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礼衰,曰醴酒不设;款客甚薄,曰脱粟相留。
醴酒不设:醴酒,甜酒。置酒宴请宾客时不再为不嗜酒者准备甜酒。比喻待人礼貌渐衰。
《汉书?楚元王传》:“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才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及王戊即位,常设,后忘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称疾卧。”
脱粟:仅脱谷皮的糙米。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馀。士亦以此贤之。......维汉兴以来,股肱宰臣身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者也。位在丞相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不过一肉。”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公孙弘粟饭布被》:“公孙弘起家徒步,为丞相,故人高贺从之。弘食以脱粟饭,覆以布被。贺怨曰:‘何用故人富贵为?脱粟布被,我自有之。’弘大惭,贺告人曰:‘公孙弘内服貂蝉,外衣麻枲,内厨五鼎,外膳一肴,岂可以示天下?’于是韩廷疑其矫焉。弘叹曰:‘宁逢恶宾,不逢故人。’”
明?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无逢故人》:“公孙弘食故人高贺脱粟饭,覆以布被。贺怨曰:‘何用故人富贵为?脱粟布被,我自有之。弘内厨五鼎,外膳一肴,诈也。’弘叹曰:‘宁逢恶宾,无逢故人。’”
竹叶青、状元红,俱为美酒;葡萄绿、珍珠红,悉是香醪。
珍珠红:亦名“真珠红”,唐时佳酿,盛在透明的玻璃杯里,呈现出金黄的琥珀色。
明?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竹叶珍珠》:“杜诗:‘三杯竹叶春。’李诗:‘小槽酒滴真珠红。’”
香醪:醪,lao,二声,醇酒。香醇的酒。
五斗解酲,刘伶独溺于酒;两腋生风,卢仝遍嗜乎茶。
解酲:酲,喝醉了神志不清。解酒。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晋书?刘伶传》:“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也。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刘伶醉酒》:“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又“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腋:胳肢窝,上肢同肩膀相连处靠里凹入的部分。
明?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卢仝七碗》:“卢仝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曰酪奴,又曰瑞草;米曰白粲,又曰长腰。
酪奴:《洛阳伽蓝记》载,王肃从南朝投奔北魏,刚到时,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吃鲫鱼羹,渴饮茗汁。在一次宴会上,孝文帝问王肃:“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王肃答:“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后以“酪奴”为茶的代称。彭城王曾请王肃吃饭,对他说:“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
明?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酪奴》:“彭城王勰谓王肃曰:‘君弃齐鲁大邦,而受邾莒小国,明日请为设邾莒之飧,亦有酪奴。’故号茗曰酪奴。”
瑞草:茶名之一。
明?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雪芽》:“越郡茶有龙山、瑞草、日铸、雪芽。欧阳永叔云,两浙之茶,以日铸为第一。”
白粲、长腰:大米的别名。
明?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白粲》:“长腰米曰白粲。东坡诗:‘白粲连樯一万艘。’江南有‘长腰粳米、缩项鳊鱼’之谚。”
太羹玄酒,亦可荐馨;尘饭涂羹,焉能充饥。
太羹玄酒:太羹,上古祭祀时不加调料的肉汤。玄酒,上古祭祀时用的清水。礼中将清水放进空酒樽里,与酒樽并设,且尊称之为玄酒,而设位又在酒樽之上。用太羹、玄酒,都为了表示不忘古。
(子鱼注:太羹即大羹,是只放肉不加五味的纯肉汤。太羹有九种:牛首太羹、羊太羹、鹿太羹、豕太羹、豚太羹、狗太羹、凫太羹、雉太羹、鸡太羹。)
《礼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远,一倡而三叹,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子鱼注:宗庙中弹奏的瑟,用音色沉重的朱弦和底部有稀疏孔眼的,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声音没有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的境界。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盘中盛的是生鱼,肉汁也不调味,食物的味道也没有达到完美。所以,先王制礼作乐,目的不是为了尽量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好恶只情得到节制,从而回归到人生的征途上来。)
西汉?司马迁《史记?礼书》:“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太)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凋敝。”(子鱼注:古时帝王乘坐的大辂,上铺蒲席;帝王视朝头戴白鹿皮弁,而下穿白麻布裳;帝王用的瑟,朱红的丝弦而瑟底之孔上通;大礼中为了不忘古,设置不加盐菜的肉羹,还以清水与醴酒并设且为上尊:这些都是用以防止过度奢侈、拯救衰败的。)
尘饭涂羹:儿童做游戏时用土做的饭和汤。
酒系杜康所造,腐乃淮南所为。
杜康:传说中酒的发明者。
(子鱼注:酒的发现可能是很偶然的。因为当淀粉在一定温度下受微生物的作用而发酵,引起糖化和产生酒精时,就成了天然的酒。当我们的祖先发现吃剩的食物【粮食、果实等】因搁置一段时间而发酵,并飘出阵阵酒香的时候,他们品而尝之,酒就被人们发现了。于是引发他们有意识地用粮食或果品通过发酵去获取酒浆。这样酿酒技术就出现了。
古代先民发现酒的时间可能是很早的。但有意识地用粮食发酵制酒的时间,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传说我国最先发明酿酒的是杜康,或黄帝之女仪狄。从考古发现的材料表明,至少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酒,因为出土的高足杯、斝盉、觚等一些特制的专用酒器,反映出当时饮酒已有着区别于日常饮食的特殊地位,说明酿酒工艺在当时已被人们充分掌握。有人认为仰韶文化中出土的小陶杯、小陶壶都是酒器,因此,认为我国的酿酒业起始于仰韶文化。也有人提出酒的出现可上溯到磁山文化时期。
利用曲来酿酒是我国特有的酿酒方法。所谓“若作酒醴,尔惟曲蘖”【《尚书?商书》】。这是多少年经验总结出来的结论。用谷物制酒,谷物里的淀粉质需要经过糖化和酒化两个步骤才能酿成酒。曲蘖中的毛霉和酵母菌都是很敏感的微生物,它能把糖化和酒化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古代先民总结出用曲蘖酿酒,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发明。
——以上皆摘选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的《中国全史》)
腐:豆腐。相传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无意中发明的。
明?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豆腐》:“为淮南王鸿烈所造,故孔庙祭器不用豆腐。”
(子鱼注:豆腐在改变人类饮食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世界各国的食谱中几乎都有以豆腐类为原料的食品。就目前说,豆腐为中国人所发明基本上已成定论,但在具体时间和发明者方面仍有争论。最为流行的说法是豆腐的发明者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宋代朱熹在为自己的诗作注时说:“世传豆腐本淮南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豆腐》条称:“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叶子奇的《草本子?杂制篇》称:“豆腐,淮南王刘安所作。”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说:“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方士之术也。”清初高士奇《天禄识籴》也说:“豆腐,淮南王刘安造,又名黎祁。”另据近人耿鉴庭考证,日本古代豆腐干上也有“淮南堂”字样。
但国内外某些学者根据有关豆腐的记载,认为在五代以前,文献无征;及至宋代,在当时人陶谷所著的《清异录》上才发现了关于豆腐的最早记载,于是得出豆腐在我国宋代以后才有的结论。那么究竟是那种结论正确呢?近年来汉墓出土文物终于以铁的事实证明,汉代人在当时已经能够制作与今天基本相同的豆腐。1959年到1960年之间,在河南省密县发掘的一号汉墓中发现大面积的画像石,其中就有豆腐作坊石刻。这是一幅从加工豆类到制作成副食品豆腐的生产程序图象。据河南博物馆研究报导,这幅汉画石像可以证明中国豆腐的制作,最迟不会晚于东汉末期。同时鉴于像制作豆腐这样的科技成果,从发明到传播,再到形成作坊,而且被人们绘图刻石,总会有一个不短的过程,所以把豆腐的发明者推到西汉也是可能的。同时刘安其人谙通烹饪,史载与刘安有关的食书有《淮南王食目》、《淮南王食经》、《淮南王食经音》等,看来刘安也有能力发明豆腐。
豆腐具有很高的蛋白质含量。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俗谚,可见豆腐物美价廉,营养丰富,保人健康的特点,早就为汉民族所认识。北宋时,青阳丞时戢,每天都要买几块豆腐食用,习以为常,获益非浅。后来他赞誉豆腐为“小宰羊”,意思是吃几块豆腐,其作用如同吃几块新鲜羊肉一样。
——以上皆摘选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的《中国全史》)
僧谓鱼曰水梭花,僧谓鸡曰穿篱菜。
水梭花、穿篱菜:《东坡志林》记载,僧人称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梭花,鸡为穿篱菜。
明?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僧家诡名》:“《志林》:僧家谓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梭花,鸡为穿篱菜。人有为不义,而义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去火抽薪。
临渊羡鱼:渊,深潭。羡,希望得到。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相应的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扬汤止沸:把锅里的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办法。
去火抽薪:抽掉锅底的柴,扑灭锅底的灰。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东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刘廙传》:“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魏讽反,廙弟伟为讽所引,当相坐诛。太祖(曹操)令曰:‘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问,徙署丞相仓曹属。廙上疏谢曰:‘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起烟於寒灰之上,生华於已枯之木。物不答施於天地,子不谢生於父母,可以死效,难用笔陈。’”
(子鱼注:“扬汤止沸”——播扬锅里的滚汤(开水),使其稍冷暂不沸腾,比喻宽缓急难。刘廙写信给曹操,感谢他不杀之恩时提到这话。
刘廙,字恭嗣,南阳郡【今属河南省】人。他的哥哥刘望之,被荆州刺史刘表所杀,于是他投奔曹操,在曹操部下当一名秘书之类的属员。曹操和曹丕都很器重他。当时,有个名叫魏讽的反对曹操,图谋进行袭击;被人告发后,曹操就把魏讽处死。刘廙的弟弟刘伟,是魏讽的同党,因此同被诛戮。按当时法律,刘廙因弟弟牵连,也当获罪,并应全家抄斩。可是曹操爱惜人才,同时也了解刘廙为人,刘廙曾劝过刘伟别跟魏讽往来。所以曹操下令,特别宽恕刘廙。刘廙感激曹操,恭恭敬敬地写了一封信给曹操。
早于刘廙的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写有“吏治若救火扬沸”,“扬沸”即为“扬汤止沸”。后来原意逐渐改变,一般都用来比喻临时采取紧急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形容办法不彻底。)
羔酒自劳,田家之乐;含哺鼓腹,盛世之风。
羔酒:酒名,因酿制材料中有羊肉,故名。
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酌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雪霜?雪水烹茶》:“宋陶□得党家姬,遇雪,取雪水烹茶,请姬曰:‘党家亦知此味否?’姬曰:‘彼武夫安有此?但知于锦帐中饮羊羔酒耳。’公为一笑。”
含哺鼓腹: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庄子?外篇?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
人贪食曰徒餔啜,食不敬曰嗟来食。
餔:bu,一声,吃。
北宋?苏轼《超然台记》:“哺糟啜醨,皆可以罪。”
啜:chuo,四声,饮、喝。
《楚辞?渔父》:“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徒餔啜:只知道吃喝。
嗟来食:即成语“嗟来之食”的简语。嗟,不礼貌的招呼声。至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子鱼注: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明?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嗟来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饥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多食不厌,谓之饕餮之徒;见食垂涎,谓有欲炙之色。
饕餮: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后用以喻凶恶贪婪或贪吃的人。
饕餮之徒:比喻贪吃的人。
《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性很恶,好息,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夺老弱者,畏髃而击单,名饕餮。《春秋》言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一名贪惏,一名强夺,一名凌弱。此国之人皆如此也。”
明?张岱《夜航船?四灵部?走兽?饕餮》:“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声如婴儿,钩玉山中有之。”
明?张岱《夜航船?四灵部?鳞介?龙有九子》:“一曰赑屃,似龟,好负重,故立于碑趺;二曰螭吻,好远望,故立于屋脊;三曰蒲牢,似龙而小,好叫吼,故立于钟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似螺蚌,性好闲,故立于门楣。”
垂涎:涎,口水。因想吃而流口水,比喻看见别人的好东西想得到。
唐?柳宗元《招海贾文》:“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
欲炙之色:炙,烤肉。想吃烤肉的样子。
《晋书?顾荣传》:“顾荣,字彦先,吴国吴人也,为南土著姓。......初,荣与同僚宴饮,见执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荣割炙啖之。坐者问其故,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及伦(赵王司马伦)败,荣被执,将诛,而执炙者为督率,遂救之,得免。”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明?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欲炙》:“《晋史》:顾荣与同僚饮,见行炙者有欲炙之色,荣彻己炙与之。后赵王伦篡位,荣在难,一人救之,获免,即受炙之人也。”
未获同食,曰向隅;谢人赐食,曰饱德。
向隅: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比喻非常孤立或得不到机会而失望。
西汉?刘向《说苑?贵德》:“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孝子不敢以其物荐进。”
饱德:感谢主人宴请的客气话。
《诗经?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子鱼注:《既醉》是一首西周时期的祖庙祭歌。那时大大小小的奴隶主祭祀祖先,都用臣属或死者的后辈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的神灵。这人称为“尸”,恰似后世之偶像。尸在受祭时不可以讲话。仪式进行一定阶段,祖先神灵当表态,就由祝官代表尸致辞,向主祭者说一些赐福的话。《既醉》当为某贵族祭祖时祝官唱的歌。
德,恩惠。君子,某一贵族。介,语助词,无实义。景,大。
大意:您的美酒我已沉醉,我又饱受您的恩惠,祝愿君子长寿万岁,为您祈求大富大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