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线生活
6996400000014

第14章 空留双亲泪沾衣——积极看待空巢现象(2)

为人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缺乏精神慰藉对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更为严重的伤害,而亲情的抚慰对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做子女的千万别让自己的父母感到孤独,要常回家看看,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的最大安慰。

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一般都为求学或者工作早早地便离开了家,但是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老人还可以参加老年大学的活动,既可以陶冶情操,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又能广交朋友,与社会交流,是开阔胸襟、排解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况且,子女离家并不等于斩断了与父母的关系,现在交通通讯日益发达,人们沟通感情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等一样可以传递温馨的情感。另外,夫妇之间在子女离家后,更应注意相互给予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建立自己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不要因子女的暂时回归而改变,以保持心态稳定。远离孤独和寂寞,为自己的生活重新开辟一片新天地。

孤独是不可避免的,早晚会来到,但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您一定要知道:要走出孤独的阴影,靠谁都不行,只有靠自己积极的行动,真心地去感受、品味生活。

解除孤独的办法很多,但关键是保持乐观,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如果您的内心充满阳光,对生活抱有年轻人般的热情,那还何愁没有快乐呢?

其实,孤独只是人的一种感受,当您的思维集中在不现实的问题上,往往就会感到孤独和无奈。比如,您总考虑身边缺少欢乐,应该有儿女陪伴,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如果您脑子里想的是现在住着宽敞的房子,有电视机、漂亮的花以及自己有众多爱好等陪伴,就会感到很充实、很快乐。

孤独与否、快乐与否,都由您的心境而定——多想想生活中好的一面、阳光的一面,幸福的生活就会随之而来!

“空巢”不“空心”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往往意味着人生步入一个“失去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他们将逐渐失去充沛的体力和精神。退休之后,老人们失去了充实的工作状态,生活突然没了重心。儿女长大后离开身边甚至出国,老人们失去了天伦之乐。与此同时,老年人还要面临丧偶后孤独生活的境况。

伴随着一系列生活境况的转变,“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也开始面临挑战,老年人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所以老年人培养兴趣以充实生活是非常必要的。

广交朋友是老年人“空巢”不“空心”的极佳选择,老年朋友趣味相投,经常串串门、聊聊天,畅谈保健长寿心得,倾诉内心的压抑与不快,还可以在一起活动,互相帮助,更能增进感情,这样有利于放松身心。对于老人来说,忘年交更能充实身心,使老人青春焕发。

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石光荣的长子参军l8年不归,小儿子也住校2个月才回家一次,女儿出差去深圳一个多月了,褚琴与丈夫闹矛盾更是整天不着家,偌大个家空空如也。

这时,石光荣从外边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中,家里锅是空的、水壶是空的,打开第一个房间是空的,又打开第二间、第三间都是空的。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将桌上的空杯子一个个扔在沙发上,大声吼道:“都走!都走!都走!”这位昔日让敌人胆寒的老军人,如今面对这形同空巢的家却无可奈何了。

像石光荣这位老军人一样的老人并不是少数。看着空荡荡的家顿时心里也跟着空了,对什么东西都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半点兴致。

对于孩子长大刚外出居住的家庭,老年夫妇会出现适应障碍。分离就思念,有的老人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在一个孩子外出上大学的家庭中,母亲一连数月一想到孩子就食不知味、睡不合眼、坐立不安、烦从中来,想去做孩子陪读,这就是一种适应障碍。

王大爷老两口多年来一直与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几年前,由于工作原因,儿子一家迁居武汉,只留下正在读大学的孙女作伴。虽然与儿子媳妇团聚的时间有限,但有孙女留在身边为之忙碌,生活倒也其乐融融。

不过,自从半年前孙女大学毕业到外地工作后,老两口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王大爷原来喜欢做的木工活不再碰了,王大妈每天的晨练秧歌也不再坚持了。老人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打趣斗嘴了,就连做饭吃饭也开始应付起来。

短短几个月,他们就显得苍老了许多。终于有一天,王大爷经受不住孤独病倒了,幸亏王大妈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王大爷被抢救过来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救我干啥?岁数大了,再活着就是累赘了,没意思。”当王大爷身体状况稳定后,儿子媳妇带老两口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告诉他们,王大爷患的是“老年空巢综合症”,属于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孙女去外地工作所引发。

朝夕相处的孙女的离去,使得老人的生活重心发生变化,一时之间他们不能适应而产生了心理危机。据了解,这种情况在老年人尤其是“空巢家庭”的老人中相当普遍。

时下的中青年,由于上有老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儿女,加之社会工作压力,很少有空闲的时间来陪伴老人,这让老人们感到了一种孤独和忧郁。特别是一部分单身老人,长期得不到晚辈的关爱,精神上空虚,感情得不到安慰,极易产生健康问题。老人们能忍受“空巢”,但不能忍受“空心”。像王大爷这样的老人比比皆是,在“空巢”里可以跟老伴一起度过,却不能忍受孙女离开的“空心”,一个人心空了,就没有了感情的寄托,没有了依靠,所以感觉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当儿女都离开找不到感情依托的时候,老年人要学会感情的转移,可以专注于平时喜欢的一些业余活动,或者将感情转移到夫妻感情之中,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现在老了,就成了彼此感情的归宿。感情的转移完成好了,“空巢”也就不会“空心”了。

“空巢”也要不空情

有一个公益广告:过节了,年迈的父母欢欢喜喜做了一桌子菜,等儿女回家,可等到很晚,也没等到一个人影……

空巢老人的愿望其实也很简单,只需儿女一句体贴的问候,一场拉家常的聊天,抑或给母亲梳梳头,给父亲揉揉背,对老人而言都是莫大的安慰,而因为儿女们工作繁忙往往无法做到这些,甚至连常回家看看的时间也没有,老人长久的等待也是一场空,这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消极、被抛弃的情绪。“空巢”何时才能有鸟归呢?这是空巢老人时刻挂在心上的一个问号。

已经70多岁的夏奶奶每每提到自己的五个孩子时,就会如数家珍地一一列数他们的好处:女儿今年又为家里添了什么物件,儿子又买了什么补品回来,数得清清楚楚,可见她十分满足儿女们的孝心,但是当她说完这些之后又神情黯淡,眼睛注视着远方,像是从心里开始盼望儿女的归来。儿子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外发展的谭大妈,说到宝贝儿子的时候,眼角眉梢全是掩饰不住的笑意。每逢儿子回来看她,她都高兴得忙活起来脚不沾地,恨不得把全身解数都施展出来。但只要儿子一走,谭大妈就感觉在感情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因而常常会烦躁不安、消沉抑郁。

每个老年人都应当学会调控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独守“空巢”的老人,尤其要努力做到这一点。想要让自己的生活繁花似锦,就要先让自己的心境海阔天空!

李奶奶老伴去世早,女儿年纪轻轻也去世了,唯一的儿子去了国外,已经5年没有回来过了。

如今,她年龄大了,腿部患有静脉曲张,膝关节还长了骨刺,一动就会疼出一身汗,她也懒得动了。出门时间少,电视成了她的亲密伙伴,但逢年过节一个人,她难免心生孤独,不仅怀念死去的老伴,更思念远在国外的儿子。每次,儿子打电话回家,她总要兴奋好几天,但终究要一个人承受更多的寂寞。

更多时候李奶奶爱煲电话粥,每天靠打电话解闷,给熟人打,也给社区打。每次有人去看望她,她都高兴得不得了,拉着别人的手,不聊上一个小时,她是不会让别人走的。

杨大姐中年得子,在儿子小学时,丈夫因病去世了。这些年,杨大姐又当妈又当爹,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儿子很争气,大学考到北京,毕业后在一家外企工作。

儿子去北京已经9年了,每次送儿子去火车站,杨大姐就鼻子酸酸的,一掉头就哭得像个泪人。杨大姐说,最关键的是这几年的生活感觉没了重心,很无聊。过去儿子在家,都做儿子喜欢的菜,现在儿子不在,她就一人下下面条凑合。家里也没人聊天,她只好看电视、听广播。出去参加些老年活动,一听到老人们聊自己的儿子结婚了,他们抱孙子了,她心里就空荡荡的。

儿子工作忙,一年也就回来一次。马上中秋又到了,三天假不晓得儿子能不能赶得回来,她这几天就开始数日子。儿子说尽量回来。杨大姐很矛盾,一方面希望他能回家和自己团聚,另一方面,又怕他跑来跑去的,耽误工作。

老人们大都可以过清贫的生活,但却不能忍受漫长的对离家的孩子的思念,

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代替的。“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还记得1998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首平常得像聊天一样的歌曲在那年晚会之后广为流传。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常回家看看的又能有多少呢?子女们走入社会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耽搁了回家的路程。这时老人的企盼就会落空,留下的依旧还是等待。

老人们面对着这种情况要自己学着做适当的心理调试,要减少子女离家后对自己造成的生活和心理上的影响,要做到:一要未雨绸缪,正视空巢现象。有些老年人对空巢现象心理准备不足,不愿面对,殊不知这种心态带来的副作用会更大,只有积极正视,才能有效防止空巢带来的家庭情感危机。二要重燃激情,找回自我。空巢老年人要重新找回爱的感觉,让晚年生活充实起来。不要将全部的感情都倾注于离家的儿女们身上,天天一心就盼着儿女们归家。

老人们要学着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让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孤独的空巢老人大多生活单调,缺少生活情趣。不妨多多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琴棋书画、根雕茶艺,样样积极参与……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出去走走,多参加一些集体的活动,在集体中寻找温暖。

学会排解烦恼,多和人交流。可以主动走访老朋友,结交新朋友,让愉快的推心置腹的交谈中不知不觉地把孤独感驱散,这样就不会一心只盼着空巢何时有鸟归了。

“空巢”也能有欢颜

老人空巢要实现欢颜也并非难事。首先,老人要对亲子关系有一个正确认识: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不是附属关系。子女就像鸟儿一样,幼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的离家是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其次,我们不要把独居视为一种无奈之举,相反,要把它当做一种积极的休闲方式、一种舒适生活的方式。

您的儿女在成婚前只是您的儿女,可当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生活后,他们成为了丈夫或妻子,更成为了爸爸或妈妈。这时,若您真的和儿女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下来,那感觉也不一定是很舒服的。先不用说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问题,就连最基本的生活您也会感觉束手束脚——老夫老妻二人独处的时候,何时睡觉、何时起床、何时吃饭、何时散步以及家里的东西如何摆放,自己的存款如何使用,所有这一切,全都由您自己说了算;可当和儿女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免会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发生碰撞,时间长了,您不仅会发出“家不再是自己的家”的慨叹,更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独自居住的您,也可以试着假想一下自己和儿女生活在一起的情景。比较之下,您就会明白:独居也是人生一乐,子女的偶尔看望,其实是最贴心最恰当的一种情感交流方式。

每到年末,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儿子都要回来休假,这时53岁的老张就无比高兴,因为每年只有这短暂的一个多月时间,一家三口能团圆在一起。可是,儿子回家后却忙着和同学聚会、看老师、购物,难得和父母在家吃顿饭,说说话。

老张感叹,“我们和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尽管对孩子身上哪一处有胎记,什么时候开口第一次叫爸爸妈妈还历历在目,但儿子换了几个女朋友、在国外喜欢看什么电视、遇到什么挫折、将来回国有何打算……这些问题儿子都愿意和同学朋友交流,却不愿意和父母多说。说起这些,老张一脸落寞……

儿女远走他乡,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的人生属于他自己,由不得我们来操纵。作为老年人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当感到孤独的时候,也正是您该感到幸福与自豪的时候,因为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并用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由于文化生活单调,物质生活贫乏,许多老年人还抱有消极的养老观念。他们把自己归纳为:革命时期的“敢死队”,建设时期的“突击队”,老年时期的“失落族”,情绪低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要摆脱这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老年人必须做到“一个中心”,即以自助、自立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生活得宽容一点、潇洒一点;“三乐”,即自得其乐、自娱自乐、助人为乐;“四老”,即有老伴、老窝、老底(经济储备)、老友。如果您这样做了,您的老年生活将会加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