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季羡林与几千名考生同聚北平,在激烈的竞争中,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抉择中,他选择了清华大学。19岁进清华,23岁毕业,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1934年,季羡林从清华毕业,1935年,季羡林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后,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35岁入北大任教。当时北大规定:“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不管拿到什么学位,最高只能定为副教授。”然而仅一周时间,季羡林就被学校聘为正教授,兼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另兼文科研究所导师,开创了北大副教授转正教授时间最短的历史纪录。此后五十余年,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青年,一直到“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老人,从未离开过北大。
拥有百年以上悠久历史的清华与北大,是中国学子最向往的两座高等学府。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与这两座高等学府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的文章,也多有涉及这两座高等学府之作。其中有深情回忆、有客观评价、有热情赞扬,还有以日记形式记录的自己在这两座学府中的人生印迹。本书将这些文章选编结集,按照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和北大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清华缘”,选编了季羡林先生晚年对于清华园的回忆和纪念性文章与早年就读清华时所记的日记。文章再现了清逸俊秀的清华之美和作者青年时期的清华教育氛围,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是作者“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而清华园日记质朴真实,读来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一片天真”,对于后来人了解八十多年前的“活的”清华有很大帮助。另一部分为“北大情”,选编了季羡林先生在北大工作、生活、研究学问的回忆性散文以及赞美北大的杂文、随笔、序跋等评价性文章,笔触所及,无不体现出先生对北大、对祖国的挚爱深情。除此之外,本书还选编了季羡林先生1946至1947年初入北大时期的日记,这部分日记虽然篇目不多,但经季老之子季承先生同意,首次选入本书出版,为本书增添了一大亮色。季承先生选编、整理这部分日记颇费心力,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中的《清华颂》、《梦萦未名湖》、《梦萦水木清华》、《清华梦忆》四篇文章,本社于2012年10月出版的《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中亦曾选入;本书中的《我和北大》一文,本社于2013年9月出版的《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一书亦曾选入。为了保证本书内容的完整性,仍再次编选于此。至于季羡林先生悼念与追忆清华、北大诸师友的文章,因绝大部分已选入本社2014年1月出版的《当时只道是寻常——跟季羡林品百味人生》,故此本书不再选入。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为“燕园三老”的张中行先生曾评价季老说:“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书名这句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表达了对过往美好年华的思念,更体现了季老对这两座学府的深情。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到季羡林先生所在的藤影荷声的清华与繁花满枝的北大,体会到先生曾经的内心世界,并从中得到对人生可贵的启迪和激励。
编者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