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至尊红颜:武则天传
7017500000025

第25章 君子满朝堂(2)

朝廷给刘仁轨两个选择,要么渡海回国,要么在新罗休整,反正是不能在百济再待下去了。刘仁轨接到命令,分析当时的情况,觉得只有守住百济,才能把朝鲜半岛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于是他上书给高宗,阐明自己的观点。朝廷被刘仁轨说服,决定让刘仁轨继续留在百济。果然不出所料,百济军队内部再次发生火拼,扶余丰杀死了叛乱的首领,成为握有实权的百济军的统帅。他知道光凭自己的军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所以向日本和高句丽求援。高句丽刚被打得落花流水,不敢出兵相助。日本却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派出两万多人进入朝鲜半岛。日军在新罗攻下好几座城,对百济虎视眈眈。唐朝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做出反应,征发淄、莱、青、海四州兵马七千多人,由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开赴熊津,与刘仁轨会师,唐军气势进一步增强。唐军按照刘仁轨的建议,擒贼先擒王,猛烈进攻百济周留城,周留城形势危急,急急忙忙向日军求救。日军一万多人乘坐着海船来到白江口,准备在这里登陆支援百济军队。

日军与刘仁轨率领的大唐水师在白江口相遇,结果被刘仁轨打得全军覆没。当时,日军一万多人,战船1000多艘。而大唐水师只有七千多人,战船170艘。大唐的战船高大坚固,制作精良,远远胜过日本的海战工具。唐军水师把日军战船夹在中间,顺风放火,一时之间,火光冲天,海水皆赤,日军溃不成军,伤亡无数。日军将领朴市田来津遭唐军围攻而死。周留城中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唐军。百济王扶余丰不知道是死是活,反正是没找到,唐军只能将他的宝剑做战利品带回。

这次海战,引起了日本全国轰动。日本害怕大唐军队再次进攻,就在日本国内修建了四道防御工事,此后再未向朝鲜半岛用兵。日本见大唐兴盛,便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大唐先进的文化和制度。

白江口海战以后,百济各城都归附了大唐,只剩下任存城的迟受信坚决不肯归降。百济义军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向唐军投降。刘仁轨决定派沙吒相如、黑齿常之攻打任存城,这下可吓坏了军中的孙仁师。孙仁师觉得他们不可靠,万一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啊!刘仁轨耐心地向孙仁师解释:“你看啊,沙吒相如、黑齿常之都是有勇有谋、知恩图报的人。他们知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道理,这样的好机会他们是不会放过的。你不必担心他们会叛变。”孙仁师想来想去,也是这么个道理,于是同意两人带兵攻打百济任存城。唐军给黑齿常之等人配备了兵马粮草,直攻任存城。经过一番苦战,任存城被拿了下来。迟受信抛妻弃子,狼狈逃窜,投奔了高句丽,百济被大唐平定了。这样一来,高句丽就被新罗和唐军夹攻起来。孙仁师等人回朝复命,刘仁轨留下来镇守百济。

因为战争的破坏,百济战乱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这个时候,刘仁轨显示出了他卓越的经营才华。平乱不久,刘仁轨一边安排民众生产,一边屯田练兵,渐渐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军队防务严谨的局面,这些为后来进攻高句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孙仁师等人回到朝中后,高宗问及朝鲜半岛的战事情况,同时盛赞写奏报给他的官员。孙仁师等人回答奏报出自刘仁轨之手。高宗这个高兴,本来以为得了个武将,谁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于是把刘仁轨连升六级,任命为带方州刺史,还给他建了一个宅子,用来表彰刘仁轨的功绩,朝中的人也对刘仁轨肃然起敬。刘仁轨很了解朝廷的焦急心情,也知道皇帝的意思,于是,上表奏报朝廷百济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朝廷对此都给了积极的回应,刘仁轨也因此成为高宗和武则天所信任的重臣。

高宗泰山封禅期间,刘仁轨带领着新罗、百济、耽罗、日本四国使者,来参加大唐盛典。高宗异常兴奋,提拔刘仁轨为大司宪,后又兼任检校太子左中护,封乐城县男。

刘仁轨是个既宽厚又圆滑事故的人,就在高宗恩宠自己的时候,他完全有能力将陷害自己的袁异式铲除,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不但没有对袁异式下手,还对他礼遇有加。他主政后又提拔袁异式为詹事丞,推荐袁异式做司元大夫。人们都赞扬刘仁轨以德报怨的行为,高宗和武则天对刘仁轨好感大增,委以重任。

公元666年,高句丽莫离支(相当于兵部尚书)泉盖苏文去世。他的大儿子泉男生继承了莫离支的职位,泉男生的弟弟的泉男建、泉男产不服这样的安排。于是发兵攻打泉男生,泉男生实在无力抵挡,便派自己的儿子泉献诚到大唐求助。大唐可乐坏了,正愁不知道如何攻打高句丽呢,高句丽内战这样的机会可不能错过。很多时候,祸起萧墙才是最要命的。大唐派李勣做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节制各军,带领数道合力攻打高句丽国。刘仁轨被任命为辽东道副大总管,后又改为熊津道安抚大使,全力协助李勣攻打高句丽。公元668年冬天,高句丽灭亡,被纳入大唐帝国的版图,唐朝在高句丽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由平壤的安东都护府统辖,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领两万多人驻守此地,安东都护府管理着原来高句丽和百济的土地。大唐平定了新罗的两个宿敌,占领了朝鲜半岛四分之三的土地。新罗一看自己的势力整个朝鲜半岛无人能及,于是动起了蚕食大唐土地的念头。他们竟然收留反唐势力,想借此将大唐排挤出朝鲜半岛,这种行为触怒了大唐,刘仁轨率领大唐军队,雄赳赳地与新罗展开对战。

公元675年,高宗任命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任命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副大总管,渡过瓠卢河,攻占了新罗重镇七重城,就在这个时候,靺鞨兵登录新罗南境,配合唐军作战。新罗军受到重创,力量大大削弱。新罗王派使节到大唐请罪,高宗接受了新罗王的道歉,赦免了他。大唐与新罗以平壤以南的大同江作为界限,划定了双方的势力范围,刘仁轨班师回朝。

刘仁轨回到朝廷后,因为功勋卓著升为公爵,连同他的儿子和侄子一起被封“上柱国”。因为刘仁轨一家为故乡争了光,家乡人把刘仁轨居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后来,刘仁轨当上了左仆射。

公元677年,吐蕃进犯边境,刘仁轨被任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抵御吐蕃的进犯。他多次上书高宗,为抵御吐蕃献计献策,但是都被李敬玄压住了。刘仁轨知道后气愤不已,决心与李敬玄斗一斗。官场上互相倾轧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刘仁轨对这个并不陌生。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是文人出身,不善于打仗,便推荐他代替自己抵御吐蕃。李敬玄这下慌了手脚,他知道自己的能耐,极力推辞这个任务。谁知高宗却认准了李敬玄,偏要派他去。说什么,即使刘仁轨让我去,我也得去啊!何况是你呢?李敬玄没办法,只好接替了刘仁轨的位子,与吐蕃作战。公元678年,吐蕃军再次进犯,唐军与吐蕃军展开大会战。李敬玄不懂战争,坐视不救,唐军受到很大的打击,损伤过半。刘仁轨重用的黑齿常之在这场战斗中脱颖而出,此后经过数次战争,被提拔为大唐的燕国公。刘仁轨确实有识人的能力,但是刘与李的争斗,葬送了很多大唐将士的性命,这一点为刘仁轨的人生添上了瑕疵。

虽然举荐李敬玄不当,高宗却并没有因此而责怪刘仁轨。公元681年,刘仁轨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实际上这是武则天的主意。在他任太子太傅的时候,曾经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足可以说明刘仁轨对高宗的影响力。《朝野佥载》上记载说,少府监裴匪舒建议皇家卖掉马粪,每年就能够获得收入二十万贯。高宗问刘仁轨的意见,刘仁轨觉得这样会让后人觉得唐皇室是唯利是图的王室。高宗认为是这样的道理,于是不再提及此事。又有一次,裴匪舒给高宗建了一座精致的镜殿,建成之后,请高宗和刘仁轨一起观赏。刘仁轨看罢,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紧接着跑下殿堂,高宗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下来问刘仁轨缘由。刘仁轨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国家没有两个君王,我刚刚在镜子里见到好几个君主,这是不祥的征兆啊!”这不是废话么?镜子不照出人形能叫镜子吗?但刘仁轨是想借此让高宗放弃不必要的享乐。这一招果然奏效,高宗急忙命人把四周的镜子都剔掉了。

刘仁轨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想要退休享一享轻福,但是武则天不愿意放他回去,他是武则天在朝中的重要支持力量。公元683年,高宗去世,武后亲政。刘仁轨再次出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负责留守长安。接着发生了他以年迈为由向武则天请辞,规劝武则天不要重蹈吕后的覆辙,武则天写信安慰一事。刘仁轨觉得武则天是个治国能人,至少比高宗强,又极为尊重自己,于是继续留任。

武则天启用新官制后不久,刘仁轨病逝,享年八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将他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刘仁轨的儿子刘浚官至太子中舍人,后被酷吏杀害。中宗李显复位后,追赠刘仁轨为太尉。到了玄宗时期,又被玄宗立碑褒扬,谥号为文献。

刘仁轨最重要的功绩在战功,他对大唐时期稳定朝鲜半岛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他也将大唐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文化传播到朝鲜半岛以及更远的地方,使大唐威名远播。

名将娄师德

良将娄师德

娄师德是郑州原武人,早年因为进士及第被封为江都县尉。扬州长史卢承业很器重他,说他是栋梁之才。果然不出卢承业所料,娄师德事业做得越来越红火,官位也一直升。到了上元初年,娄师德做到了监察御史。

公元677年,高宗李治为了应对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了《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兵。娄师德一心报国,虽是文官,却也应召入伍。高宗对娄师德的行为非常赞赏,给了他一个朝散大夫做。

公元678年,高宗派中书令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工部尚书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率领近二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吐蕃。吐蕃听到消息后,命大将噶尔·钦陵督兵准备与唐军大战。七月,双方在龙支交战。唐军仗打得很不顺,刘审礼兵败被捉,而此时身为唐军主帅的李敬玄却害怕起来,消极防守,使大唐军队处处挨打。当李敬玄率领唐军奔逃到承凤岭时,被噶尔·钦陵的军队包围了。幸好这个时候,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领五百名敢死队偷袭吐蕃军营,打败了吐蕃军。李敬玄这才得救,率领军队退回鄯州,但唐军损伤过半。

因为吃了败仗,唐军士气低迷,如果此时吐蕃再次派兵攻打,唐军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个危难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他集合剩余的兵力,重新鼓舞士气。接着,娄师德便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首领在赤岭会面。娄师德在会谈中,大力宣扬唐朝要休兵的愿望,借此把吐蕃稳住,赢得了巩固河陇一带防线的时间。吐蕃首领见唐军求和,也非常愿意。随后,双方停止用兵,此后很多年吐蕃没有侵犯大唐边境,边境稍微安定了些。高宗认为这是娄师德的功劳,于是提拔他做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知营田事。自此,娄师德成为抵抗吐蕃入侵的中流砥柱。

虽然吐蕃与大唐已经达成和解,不再大举来犯。但是,还是会时常骚扰边境,这让大唐的统治者很头疼。唐此时在河陇一带只采取守势,屯田备边。但高宗越想越不对劲,决定再次对吐蕃用兵。公元681年五月,高宗派河源军经略使黑齿常之出兵吐蕃,在良非川大败吐蕃军队。

公元682年五月,噶尔·钦陵率领大军进犯柘、松、翼等州。十月,吐蕃进攻河源军。为了应对吐蕃军的进攻,娄师德率领军队进行反击,双方军队在白马涧发生激战。因为娄师德指挥得当,唐军八战八捷。经过这些战争,唐军威名远播,吐蕃攻势得到抑制。

战后,娄师德被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与河源军经略使黑齿常之在河源一带共同抵御吐蕃。

公元690年,娄师德又被提升为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武则天这个时期很重视储粮备战,娄师德因此在北方营田十多年,粮食储备达数万斛。军队粮食供给充足,不必把时间、精力、财力花费在运输上。周武时期安西四镇的军事能够保持常胜,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武则天因此对娄师德大加赞赏,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武则天特意下诏书褒奖:“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大意就是说,你做得很好,从我们把任务交给你开始,你就让我们省力气又省钱,我们很是欣慰。

公元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廷,封为夏官侍郎判,判尚书事;第二年,又被封为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入宰相行列。之后武则天考虑到营田关系到边镇军粮的供应,其他人做她不放心,于是又找来娄师德,对他说边境营田非他莫属,派他做河源、积石、怀远、河、兰、鄯等地的检校营田使,唐朝西北部以及北部边镇屯田因此变得十分兴旺。没过多久,娄师德被召回朝廷任秋官尚书。

就在这个时候,西北边事又起,吐蕃军进攻河西,想以此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公元696年,武则天派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率领军队迎战。接着又提拔娄师德为左肃政御史大夫,并知政事。这一年的三月,唐军与吐蕃军队在素罗汗山打了起来,吐蕃将领发誓要与唐军决一死战,拼了命地攻打唐军,结果唐军大败,伤亡惨重。这一仗打得唐军元气大伤,唐廷上下颇为震撼,娄师德也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娄师德在签发官府文书的时候,不禁感慨地说:“实际上都没有官职了啊!”随后又说:“这样也好,这样也好”,心情倒也轻松起来。

公元697年正月,武则天又提娄师德做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率领20万大军攻打契丹。唐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平定了契丹。平定契丹以后,武则天命娄师德、狄仁杰等人安抚河北,娄师德为这一地区的安定做出了贡献。九月,娄师德代理纳言一职,一直升到谯县子。公元698年四月,娄师德被任命为陇右诸军大使,检校河西营田事。

紧接着吐蕃发生内乱,吐蕃将领噶尔·钦陵兵败自杀,他的弟弟噶尔·赞婆等人投降大唐。娄师德因为熟悉吐蕃风土人情以及军事情况,被武则天任命为天兵军副大总管,负责招抚吐蕃。吐蕃因为内乱、兵力大为削减,一蹶不振,所以娄师德轻松地招抚了吐蕃。公元699年,娄师德在会州去世,武则天追封他为凉州都督,谥号为贞。

娄师德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