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线生活
6996400000019

第19章 举案齐眉到形影相吊——走出丧偶的阴影(2)

老年人居丧可以采取痛哭、诉说和回忆,或用写日记的形式寄托自己的哀思。有些老人强忍悲伤,从不失声痛哭,只能更加压抑或消沉。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很好的舒解内心忧伤的方法,老人应该把悲哀宣泄出来,同时,老人还可以说出自己的内疚感和引起内疚感的想法、事件等,这样有利于自己学会原谅自己,避免自责。

让自己忙起来可以忘记一些自责或者不愉快的事情,生活无目标和整日无所事事,人不会快乐,陷入忧虑和无聊之中,更加会想起一些以前的事,甚至想到伴侣又是悲从中来,久久不能平静。要快乐,要放下自责,就要让自己忙碌起来,在忙碌当中放松自己的心情,从而慢慢走出自责的阴影。

老年人还要学会忘记,忘记一些不快乐的事。有人说,快乐就是健康的身体和忘掉不好的记忆。学会忘记,也是一门快乐的艺术,不仅能避免自责,还能减少很多因为回忆而带来的烦恼。

一个善于忘记的人往往是一个快乐的人,因为忘记可以甩掉思想上那些不必要的包袱,思想没有所累,心灵就会轻松起来,善于忘记是一种境界。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忘记就是不要用昨天的烦恼来挤压今天的快乐,也不要用今天的快乐去预支明天的忧虑,因为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未到来,唯有当下才是真实。一个不背着昨天的包袱行走的人才是一个快乐的行者,扔掉包袱,就要学会忘记。忘记伤痛,忘记自责,只留下美好的回忆。

忘记是一门艺术,就是要善于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拉开距离,这是对事物的一个选择过程。通过选择,对那些不太重要的、价值不大的事情抱一种释然的态度,这样才能忘记自责和烦恼,享受内心的平静和欢乐,做一个健康乐观的独居老人。

睹物思人是把双刃剑

丧偶的老年人要学会转移注意力。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加重精神上的折磨。因此,不妨把某些遗物暂时收藏起来,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中去。

睹物思人是人之长情,也是人类一个共同的特点,而老人的这个特点更为突出,这是因为老人的记忆特点是以回忆往事为“优势”,眼前事物反而易被遗忘,因此老人睹物思人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老伴已经去世,注意力就更向老伴留下的物品集中,将自己的思念、情感都投射到了这些物品上,从而产生出一种心理感觉,觉得好像是在跟老伴在交流。这种睹物思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以使老人的情感得到临时的寄托,悲伤的情感得到缓冲,老人的情感能够放到一个地方,可以防止他“心死”;但睹物思人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老人的思想、情感如果过于集中地停留在这上面,就会使其对新生活的向往中断,停留在旧的生活里,固着其中,越陷越深。

夏大妈和丈夫40年前大学毕业一起留在了北京。丈夫给领导当秘书,经常出差,他们夫妻是聚少离多。好不容易等到退休了,两个人有时间在一起享受晚年的美好时光了,可没过几年,丈夫却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她而去!她心中的精神支柱一下就塌了下来。她还记得丈夫临终时眼里闪着泪花,对自己嘱咐:“我觉得真的对不起你!你身体不好,我走在你前头了,不能照顾你,却把痛苦留给你。我不放心你呀,你的胃不好,一定要试试这几个方子。”原来,他在住院期间从病友和医生那里了解到3个治胃病的偏方,就记在了纸上。说完这些话,丈夫就合上了眼睛。

想到丈夫在病情急剧恶化的时间里还一直牵挂着她,夏大妈哭得死去活来,一下就晕过去了。

在那以后将近半年时间,她老是生活在幻觉中,老是听到丈夫说“明天我要出差,把我的绒衣准备好”。她急急地把他的绒衣拿出来,才想起他已经不在了,顿时泪如雨下。她只有一遍又一遍摸着曾经有他体温的绒衣……在反复咀嚼痛苦的同时,她也不断自省自问:我就永远地悲痛下去,就这样打发余生吗?老伴儿临走前还语重心长地嘱托我注意身体,我得走出悲痛,按照老伴儿说的去办。

她开始到过去要好的朋友那儿走走,和几个丧偶的老姐妹们聊聊天,几个人互相开导,还一起出去锻炼身体、旅游,慢慢地还真就想开了。她还参加了老干部读书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她转遍了名山大川,忘情于山水之中时,顿时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生生死死本是人生的必然,以生与死这种必然来折磨自己实在没有必要。

丧偶是所有有婚姻的人几乎都要经历的人生过程。夏大妈的老伴去世对她的打击很大,这是因为生活中她一直身体不好,没想到老伴却走在了自己的前头。夏大妈最终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与老伴有很大的关系。生活中老伴一直照顾她,在临终时还不忘给她留下治病的药方,这个药方既是治疗夏大妈生理疾病的药方,也成了夏大妈心理的“希望之方”,使她一看到这个药方就会想起老伴临终“希望她好好活下去”的嘱托。她能及时与老姐妹们沟通,“通则不痛”,使自己明白,只有治好自己的病,过好今天和明天,才是对老伴的最好回报,最终迈过了悲伤的“门槛”。

老人睹物思人实际上是面对丧偶这一打击,想让自己能够挺住的一种方式,但一味地看着老伴的遗物,反而更加悲伤,因此,老人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捡起自己的爱好来,如听一会歌、看看优美的绘画、进行舒缓的体育锻炼等,在阳光不是特别强烈的时候,多出去晒晒太阳、散散步,如果儿孙能够围绕身边,或种点花草、养点鱼虫猫狗等,也可以缓解这种情绪。

所有丧偶的老年人都应该记住:要用幸福的生活来纪念曾经幸福的婚姻;不要让悲伤的情绪把曾经的幸福变成悲剧。

把忧伤从新生活中赶走

老伴过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此刻孤独感陡然加重,这时应当重新调整生活方式,寻求新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对旧生活方式的眷恋。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依恋关系,一旦丧偶,这种关系就被无情地摧毁了,这时需要自己独立起来,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新生活,方能有效地减轻哀思。

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凄凉和孤寂。所以老人需要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使自己领悟到“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从而,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常态,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才能开始全新的生活。

63岁的罗大姐是一位性格开朗,和蔼可亲的老人,自从老伴去世以后就一个人独居在三室一厅的套房里。老伴刚去世的时候,罗大姐一个人生活非常不习惯,没有了老伴她甚至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无论干什么都会想起老伴,想起一起生活的情景,天天就呆呆地坐着,什么也不愿意干,连饭也不想吃,还要求儿女们搬回来跟她一起住,这样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月,人也变得虚弱,没精打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