峙潞州。李存勖决定立即出兵解围,部下认为此正是服丧期间,不宜出兵。李存勖则分析道:“敌人以为我们正在服丧,一定不会出兵作战,又觉得我还年轻,刚刚接替父亲之位,肯定没有治国能力,更别提领兵打仗了。此时的敌人一定是精神懈怠毫无防备的。如果这时我们突发奇兵,先发制人,一定会取得成功。”众人听说,俯首信服。李存勖立即整军出发,前往潞州。此时正值漫天浓雾,李存勖率领周德威等将领分兵直捣梁军的营寨,梁军果然毫无防备,被李存勖一举击溃,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这次的奇袭大大挫了梁军的锐气。朱温闻讯,惊讶得不能相信,感叹道:“生儿子就应当生像李亚子这样的!我的儿子们与之相比,简直是些猪狗之类无用的东西。”

出征得胜之后,李存勖回到了晋阳,开始了全面系统的整顿改革,涉及军纪、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他命令各州县保举贤良之人充任官吏,罢黜贪官污吏,同时减轻百姓租赋税收,抚恤孤寡老人,为民平反冤狱,严厉打击盗贼。每当路上遇到饥寒的百姓,李存勖就下马亲自慰问。在李存勖的治理之下,河东地区民心依附,百姓安居乐业。

李克用临死之时,曾经交付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攻克幽州;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三是消灭世敌朱全忠。李存勖牢记父亲遗训,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到要出征的时候,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之后,又小心翼翼地送回家庙。

911年,李存勖率兵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他率军攻破燕地,活捉刘仁恭。九年之后,又大破契丹兵,驱逐耶律阿保机。经过十几年的冒死征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923年,李存勖攻灭后梁,统一北方。这年四月,李存勖称帝,建国号为唐,意即延续唐朝李姓的统治。史称为后唐,李存勖即后唐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