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至尊红颜:武则天传
7017500000018

第18章 李室渐衰微(1)

高宗死后,武则天掌握了朝政大权。儿子们的平庸和懦弱,以及她内心权力欲望的急剧膨胀,使得她一个接一个地废掉了李室太子。皇室血脉日渐单薄。武则天对政治的掌控力更加强劲了。

李弘猝死

公元675年春天,高宗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了,前面只提到高宗身体不好,没提到高宗到底有什么病。其实高宗得的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从公元660年就开始得了。十几年过去了,高宗的病恶化到不能上朝的地步,他不得不把政务移交给武后处理。

我们前面说,高宗提出让天后摄政的时候,曾遭到臣子的反对,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中书侍郎兼任宰相的郝处俊。他对高宗说:“皇上是处理国家大事的,而皇后是处理后宫的事务的,这是天道。过去魏文帝有规定,就算是皇帝年幼,皇后也不能参政,所以杜绝了祸乱。皇上您为什么不将高祖、太宗打下的江山传给子孙,而要传给天后呢?”这话刚一说完,中书侍郎李义琰就应和着说:“处俊这是大大的忠言呐!皇上您还是好好考虑考虑吧!”

郝处俊的观点很明确,就是反对武后摄政,主张将李氏江山交给李氏子孙,而不是武后。人们在朝堂上讨论时,武后就在高宗身后的帘幕里,这个赦处俊还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我丈夫现在都病得不能上朝了,你再把政权交给我那还不太懂行政管理的儿子,这朝堂谁来管理?我武后20年来兢兢业业地为大唐江山出谋划策,就没有一点儿功劳么?我做的事不比男人差,你们说不让干就不让干了,这是什么道理?况且我武后也没说要称帝,就是替丈夫管管你们而已。武后想到这里,又憋气又窝火。男人怎么就这么看不起女人?女人就只是你们的附属品么?但是,这时候,朝廷上没有人敢就此力挺她。李义府不在了,许敬宗也去世了,武后没有办法通过朝臣对高宗施加压力。

在讨论完武后摄政之事不久,太子弘就突然死在了合璧宫。

李弘是武后的大儿子,就是凭着这个孩子,她才争到了皇后的位子。武后对这个儿子是有感情的。李弘的性格很像自己的父亲,忠厚、懦弱,不但如此,他也继承了父亲体弱多病的体质,从小就多病多灾的。

李弘也像高宗一样爱哭。他八岁监国与一大群大臣临朝听政,在古代,这个年纪的孩子多半都有独立能力了。一次,高宗与武后一同去东都洛阳,把他自己留在了长安。谁知李弘却因为想念母亲哭个不停,把大臣们闹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派人告诉了武后,武后只好把李弘接到洛阳自己的身边。

李弘又是个颇为感性的人,别说是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他无法忍受,就连书上所写的不义之事,他也难以安然。这样的性格很不适合做皇帝。

他小的时候读《春秋》,当老师读到“楚世子商臣弑其君”时,他不想听下去了,认为这样的事情太血腥了,于是请老师讲别的书。老师只好给他讲《礼》。如果说这只是日常琐事,不值得注意的话。那么,另一件事的发生却让武后失望了。这件事发生在大唐平定高句丽之后,“二圣”在平定高句丽后下了一道命令,命令是,让逃亡的士卒限期自首,否则施以斩刑、妻子儿女没为奴。李弘听了之后,上了一道折子劝说“二圣”取消妻子儿女没为奴这一条。就现在来说祸不及妻儿是法制的进步,但是在当时连坐作为防止人们犯罪的一种手段是较为普遍的。武后觉得这个儿子太像他父亲了,将来未必成大器。

有一天,不知道李弘怎么知道了自己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义阳、宣城两位公主,实际上就是萧淑妃给李治生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公主都三十左右岁了,还没有嫁人,原因是皇上、皇后没有命令,她们不能嫁。李弘听了心里很难受,于是上奏请求给两位公主办理婚事。这件事让武后很不高兴,这是武后因为萧淑妃咒骂自己而故意安排的,怎能就此放过她们呢!但是武后不好说什么,自己儿子提的要求合情合理。武后一气之下把两个公主嫁给了两个小军官,虽然这两位军官后来也被提升,但始终得不到重用。通过这件事武后觉得这个太子太不像一国之君了,这样拎不清事情,将来怎么处理国家军政大事,又怎么奴役群臣?

李治倒是很欣赏这个儿子,物以类聚嘛,他觉得太子对大臣彬彬有礼、宅心仁厚,将来可以勤政爱民。他怎么就看出李弘对臣子有礼呢?这里有一个例子,太子在东宫读书,不愿接纳宫臣。不接宫臣,应酬吃饭就少了很多。典膳丞邢文伟劝太子多接触臣属,好为以后执政打下基础。太子很诚恳地写信回复他说,自己身体不好,没有精力频繁地接触大臣,还说一定尽量做到多见宫臣和宾客。李治对李弘的行为很赞赏,还表扬了他。

大臣们也喜欢太子,他谦恭有礼,仁爱厚道,将来做了皇帝不会对自己太苛刻。如果武后一直主政,别说是有些事情不能做,就连有些话也不能说。武后聪明睿智、是非分明、性格专断,可不是好对付的人。人哪有不犯错的,在李弘这里能过的,在武后这里不一定能过。至于能不能管理好国家是另外一回事儿,重要的是他们不想让武后当家。

但是,让大臣们失望的是太子李弘死了。李弘是怎么死的呢?这是上元二年的事。太子陪同高宗、武后一起巡游东都洛阳时,死在了洛阳。因为太子弘死的时间刚好是高宗放话说要传位给太子之后。所以,人们就觉得事有蹊跷,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武后身上。

人们怀疑武后是因为武后与太子在公主婚事的问题上闹得很不愉快。武后觉得李弘触犯了自己的权威,如果高宗把位子传给李弘,那么自己的权力就会被限制或者被削夺。人们都风传武后曾经杀死自己的女儿,再杀死一个儿子,也不是难事吧?大臣们议论纷纷。

对于李弘的死,史料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李弘是病死的,没有人为因素。另外一种就是武后杀死了李弘。

说李弘是病死的人是依据高宗的话来判断的。高宗在李弘死后为他下了一篇制书,名字就叫《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制书的内容是说给皇太子李弘一个谥号。是什么谥号呢?谥号是孝敬皇帝,制书中说,李弘仁孝英果,将来会是个好皇帝,李治想把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天妒英才,让他得了病,在他得病期间李治安慰他说:“等你病稍微好一点,我就传位给你。”没想到的是太子一听这个就激动起来,结果病情恶化,一口气没上来便去世了,李治因此很悲痛,想到自己的承诺无法实现,就想给他一个谥号,叫孝敬皇帝。这是高宗制书的内容,这个制书说明李弘是因病自然死亡的。《唐实录》、《旧唐书》都支持这样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后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是个仁爱之人,因为向武后请求两位公主出嫁惹怒了武后,武后又想临朝,就毒死了李弘,李弘是不得好死的。《新唐书》里支持这一说法。

后人一般认为,武后不会杀死李弘,因为李弘确实有长期患病的记录,记录上显示李弘从小得了肺结核病。我们知道肺结核病是一种慢性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即使是医学发达的今天,结核病也不是完全能治好的病。更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李弘病发是从咸亨元年开始的,到上元二年,过去了五年的时间。五年里,李弘病重接着死去并不奇怪。只是他的时间比较巧,刚好是朝廷想让他做皇帝的时候,所以人们才做出了种种猜想。实际上,武后也没有杀死李弘的必要。李弘的性格像李治,身体也像,一方面,李弘受精力所限,会将主要政务交给母亲打理,另一方面,李弘的柔弱便于武后控制。武后可以在不杀害自己亲生儿子的情况下,继续执掌政权。

因为李弘没有儿子,所以在李弘死后,二十二岁的李贤继承了太子位。

李贤谋反案

公元675年,天皇、天后立原雍王李贤为太子,李贤是武后的二儿子,高宗的第六子。

李贤与李弘性格迥异,仿佛更多地继承了武后的基因。性格刚毅,行事果断,不因循守旧。年幼的李贤举止文雅、睿智好学。因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学起东西来特别快,诗书文章样样精通,高宗、武后都很喜爱这个孩子。更可贵的一点是,小李贤自小就有做帝王的资质。他读书读到“贤贤易色”时,曾反复吟咏。贤贤易色的意思就是说看到比自己贤明的人,就改变态度,对于帝王来讲就是礼贤下士的意思。

李贤才学出众做父母的自然高兴。高宗先后给李贤封了不少官,永徽六年封他做潞王;显庆元年封为歧州刺史,后加封雍州牧、幽州都督;龙朔元年,封为沛王加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二年加扬州大都督;麟德二年加右卫大将军;咸亨三年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其它封爵、封邑和原来一样,实际上封一千户,上元二年六月立为皇太子。

李贤被封为太子后,留在长安做监国,此时的高宗和武后多在洛阳办公。应该说,武后还是很看重李贤这个儿子的。朝中的重要大臣和监国属官有一半留在了长安为太子效力。高宗病重,随时可能撒手人寰,武后必定也考虑过这个问题。高宗死后,太子必定会登基,李贤被安排在长安做监国,实际上是给李贤一个做皇帝的试用期。能不能通过试用期,就看李贤的表现了。如果说武后此时想做皇帝的话,不可能将有能力的李贤安排在这个重要的位置上。之前她一直希望的是有与皇帝基本对等的权力,甚至偶尔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但是,现在可以坐拥天下的是自己的儿子,她会不会与儿子争权呢?如果这个儿子肯给她对等的权力,武后是不会要一个皇帝的名的。毕竟武后到后来还是把江山还给了李家,这说明她内心深处还是觉得做皇帝的应该是李家的人,她要的就是实打实的权力。所以,武后才会给李贤安排出色的老师教导,出色的大臣辅助。我们看看李贤身边的人就知道了:戴至德是右仆射,同时担任太子宾客;张文瓘为侍中,也兼任太子宾客;郝处俊是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李义琰为同中书省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同时,高宗与武后还给太子安排了一大批下层属官,如太子洗马刘纳言、司议郎韦承庆等,这些人不是唐初名臣之后,就是才华横溢的学者。足见天皇、天后对李贤的重视。

李贤开始时表现得相当出色,很有些帝王的架势。什么刑事诉讼啦,听政议政啦,恪守职责啦,做得颇为到位。高宗、武后听说后也感到高兴,于是对李贤表扬了一番:“太子李贤刚刚监国,就能留心政事,呕心沥血地处理国事很是难得。在处理刑讼方面,力求准确;在听政议政的同时还不忘攻读先贤的遗作,深刻透彻地了解先王的治国之道,肯取其精华,恪守职责,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我们很放心。”李贤受到表扬自然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又召集下臣为范晔的《后汉书》做注释。书完成之后,李贤拿到高宗、武后处供他们御览,高宗、武后又是一番赞赏。

李贤的个性比较活泼,又是爱玩的年纪,有了一点小成绩就不免沾沾自喜起来。于是经常带着仆人、武士到长安郊外打猎、游玩。这一玩便开始堕落了,玩的最过的是,玩同性恋,同伴是赵道生。

对于这些事,大臣们是不敢说的,最怕的当然是自己受到太子的报复。司议郎韦承庆有些胆量,上书给太子规劝太子的行为。但是,太子依然恶习不改。武后知道这件事后大为光火,这哪里还有一点儿太子的样子?不好好教育教育怎么能行呢?于是,武后让北门学士编写了《少阳正传》、《孝子传》来教育太子孝顺父母,不要辜负父母的希望。李贤受到责备后,心里不舒服,厌烦起武后的唠叨来。照理说,一个母亲教训自己孩子两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太子李贤会对武后有这么大的反感呢?

原来,李贤听说一些事,这些事让他耿耿于怀。是些什么事呢?就是关于武后这位母亲的种种传闻。太子宫中有个典膳丞,名叫高政,是长孙无忌的亲戚,武后在除掉关陇势力的过程中,高政受到很大打击。见太子对武后有不满和怀疑,高政便将听来的、猜想的事情一股脑地讲给李贤听。说武后怎样害死太子,怎样杀死韩国夫人,又怎样解决了魏国夫人,除掉了自己的儿子李弘。让李贤对武后的“罪行”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李贤听到这些便更加怀疑武后的为人。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李贤听说自己不是武后的亲生儿子,他的生身母亲是韩国夫人。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正是高宗宠爱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时期,有传说,韩国夫人生下李贤后,因为惧怕丑事外泄以及武后的反对,所以将李贤送给武后做二儿子。李贤回想起自己确实要比其他两个兄弟不受武后宠爱,于是,认为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他对这位母亲的态度自然冷淡下来。

李贤是不是武后所生呢?这是个难解的迷。一般认为,李贤不是亲生的可能性不大。武后对李弘、李显的关心要多过李贤,但这是可以理解的,李弘、李显自幼多病,父母不放心身体不好的孩子,多过问过问是人之常情。另外,如果说李贤是韩国夫人所生,而武后又将他纳入自己宫中,又不被外人所知。那么,就要先怀孕且同时与韩国夫人生产才可以,这样的巧合实在难找。但是李贤不管这个,他就是觉得武后很可能不是自己的生身母亲。

就在长安宫中谣言四起的时候,武后正在洛阳为自己的儿子卜算未来,为她卜算的是明崇俨。明崇俨是洛阳城外很有名的巫师,打着医道的幌子混进后宫,还当上了五品的正谏大夫。传说明崇俨会气功,高宗久病不起时,乱了方寸,才召他进宫行医的。

武后秉退了左右后,明崇俨神神秘秘地对武后说,现在的太子是继承不了大位的,他将自毁前程;英王李哲(就是后来的李显)看上去很像太宗,但是也没有太大的作为,李旦倒是有几分天子气,以后可能登大位,但也不尽然……说完这些,明崇俨便走了,武后陷入了沉思。她对这三个儿子进行了一番评估,评估来评估去还是觉得李贤的能力最强。但是,明崇俨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武后摸不着头脑。

宫中向来是最不透明同时也是最透明的地方。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耳目,也都可能是别人的耳目。太子李贤自然不会缺少自己的耳目,明崇俨的话很快传到了李贤的耳朵里,李贤心里这个憋屈。

李贤忌惮自己会成为第二个李弘,于是准备好了武器,藏在东宫马坊里,又作了一首打油诗在宫中传唱。“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一看就是写给武后的。武后诗词歌赋的造诣要比李贤高很多,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武后意识到这个儿子已经不属于她了,他恨自己,更加不会听从她的管教。李贤已经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