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至尊红颜:武则天传
7017500000011

第11章 后宫风云决(3)

李义府的任命书当时已经在门下省了,为了赶在任命生效前见到皇帝,李义府深夜来到皇上面前请求废王皇后立武昭仪。李治和武昭仪正睡得朦朦胧胧的,忽然听说李义府求见,很是不快,便拉着脸出来见李义府。当李义府说明来意后,李治两眼顿时放了光。这样的支持者太少了,在朝廷中他和武昭仪势单力薄,正愁如何实施下一步计划呢!忽然李义府就来了,这太是时候了!武昭仪当时也来了精神,叫李义府继续讲下去。李义府看到这种状况,心想这回可是来对了。于是便说:“皇上啊,武昭仪厚德,天下百姓都拥戴武昭仪为皇后呢!您不如顺应了大家的意思立武昭仪为皇后吧!”其实,谁都知道这不是天下百姓的想法,这只是为迎合李治而造出来的说法。李治当然也知道,但是李治愿意听到这样的说法。李治旁敲侧击地告诉李义府,你要坚持下去,最好再找几个同盟,这样你就有希望留下来了。李义府领会了李治的意思,便高高兴兴地等待留京的命令。

第二天,武昭仪就派人来答谢李义府的帮忙,李义府被提升为中书侍郎。这一个动作,很明显地告诉大臣们:你们如果支持废王皇后立武昭仪,那我不会亏待你们,至于不支持会怎么样,那就等着瞧了。这样下来,稍微笨一点的臣子也都明白李治和武昭仪的用心了。于是,风吹两边倒的朝臣就开始向武昭仪献媚了。许敬宗本来就是武昭仪的人,只是他们小团体的力量太弱小,无法发挥作用而已。这样一来王德俭、御史中丞袁公瑜以及御史大夫崔义玄等人就与许敬宗一起组成了支持武昭仪的集团,废后的呼声更高了。

长孙无忌对这些看在眼里,但是他没办法,他收了皇上和武昭仪的大礼,不能反对。但是废后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只能不说话。要不怎么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呢!长安令裴行俭对此很不满,曾对长孙无忌说过:“如果立武昭仪为皇后,我们的国家从此就不得安宁了。”这些话被袁公瑜听见了,告诉了李治和武昭仪。李治就把裴行俭打发到吐鲁番做都府长史去了。看吧,不识时务的人就是这样的下场,你不支持废后就是裴行俭这样的下场,朝中沉默之声因此又多了一些。

时间已经到了九月,高宗认为时机差不多了,便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到内殿。李勣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称病不来见李治。褚遂良在殿外对高宗召来的大臣们说:“现在皇上召见我们一定是为了立武昭仪为皇后的事儿,看来皇上是打定主意要废后了。你们这些人除了皇亲国戚就是功臣名将,皇上不会杀了你们,而我只是平民百姓出身,又没有建立什么功绩,但我是先帝的顾命大臣,我一定会据理力争的,否则我没脸见死去的太宗。”褚遂良实际上是在变相地告诫众臣子,我们是受了先帝的恩的,不能做对不起先帝的事情。大家听了沉默不语。

进了内殿见了高宗,高宗把头转向长孙无忌大声问道:“皇后没有儿子,武昭仪却有,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们看怎么样啊?”长孙无忌没有言语,褚遂良听了上前一步说:“皇上啊,皇后出身名门,是先帝看中的儿媳妇,先帝驾崩之前拉着我们的手将你和皇后托付给我们,如今想起来还好像是昨天的事,皇后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我不能迎合皇上您的意思,违背先帝的命令。”李治一听,这不是拿我父亲来压我么?于是就说:“先帝以为皇后会有生育,所以对皇后没有要求,而皇后至今没有个儿子,我废后先帝是可以理解的。”大臣们不置可否,高宗没有办法只好秉退了这些人,让他们明天再议。意思很明白,李治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如果说之前李治没有把废后的事拿到台面上来说,是因为废后的事还有回旋的余地,现在既然端到台面上来了,就不能轻易说算了,否则皇帝的颜面何存?李治可不是太宗,太宗本来就英勇,他听别人的意见是礼贤下士,但李治不同,李治虽知人善用,但多半部分他是柔弱的。李治明白这一点,所以这个也关系到他能不能在朝中立威。李治现在是打定主意要立武昭仪为皇后了,这一方面是为自己心爱的女人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是为自己在朝中给人留个不那么懦弱的印象。

第二天大家继续讨论。褚遂良还是不依不饶:“皇上您要是想废旧立新,后宫中哪个女子不行,非是武媚娘不可么?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儿,如果您立武媚娘为皇后,后世的人会怎么评价皇上您啊?臣罪该万死,请皇上您三思。”说着把手里的笏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扔到了地上,又摘下帽子磕破了头让高宗收回成命。高宗左右为难,长孙无忌看到这种状况连忙为褚遂良求情:“褚遂良虽然有罪过,但是他是先帝临终受命的老臣,是不能惩罚的。”这是什么道理,先帝的老臣就不能罚了?长孙无忌也是实在没有办法求情了才这么说的。《资治通鉴》上说,这个时候,武昭仪在朝堂的帘后突然冲了出来大喝一声:“怎么不杀了他!”也有史书说武氏并没有言语。实际上正如一些史学家所说的武昭仪冲出来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就算武昭仪是个爱出风头,性情残暴的人,但是这是关系到她命运前途的大事,她不会如此冲动地从后堂直冲殿前。抛下礼法不谈(武昭仪本就不顾及礼法),我们就武昭仪所处的境遇和心理来看也是不可能的。武昭仪在后宫听政,朝臣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武昭仪这样大摇大摆地闯进前殿,必然会招致群臣的一致反对。就算是李治因为爱她可以原谅她,朝臣们也会更加认为她没有体统,从而更加反对她。武昭仪不会连这一点都想不到。再就武昭仪的经历来说,武昭仪在宫中呆了十二年,没惹出什么祸端,可见她对于自身感情的克制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不会轻易动怒,加上在感业寺寂寞的磨炼,性格应该已经趋于沉着、冷静了。所以,在这里有可能是司马光听信了这方面的传闻。就像现在的我们写前人的一些事也不过是按史书或实物推理一样,司马光的观点也可能受材料的左右,说武昭仪闯出来大喊,使人们觉得武则天是个悍妇。

退朝以后,李治和武昭仪商量起来。事情不能总这样僵持下去,夜长梦多啊!在说到宰相李勣为何一言不发时,武昭仪说:“他可能有苦衷,不如我们把他偷偷地叫进来问话!”于是,李治就秘密召见了李勣,李勣只说了一句话:“这是你的家事,你何必问外人呢!”这一句话虽然简短,却使李治茅塞顿开。对呀,这是我的家事,关你们当臣子的什么事儿。说句不好听的,你们也不过是替我们家打工的,主子的家务事怎么反倒要下人来管了?

接着,李治不再跟群臣商议,而是直接在朝堂之上宣布废掉王皇后,与萧淑妃一起贬为庶人,她们的七大姑八大姨也被流放到岭南去了。

公元655年十月,文武百官请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高宗答应百官的请求立武氏为皇后。之后高宗就下达了正式的文件,正式的文件就是高宗下的诏书。诏书上说,武昭仪一家辅助先帝创立基业,声望很高,武昭仪因为才华出众,品德高尚被选入宫中。我做太子的时候,她在先帝身边做侍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与后妃们争宠。先帝很欣赏她才把她赏赐给我,就像当年宣帝赐宫女给儿子一样。所以,我要立武昭仪为皇后。好嘛,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也要找块遮羞布挡一挡。只是这块遮羞布太薄了,天下人对此看得一清二楚。但是不管怎么样,即使是皇帝新装了一把,武昭仪好歹做了皇后啊。

诏书下完,武昭仪就是武皇后了。武皇后可与其他女子不同,她是个表现欲极强的女子,只是在太宗时期她的个性受到了压抑和磨砺,才渐渐没有那么锋芒毕露了。此时的武氏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一定要耀武扬威一把。人们说武氏有创新意识,其实说武氏算有胆量才对。武氏对于她的走马上任也有不同的要求。按照宫廷的传统,皇后不能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而我们的武皇后可不管这个,她不但要在大庭广众之下露脸,还要把着脸露得不遮不掩、坦坦荡荡。所以,她选择在肃义门接受百官的朝贺。这可是很大的突破,胆子不够大是做不了的。历来皇后登位,只接受有职位的女官的朝贺,现在武皇后不仅要接受女官的朝拜,还要接受文武百官和四夷酋长的朝拜,这可是史无前例的。李治对此是有些为难的,因为这是违反大唐礼制的事,他不能轻易答应。但是武氏要做的事又怎会轻意放弃呢!软磨硬泡直到李治点了头才肯罢休。

武皇后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为什么她不按照宫廷的礼仪来进行上任仪式?是她现在就有了做皇帝的心么?表面上看好像是有,因为她接受的是皇帝般的朝拜,但实际上武皇后并没有这样的野心,直接将自己定位为皇帝。有些人说她一步一步都是谋划好了的,这太抬举武氏了,武氏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她的性格原因。她爱慕虚荣,希望借此可以扬眉吐气,真正地告诉天下我武氏是正宫皇后,没有哪个皇后能比得上我的地位,要做就做到极致,我做的皇后也应该是皇后里档次最高的。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在她心里极其渴望得到社会认同,她自认为出身低微,又是太宗的才人,因此自己的出身并不光彩,这样做她认为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在人们的头脑里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不管怎么说,武氏终于坐上了皇后。这皇后做得很辛苦,是该好好显摆显摆才行。武氏志得意满地接受着朝臣的朝拜,心里突然有一种巨大的满足,如果总能接受这样的朝拜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但武氏的念头一闪而过,没留下过多的痕迹。满朝文武,男官、女官还有外族官员,统统都趴在武皇后脚下祝贺,可这祝贺又有多少是真心实意的?武皇后不管是在后宫还是在朝廷,她都还有敌人存在,她的皇后位要怎样坐稳,是武皇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大问题。

排除异己

经过艰苦奋斗,武昭仪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在高兴之余,她并没有忘记朝廷和后宫仍有她的敌人。关陇的旧臣对她当皇后耿耿于怀,后宫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虽然被废,但皇帝李治耳朵软,说不定哪一天又把她们召到自己的身边来,自己就是前车之鉴。她还处于危机四伏的状态。尤其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虽然在皇后的废立上他没有表态,但是也足以说明他的不赞同,其他官员腹诽的也不少。所以斗争才刚刚开始,有你休息的时间,可没有你怠慢的时间。

武皇后上任后,开始大规模培植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一方面她提拔自己已经收买下的人,另一方面她争取人心,将得罪过她的臣子给予表彰,以此来显示她的宽厚。许敬宗才华出众又有朝廷做官的经历,被提拔为礼部尚书参知政事,这可不是小官了,可以参加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定。同样的,李义府被封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这样下来,朝中的话语权就不被长孙无忌等老臣一派掌握了,新的势力开始崛起。

一般皇上继位或皇后新立,都会大赦天下。就在高宗大赦天下的这一天,武皇后上了一个奏表,意思是说:“皇上啊,之前我曾被封为‘宸妃’,韩瑗、来济几个人与您争得面红耳赤,这是很难得的,如果不是出于对国家的深厚感情是不会如此的,现在请皇上嘉奖他们。”韩瑗是当朝宰相之一,来济是中书令,都是权高位重的老臣,这两个人都是反对封“宸妃”的中坚力量。武皇后选在今天为这两个人讨赏是有特殊目的的。这个决定可以一举三得。第一,显示自己的大度,不计前嫌;第二,可以收买人心,这人心包括李治的心,也包括下臣的心;第三,给朝中反对势力一个警告,你们的意见我都记在心里呢,我在大赦的日子里给你们讨赏实际上是在请求赦免你们,你们别以为自己真的就该领赏的。果真,两位老臣主动请辞。不过,李治怎么会答应呢?这都是国家的栋梁,武皇后都不计较,我就更不会计较了。于是没有同意两人离职,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施与失败者,武皇后的施与是高姿态的。

对待长孙无忌,武皇后也是如此,长孙无忌在立后之时,史料上记载因为看不下去走了。武氏请求皇上李治下书表彰他的正直。这样做,其实涉及到此事的人都明白武皇后出的是什么牌。但天下人则会觉得武皇后很仁爱,连反对她的人都能原谅并褒奖,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位皇后啊!收买人心对武皇后来说就是动动嘴巴的事儿。武皇后果真高明,想做稳皇后先稳住人心,真就没白在太宗身边呆,大有太宗的遗风。

武皇后是个有胆量、有魄力的人,她是希望李治像太宗一样有作为的。但是,李治是懦弱的,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像李治这样的人做领导确实需要一位像武皇后这样的女人来辅助,前提是这个女人甘愿做这个男人背后的女人。在武皇后没有欲望做皇帝之前,武皇后确实称得上是皇帝的得力助手。她鼓励自己的丈夫推陈出新,劝他改元,李治接受了武皇后的建议将大唐改元为显庆。武皇后希望有个新气象,他们开一个夫妻店儿,共同经营这个王朝。这个夫妻店要开下去,就得坐稳老板娘的位子,要坐稳老板娘的位子,就要先把自己的儿子扶上正位。于是,武皇后又计划将自己儿子立为太子了。

武皇后的长子是李弘,次子为李贤,武皇后暗示许敬宗上书另立太子。这也正常,皇后换了,太子自然也得跟着换了。许敬宗还真不是浪得虚名,洋洋洒洒一大篇文章,就将事情搞定了。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必须废掉庶出的李忠,立武后的嫡子。否则就是,天地不容、大树倒着栽、衣裤倒着穿,官民心里慌乱,原来的太子也会宁静。”高宗也没有意见,本来太子多是皇后的儿子,这没什么好说的。不然大家也不至于为个皇后位争得你死我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