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食道通天
7012100000029

第29章 食礼

中国食礼,类同西方人餐前感恩,皆有食事庄严的意味。

孟光向梁鸿奉食的时候,举案齐眉,将食盘高举到自己眉毛的水平线上敬献对方,并非表示妇女卑下,而是表达人对自然的感恩、人对食事的严肃,以及食之用礼。

在两千多年里,历朝历代基本上依据着“汉礼”仪规,差不多内化成了中国人食事活动的行为准则。

中国食礼,类同西方人餐前感恩,皆有食事庄严的意味。

其实这是摆正人在自然秩序中的位置:不忘自己从何而来,因何生存。这就是中国人自觉的养生之道。纵使享受美食之乐,也须彬彬有礼,先净化心灵,再进入审美体验。

孟光向梁鸿奉食的时候,举案齐眉,将食盘高举到自己眉毛的水平线上敬献对方,并非表示妇女卑下,而是表达人对自然的感恩、人对食事的严肃,以及食之用礼。

楚人送了一只甲鱼给郑灵公,公子宋在晋见灵公的路上对子家说,我们可能要有口福了:刚才我的食指自己动了一下,以往发生这种情况,都必定有好东西吃。到了灵公那里,果然见宰夫在整治甲鱼,两人会心一笑。灵公问他们笑什么,子家说了公子宋路上的预感。

甲鱼炖好了,灵公让大夫们都来品尝,却偏不给在场的公子宋吃!公子宋怒而以手指蘸鼎中,品味后愤然退席。为这事灵公对公子宋起了杀心,公子宋却与子家抢在事发前作出了弑君之举,灵公死于非命——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弑灵公。(《左传·宣公四年》)

子公之怒,不在那只甲鱼,而在礼。

郑灵公也真是!堂堂一国之君,竟死于吃饭时无礼!平心而论,此确实是郑灵公有过在先,这事发生在公元前605年。

然而史上也曾有过受到“无礼”指责并付出惨痛代价的国君,那就是数百年后亡国的中山王,事见《战国策·中山策》——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这个司马子期生气得没有道理,中山王宴请地方名流,本就是尚礼。羊肉汤分得不均匀,可能到了司马面前竟没有了,那是厨仆失误,并非王过。就为这个里通外国,游说楚王来把中山国灭了,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了?

《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这话听起来就像专为郑灵公和中山王说的。

礼者,理也。人与老鼠的区别,只在有无理性与文明。无礼,人就不该来到世界。《诗·鄘风·相鼠》表达了一种令现代人赧颜的文明观:

相鼠有体 (看那老鼠有模有样)

人而无礼 (一个人却不知有礼)

人而无礼 (如果这人竟然无礼)

胡不遄死 (为何还不赶快去死)

《诗经》一向被认为是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集,其实它就是周天子为了解社会舆情,命令言官私下搜集的民谚民谣,是当时上报中央,名副其实的“内参”。虽经言官编辑、筛选,但可信度仍然较高。

由《相鼠》可知,礼教文化已深入民间,浸润至社会观念之中,可以看做是整个民族追求文明的共识。食为天下第一大事,所以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食事之礼,繁复而沉重,周代已将之纳入国家制度。在“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中翔实备述过的这套食礼,代相传承,虽迭经修正、因时变通,但大体仪规还是得以延续后世。其间改朝换代,只要不是革命性鼎新,都还是遵从食礼的。

刘邦初得天下时,那些帮着打江山的功勋哥们儿,曾经在宴会上使酒骂座、斗狠动粗,“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俨然老子天下第一,什么祖宗家法都可颠覆。

但刘邦毕竟不是以反传统和反文化起家的,博士叔孙通因此得以拨乱反正,为刘邦重新修订了礼法,叫他高踞座北,百官按尊卑次第入席,御史在侧纠劾不懂规矩者,从此“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礼从饮宴开始,莫此为最,士人皆自幼学习之。

汉武时,田仁与任安俱为将军舍人,随将军至平阳公主府中。吃饭的时候公主家臣安排二人与马夫同席,“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二人竟然拔刀将席纵向断开,以示自己不是骑奴,自己为自己列了专座,公主家臣怒不敢言,因为自己无礼在先。事在《史记·田叔列传》。

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历朝历代基本上依据着那套“汉礼”仪规,差不多内化成了中国人食事活动的行为准则。举凡公宴、私宴、佳期聚会、菽水承欢,皆见古礼。摘出那些繁文缛节而外,礼数的主要内容约略有——

◆主人需预先向与宴者发出请柬相邀。

◆届时先至宴所门外迎客。

◆客至,问候为礼,延客至室内小憩。

◆客到齐后引客入席,左为上,首席;右为次席;首席之左为三席,次席之右为四席,其余递推,按尊卑次序入席;主人与首座相对。

◆将入席,主人斟酒至八分满,一一敬唱客人尊称并导之入座。

◆主人举杯邀饮,客起举杯致谢。

◆上菜时冷荤在先,次上热荤,高潮时上宴会头菜;全鸡、全鱼、烤猪、烤羊之类硬菜,头尾不得朝向主席。

◆每上一菜,主人报告菜名,需劝客进,并敬酒如仪。

◆为客人则要坐得比尊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卑;进食时要向桌子靠近一些,以防食物掉落污座。(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遇有尊贵客人中途至席,要起立相迎;主人劝菜,不得无动于衷。(上客起,让食不唾)

◆若自己地位低于主人,须双手端食物致谢,待主人致辞毕才可落座。(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菜肴上桌,虽然就在自己面前,但若主人尚未开口劝客,客不能先动筷子。

◆宴饮即将终席时,主人不能先停箸罢饮,要等客人吃好后自己才能停下;客人也不能尚在主人食毕之前,以茶水漱口。

◆宴毕,客人需整理自己用过的餐具,将其复归餐前摆放的位置,并对食余残渣稍做清理。

◆无论主客,或是家食,只要有别人在,都不能吃得过饱。(共食不饱)

◆不能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入口。(共饭不择手)

◆不能将饭抟成大团,狼吞虎咽。(毋抟饭)

◆咀嚼时不能让舌头在嘴里发出声音。(毋咤食)

◆不要在宴会上专注于啃骨头,满嘴流油吃相不雅。(毋啮骨)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能再放回去,污他人之口。(毋反鱼肉)

◆不能专喜独食,自己喜欢什么就把着不放。(毋固获)

◆不能为了吃得快,就以餐具扬起食物散热,如将面条挑到半空中吹凉。(毋扬饭)

◆在别人家进食,不能自己动手去调味,好像比主人更善烹调。(毋絮羹)

◆与人进食时,不能当众剔牙。(毋刺齿)

◆陪长者进食,要尽量快嚼快咽,以防需要回答长者问话时,嘴里喷饭。

◆陪长者饮,酌时要起立;长者未饮尽,少者不得干杯。

◆在尊者家受食水果,果核不能随意丢弃,需不动声色放入自己衣袋中,“怀归而弃”。

◆吃饭之时不能唉声叹气。(当食不叹)

◆幼儿食教:进食时腰背挺直,前胸不能倚于桌沿;从容握筷,向盘中轻取菜肴,不得以筷戳向盘中,任意翻寻搅拌;不得令嘴咂吧有声;不得专食求多;不得粗鲁碰磕碗碟;不得将食物抛撒至餐具外;不得在进餐时高声说话或言及餐外话题……

当今社会,每年官场吃喝,动辄以千亿计,皆从公帑出,而不见官员们吃出个有品位的文化中国。市井则无论丧葬嫁娶、逢年过节、生日忌日、搬家产子,都结伙聚餐,麻将搓烂。

士农工商,有事走门子,无事修人脉,请托介绍,巴结迎奉,饭前人头马,饭后桑拿浴,为的是合同、职称、批文、标书……

此种流弊,一直就是中国社会的大问题。虽说管仲“上侈而下靡”的消费主张不无道理,但是举国上下,终日海吃海喝,酒桌上尽见李逵,总归乱相,清流社会忧之。

乾隆朝翰林编修尤侗,仿司马光求真求质之意,作《真率会约》,力倡宴会简约、文雅、遵礼。尤侗主张略谓:

◆宴会不可频繁,一旬一举就可以了。

◆与宴之人,应为高雅斯文者,不要滥竽充数;不邀所谓社会名流、五老七贤,此类多赝品夯货,八方吃请都有他们。

◆陪客中不得有权门贵人,“嫌热也” ;不得有酒女小蜜,“嫌狎也”。

◆宴会之所,“暑宜长林,寒宜密室,春秋之际,花月为佳”。

◆饮馔不宜过盛,四簋足矣,“素一腥三,酒五行,中饭加羹汤一”。

◆席间可以谈诗、谈经、谈禅、谈山水,都可,但不许说三事:一不说当官事,二不说敛财事,三不说男女事。

◆席间不赌博。

◆食礼简约,去繁文缛节,主客有迎送,但“后至不迎,先归不送,虽迎送,不远”。

尤侗,字展成,号悔庵,苏州人氏,顺治帝曾评价他为“真才子”。他的《真率会约》也太真率了,当时就没什么人理落,人家照样吃喝。但如若将他的主张贯穿到食礼中,恐怕还是有益食事斯文的。可惜清流的声音毕竟太小,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