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至尊红颜:武则天传
7017500000027

第27章 君子满朝堂(4)

武则天听到这个消息,自然不会让反对自己的裴行俭把“长安令”做消停了,于是裴行俭被贬到西州做都督府长史,西州就是现在盛产哈密瓜的吐鲁番。虽然远离京城,去跟艰苦的环境作斗争,但裴行俭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将边疆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在西域呆了十来年,一边搞经济建设,一边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经过一番努力,西域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附”。高宗和武后听了也颇为高兴,将他一升再升。从六品长史升到安西都护,成为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

公元669年,朝廷把裴行俭召回了京城,封他做司文少卿,没过多久就任命他为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等人一起参与选拔官吏的工作。这个工作好干也不好干,就像现在的人事科干事,弄不好会得罪很多人。裴行俭却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时号“裴李”和“裴马”。裴行俭可以称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鼻祖,裴行俭主持制订了官员候选人资历的长榜,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事档案。完善选拔考核人才的规章流程,又为地方官员的考核任免定下了升降标准和等级评定办法。这套人才选拔、评价与考核办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朝初年,旧有官制与新官制并存,官吏管理比较混乱。通过这种途径选拔上来的官员,人数多,素质不等,需要规范化管理。这时候,士族衰落,庶族崛起,统治者需要有一套完备的官员管理制度来加强统治。裴行俭的这次人事制度改革,虽然得到了高宗、武则天的支持,但也得罪了朝中的士族阶层,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进过一番努力和斗争,他最终赢得了朝廷和庶族的肯定。公元675年,裴行俭获封荣衔银青光禄大夫。

裴行俭最令人称奇的不是他的文治能力,而是他的识人、鉴人之术。我们先前说过,裴行俭是苏定方的徒弟,李靖的第三代传人,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管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但裴行俭确实有识人的眼力。在他做吏部官员时,见到了当时还是官吏候选人的苏味道和王勮。仔细端详之后,他对这两个人说:“你们两个将来都是做宰相的人,我估计我是见不到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如果两位当上宰相,要照顾一下我的儿子啊!”两个人还以为裴行俭是奉承之言,所以只是一味地谦虚迎合。李敬玄对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的才华很是欣赏,在裴行俭面前大大美言了一番。裴行俭见过这几个人之后,便说了一番让李敬玄瞠目结舌的话。他说:“判断一个人能不能成大器,要先看他是不是有器量和见识,然后再看他们的才华怎样。像王勃这样的人,虽然才华出众,但是为人浮躁,太过张扬,不是能得到高官厚禄的人。这里边就杨炯还算得上稳重,但也就能做到县令,另外两个人恐怕没有好结果的。”李敬玄听了这个心里不舒服,我向你推荐几个人,你要是相不中不用便罢了,也犯不上这样妄断人家的前程啊!谁知,后来这几个人的命运还真被裴行俭给言中了。

苏味道、王勮后来真就做到了宰相。王勃是王勮的弟弟,两人的命运却完全不同。上元年间,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赶往交趾看望父亲。途经洪州留下一篇传世名作《滕王阁序》后继续南下,最后由广州渡海赶赴交趾,结果不幸溺水而死,年仅二十七岁;杨炯是这几个人里比较正常死亡的,老死在县令任上;可怜的卢照邻因郁郁不得志加上身体的病痛投河自杀了;而骆宾王我们都知道,卷到扬州叛乱的漩涡里下落不明。几个人的命运被裴行俭一一说中,不得不叫人惊叹。

裴行俭担任武将期间,所提拔、推荐的副将偏将,诸如程务挺、张虔勖、王方翼、刘敬同、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都成为大唐的名将,由他鉴别和推荐而做到刺史、将军的人多达数十个。裴行俭成为当时官场上颇为神奇的人物,人们对他又敬又怕,既想得到他的好评、推荐,又怕他有什么预言应验在自己身上。

公元676年,吐蕃违反了与唐的盟约,边境再起狼烟,吏部名臣李敬玄率领的军队在青海战役中被吐蕃军打得稀里哗啦。裴行俭在紧急危难之中受命离京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后又改任秦州右军总管,第一次以武将的身份正式上任。

第二年,突厥别部首领李遮匐以及原属于西突厥族裔的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联合鼓动诱惑各民族部落一起反唐,此举震动安西,还与吐蕃联和,互为呼应。朝廷想要派兵讨伐,又唯恐吐蕃借着这个机会进攻。裴行俭上书说:“现在吐蕃叛乱气焰嚣张,而我方李敬玄又战败,依现在的情形看,怎么能够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呢?正巧波斯王去世了,王子泥涅师现在在长安,我们不如派使节把他送回国继承王位。路过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领地时,如果能见机行事,很可能不需要劳师动众就能成功”。高宗、武则天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派裴行俭为安抚大使,送波斯王子回国。

当时位于伊朗的呼罗珊王朝一直与唐交好,当地人笃信摩尼教和拜火教,喜欢经商,经常往返于伊朗与大唐之间进行买卖活动。尤其对古董、珠宝生意更为热衷。后来,呼罗珊王朝被新兴的阿拉伯帝国所灭。国王被杀,王子卑路斯不愿改变信仰向异族臣民屈服,于是率领数十万人东逃吐火罗,向唐朝求援。唐朝鞭长莫及,便在中亚(现在吉尔吉斯坦境内)划出一块地方建立了波斯都督府,用来安置逃离故土的波斯难民,让王子卑路斯担任都督,并入朝挂右武卫将军的衔。随着波斯难民的大量内迁,摩尼教在中国传播演化,成为传说中的魔教。而拜火教则成为明教,两者曾在中国历史上掀起过狂风巨浪。

裴行俭奉命带领保卫军护送波斯王子回他的封国,裴行俭路过他曾经奋斗、生活过的西州,各部落听说自己曾经的长官回来了,都到郊外真诚而热烈地欢迎他。裴行俭从这些人中挑选出一千多个青年干将跟着他,并四处散布消息说:“因为天气太热,不能再走下去了,等到秋凉以后再上路。阿史那都支派出的密探得到这个消息后禀报给了他,唐军数量不多,又显得矜持娇贵,没有强大战斗力的样子,阿史那都支便放松了戒备。

让阿史那都支防备松懈以后,裴行俭便悄悄地找来安西四镇的各部酋长,邀他们一起出去打猎。他说:“真怀念当年在这里痛痛快快打猎的日子啊,你们谁还愿意再陪我打打猎怀怀旧呢?”这一邀请,便邀请了一万多人。在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下,他暗中编整训练好军队,秘密出发。不出几天就到达了离阿史那都支牙帐只有十余里的地方,接着派使者前去问候,说大唐使节裴行俭途经这里,想要约曾经的老朋友、老搭档到这里来游玩涉猎。如果您有空,不如出来玩玩。

此前阿史那都支听闻裴行俭等人要到秋天才上路,本打算与李遮匐在秋天的时候合兵抗击大唐使者。还没等准备好,大唐使者就带着两万多人浩浩荡荡地来到自家门口。阿史那都支手足无措,只好带着五百多人来到唐营拜见,裴行俭将五百多人一网打尽。阿史那都支的的令箭也被缴获,裴行俭拿着令箭召集阿史那都支所管辖下的各部酋长来聚会。各部酋长纷纷赶来,投入裴行俭的罗网,裴行俭高唱着凯歌将这些人送到了碎叶城。

接下来就是对付李遮匐了。裴行俭在消灭阿史那都支的军队后,气都没有大喘就开始精选骑兵,轻装上阵,迅速袭击李遮匐的队伍。恰好在路上抓住了李遮匐的使者,裴行俭告诉使者,你回去告诉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经被我们抓住了。你们再负隅顽抗,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李遮匐听到这个消息,也傻了眼。他知道自己势单力孤,硬碰硬恐怕不是唐军的对手,只好向裴行俭投降。

裴行俭上战场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但就是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将领,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招式迅速解决了两个叛乱的头头,裴行俭显示出他身为李靖传人的特异之处。接着,裴行俭押着俘虏返回京师,命令副将王方翼继续送波斯王子赶赴西亚,还让手下人刻碑记录这件事。

高宗与武则天根本没有预料到事情会如此顺利,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朝堂为之雀跃。裴行俭回到京城后,高宗亲自为他举行庆功宴,并在庆功宴上这样评价裴行俭:“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擒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就是说,裴行俭不花一兵一卒便剿灭了叛贼,真是文武兼备的人才,可以同时担任两个职务。于是,封他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文官、武官集裴行俭于一身。

公元679年,北方草原的突厥部族又开始反叛。阿史德温傅拥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并鼓动其所管辖的二十四州一起响应,叛军人数增至数十万。都护萧嗣业带兵平乱,结果屡战屡败,唐军伤亡惨重。朝廷心急如焚,再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开赴前线。突厥人数众多,大唐不得不派遣与其人数相匹敌的军队。裴行俭带领着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统兵十八万,赶到边境。接着又在当地整合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将领的兵马,共有三十几万人。旌旗飘扬千里,刀枪林立,成为唐史上少有的大规模战争。

先前萧嗣业军队的惨败,多是因为敌人突袭唐军的送粮分队,使军队补给无法供应,导致唐军饥惫交加、战斗力严重削弱造成的。裴行俭料定敌人还会耍此花招,就决定将计就计,伪装了三百辆运粮车,每辆车里埋伏下五名壮士,配备好大漠刀和劲弩,还故意用老弱兵士赶车,然后派精兵暗暗跟随其后。这个烟雾弹一放出,叛军果然中计,气势汹汹地前来抢夺粮草,赶车的士兵按照事前的安排,四散逃亡。叛军还以为捡了多大的便宜,欢天喜地赶着运粮马车到水草丰满的地方,解鞍牧马。就在突厥军要取车上粮食的当口,埋伏在车里的壮士突然杀出,与尾随而来的士兵一起剿灭了截粮的叛军。从此以后,叛军再不敢靠近唐军的粮草。

公元680年,叛军主力驻扎在黑山与唐军决战,裴行俭运筹帷幄,指挥着唐军展开大规模阵地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叛军被打得没有一点反击之力,竟然产生了内讧。叛军的部下杀死伪可汗泥熟匐后投降唐军,首领奉职也被唐军生擒,残余势力逃亡狼山。裴行俭再立战功,得胜还朝。

裴行俭刚回到京城,屁股还没坐热,又传来突厥叛乱的消息。原来,突厥贵族阿史那伏念集合叛乱余党再称可汗,他与阿史那温傅联合继续顽抗。没办法,裴行俭只好再次赶赴前线,屯兵代州的陉口。这一次他用了一招反间计,派间谍去挑拨伏念和温傅的关系,使两人产生隔膜,进而互相猜忌。当时,阿史那伏念全部家当和家眷都在金牙山,他带领主力绕道袭击唐军,裴行俭事先探知了这些事,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趁着伏念在唐军左右徘徊的时机,裴行俭派程务挺、何迦奇突袭金牙山,俘获了伏念的妻儿老小以及全部家产,伏念没想到唐军把自己的家都给收拾了,心里像长了草似的,坐立不安。家人要是没了,自己还打的什么劲啊?于是偷偷派人向唐军示好,许诺抓住温傅后前来投降。裴行俭封锁了这一消息,不动声色地等待伏念的捷报。

多天以后,眼见异族的大队人马踏着滚滚烟尘而来。唐军侦察兵以为敌军来袭,火速向裴行俭报告。裴行俭从容、淡定地对手下说:“这是伏念抓住了温傅前来投降的,不必担心。不过受降就像受敌,还是要做好准备才行”。于是,唐军显示出严阵以待的样子,派使节前往问讯。正如裴行俭所料,伏念带着温傅来投降了。这么一来,突厥叛乱全部平息。高宗、武则天十分高兴,派户部尚书崔知悌领队慰劳前线战士。

裴行俭在说服伏念投降的时候,曾经答应过伏念不会杀他。但没想到的是同族侍中裴炎却向朝廷谏言说:“伏念是程务挺、张虔勖打败的,后面又有回纥军队逼围,没有办法才投降的。”鼓动朝廷把伏念和温傅一起处斩,而裴行俭的功劳也在这场争辩中被忽略了。虽然裴行俭在事后被封为闻喜县公,但他却因为被迫的言而无信而感到耻辱,并对裴炎的品行感到质疑和无奈。他不无叹息地说:“过去王浑、王浚兄弟争功的事,古今耻之,就不用多说了。我们有了斩杀降将的先例,以后谁还来投降啊!”于是心灰意懒,从此称病不出。

公元682年,十姓突厥中的阿史那车薄部落再起叛乱,朝廷再次启用病休在家的裴行俭,任命他为金牙道大总管,但这次上天没有给裴行俭发光发热的机会。大军还没来得及出发,这位鼎鼎大名的儒将裴行俭便因病辞世,终年六十四岁,后被朝廷追赠为幽州都督,谥号为“献”。

当时裴行俭的四个儿子都是未成年人,小儿子裴光庭才只有七岁大,因此高宗叫皇太子指定一名七品官员专门帮助裴家打理各种事务,直到裴行俭的孩子们能够自立为止。多年后唐中宗即位,再追赠他扬州大都督荣衔。

我们说整个高宗执政时期,政务上几乎都有武则天的参与。裴行俭的能力武则天甚至比高宗更清楚,任用这样的能臣为大唐稳固江山,武则天也确实有眼力。

大将郭元振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是唐代极其著名的军事将领,也是个文武全才。

郭元振所处的年代,科举之风极其盛行。隋朝以来,读书人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仕途获取功名,有钱的人家更是如此。因为出身地主家庭,郭元振自幼便被送入私塾读书。他少有大志,生得风流倜傥。性格也颇为豪爽,从不吝惜钱财。十六岁时,他与薛稷、赵彦昭等人同为太学生。一次,家中送来四十万贯钱,有人自称:“一家五世没有入葬,希望能借些钱把他们的尸体迁到同一个墓穴”。郭元振同情他便把钱全都给了那个人,周围的人全都惊叹不已。

郭元振聪明好学,十八岁时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异,举进士。不久便出任通泉尉,从此走上仕途。“尉”是统兵的武吏,官职一般为八品。郭元振就是从八品芝麻官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当官以后的郭元振还是保持着他粗放的个性,做事不拘小节,曾经贩卖管辖内的人口,赠送宾客,使得老百姓很怨恨。武则天听说这件事以后,大为恼火,召他入京责问此事。一番交谈之后,武则天竟然发现他是个才华横溢的能才,于是向他索要文章。郭元振便把自己写的《宝剑篇》呈给武则天看,武则天看后连连赞叹,这样的人才竟被自己忽略了这么久,真是可惜。接着又把文章拿给学士李峤等人传阅,学士李峤等人也大加赞赏。武则天一向爱才,便封郭元振为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