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孩子。偏偏有些人就打着孩子与学校之间的主意,我们不能不防!
招生陷阱专“钓”落榜生的点招
“没上重点线?没关系,交些钱重点大学就能‘点招’。”如此大话竟蒙住了诸多家长。所谓“点招”,是指高校在录取时指名要求录取某一学生,这是教育部明令禁止的做法。
“点招”的说法来自高校的招生调节计划,目的是尽可能录取更多的高分考生。各高校在各省市的调节计划都有严密的操作规程,对因增加调节计划录取的考生也有具体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录取程序,绝非花钱可以买来。
一直为儿子高考落榜发愁的成都市民李某听别人说,只要花几万元钱找人,就可以通过大学校方“点招”的方式直接上大学。
李某立即与自称某高校招生人员的刘某取得联系,双方见面谈得十分投机。
刘某信誓旦旦地保证:“本科3万,专科2万。只要按这个标价出钱,我立即回去打点关系,保证你儿子马上就读大学!”
当天,李某就向刘某支付了3万元的“捐资助学费”,为表达感激之情,她又额外送给刘某2000元。
此后,李某母子满怀希望地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可是直至新学期开学也不见录取通知书的踪影,此时方知上当,立即向警方报案。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到录取的时候找一些做“点招”项目的人,只要有钱就可以让孩子读上理想的大学。每到招生季节,有人高价叫卖“点招计划”,公开招低分考生。其实,这都是骗子骗钱的招术,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倡导“阳光招生”,所以根本不存在内部指标这样的事情。
假教授真骗钱
高考前夕,在京工作的李先生接到江西老家亲人的电话,希望他能在北京找到关系,帮助老家的几名高三考生进京上大学。李先生通过朋友结识了清华大学的“王教授”。这位“王教授”40多岁,一见面,他就给李先生看了自己的教授证书,并声称办上学的事肯定没问题,只要每个学生交上一万多块钱,就可以踏踏实实地等着北京这边的大学录取通知了。
高考结束后,“望子成龙”的9名江西考生家长赶到北京找到“王教授”,“王教授”让考生家长填写了他拿来的招生报名表,然后收取了9位家长的11万元“好处费”。
高考成绩出来后,给“王教授”交了钱的9名考生分数都在500分以上,有的考生还考出了600分的好成绩。但由于考生和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到了“王教授”身上,直到高考录取结束,交过钱的学生不但没有一个被北京的大学录取,还大都“流落”到了其他省份的三流大学,或者无奈地选择了复读。
“王教授”根本不是什么清华大学的教授,而只是家住在清华家属区的一名普通居民。王伪造了一个教师资格证书,把自己装扮成了清华大学“教授”。到其被公安机关抓获时,“王教授”收受9名考生家长的11万元钱,均已被其挥霍。
虽然在录取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人为因素,但这只是其中的很小部分。上大学要靠自己的努力,千万不要听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美丽承诺”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美丽馅饼”吃不得
一名自称“汤先生”的网民在百度网站里发了一个帖子,称“以华侨身份参加高考的学生是有分加的,有的大学还会对其降分录取,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成绩考理想大学有难度的话,走华侨生路线不失为一条好路子!”帖子上说,他们现在就可以给考生办理华侨身份考生,并且承诺:“只要是通过我办事处办理华侨身份的考生,保证你能上北京一类本科大学!”他还在该帖里留下QQ号码和电话号码。
汤先生的QQ网名叫“中国高校招生”。他们称自己是公司在北京的一家办事处,瞄准内地高招中华侨考生受优待的政策,为内地考生办理假的华侨身份后参加高考,以享受优待而顺利就读重点大学。他们的造假对象主要是学习成绩不好,考大学希望不大的学生。他还称“和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都有关系,因此操作起来很便利”。
如果办理华侨生身份的考生想上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的话,费用要30至50万元。想上其它一类大学本科则相对便宜,要10至15万元。
家长为考生交完钱后,他们到次年2月可把相关手续办好,之后这些考生要到国外呆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国参加高考。
专家称这种操作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虽然华侨考生在高招中可以享受到一定的优待,但是相关部门对华侨身份的考查相当严格,根本不存在做假的机会。家长切莫贪图便宜而毁了孩子的前程。如今的骗子在高招中招数迭出,他们承诺得天花乱坠,但是他们的目的就是骗钱,请广大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
以假也能乱真
为了能够使骗局显得更逼真,骗子们竟然在大学的办公楼内租办公室堂而皇之地进行招生诈骗活动,并利用伪造的入学协议承诺书,骗得学生家长钱财。
某民办高校的5名在校大学生,正在协商合作招生事宜。在准备过程中他们发现,如果能将招生办公室设在高校内,学生和家长就会容易相信。于是他们四处托人,最终在某高校的综合楼租到了一间办公室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
在确定了办公室之后,几名诈骗人员进行了分工。他们让其中长相成熟者假扮某学院院长助理,每天在办公室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家长。同时,利用自考生的入学通知书和伪造的入学协议承诺书进行诈骗。
几名学生家长来到该办公室向所谓“院长助理”进行咨询。“助理”当场向学生家长介绍了招生办法及毕业后所取得的文凭等情况,随后这些深信不疑的学生家长当场签订了协议,并将学费交与“院长助理”。
一天之后,学生家长准备索要学费的收据,却发现对方电话停机。找到校方核实情况时被告知,新生录取通知书及入学协议承诺书属于伪造。
不法分子租用高校的办公室作为诈骗地,很容易让学生、家长产生错觉,因此,大家应对此保持警惕。同时,这些案件也暴露出了高校管理上的漏洞: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办公和教学场地的管理,不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当心“补充通知书”
就读于某师范大学附中的小弈顺利考取某大学,就在一家人高兴地收拾行装准备前往学校报名时,一份要求增缴费用的补充通知书突然飞到他们手里。小弈的母亲半信半疑地拨通该校校长办公室的电话,才得知这是一场骗局。
这份以大学后勤处名义寄出的补充通知书,要求学生缴纳3500元电脑代办费,而且还必须通过银行汇款,但是小弈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上明确要求学生不要携带电脑去学校。于是,小奕的父母直接打电话到该大学校长办公室询问,对方告诉她根本没有此事。
这份“补充通知书”上以非常正规的语气提醒学生家长,可以将汇款回单和录取通知书一并拿到学校报到。
该校一名工作人员说,他们接到学生家长的问询电话后马上展开调查,确定无任何部门发出过这种信函。
由于录取学生的名单和所在省份、学校都已在网上公布,行骗者很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将“补充通知书”邮寄给学生的毕业学校,再由毕业学校转交,这种方式具有非常大的迷惑性,但只要学生或家长向录取学校咨询,就可以揭穿骗局。
抢手的内部名额
黄先生的亲戚杨某在一家运输公司开车,和他一起开车的张某来自绍兴,平时两人关系不错。杨某的大儿子今年参加高考,儿子能否考上好的大学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半年前,杨某无意间跟张某提起儿子考大学的事,没想到引起了张某的极大兴趣。“你为什么不早和我说,我一个亲戚在公安部有特殊关系,我的儿子刚刚从北京一所检察官学院转到某公安大学。”张某告诉他:“之所以把自己的儿子从某检察官学院转到某公安大学,是因为这所大学毕业后,不但工作不用愁,还可以很快分到房子和车子。”这让杨某十分动心。
张某还告诉杨某:“每年这样的内部指标都十分有限,如果想办理要趁早,最好是孩子高考成绩一出来就去跑关系。”
高考成绩揭晓,杨某的儿子只考了400多分。正当杨某夫妇一筹莫展时,张某“适时”打来电话。在询问有关情况后,张某表示一定会帮这个忙。接下来几天,杨某夫妇焦急地等待张某的消息。
杨某夫妇终于盼到张某的消息。“北京那边全讲好了,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要先交4万元钱。”张某告诉杨某夫妇,高考成绩一揭晓,前去托关系的人很多,没有4万元钱怕拿不下来。
听说要交4万元钱,杨某夫妇一下子犹豫了,因为家里没什么积蓄。见杨某夫妇有些犹豫,张某又开始游说。知道杨某家有两个儿子,张某承诺,杨某的大儿子今年花钱去上某公安大学,小儿子参加高考时,就不用再花这么多钱了。最后,见杨某夫妇有些动心,张某建议他们马上去找经济条件较好的亲戚黄先生借钱,因为再晚的话,好机会就错过了。
一大早,杨某夫妇匆匆来到黄先生家,让黄先生先拿4万元钱,说要马上到银行打到张某指定的账户内。“对方连学校名称都说不清楚,就先让打4万元钱,这样也太草率了吧。”黄先生从杨某夫妇口中得知,张某答应他们,钱打入后,对方就会把北京某公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出来,这更加重了他的疑惑。“全国各地高考提前录取都还没开始,他们怎么就能发出录取通知书?这显然是个骗局。”在黄先生的再三劝说下,杨某夫妇才半信半疑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想不到张某十分恼火:“拿你当朋友才把这么好的机会让给你们,早知道你是这种人,我也不用花费这么多心血了。”张某表示,以后杨某再为孩子考大学的事求他,他绝对不会再管。
高校招生不会向考生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凡是有收取费用的应立刻举报。所有保送生、艺术特长生、自主选拔录取考生等等各种类型的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录取后会在各省招办和高校的招生信息网上公示,不存在公布录取计划以外的所谓“内部名额”;对游离于国家招生体制外、未经省级招办办理录取手续而擅自招收入校的各类学生,一律不予学籍电子注册。
子虚乌有的“计划外招生”
一位落榜生小舟说,有人往他家中打电话,声称他已被上海外国语大学“计划外招生”录取,要求他带着学费前去报名。小舟于是咨询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办,确定其可能为骗局,决定前去看个究竟。
小舟依照对方电话里提供的地址找到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虹桥校区。
“听说上外在此招生,怎么办理?”“跟我来。”门口保安将小舟引入办公室,办公室不足十平方米,墙上一行大字却赫然醒目:“上外、外贸学院名校专业正在招生。”小舟声称是“某某同学的哥哥”后,一位小姐热情地迎上来说:“我们都是上外招生部门的工作人员,您的弟弟可以免试到著名的大学学习。”
小舟问:“既然是上外的学生,是否在上外读书?”那小姐说:“不用啦,你家住在西南,就在这上学,不更方便?”她随手拿起一张课程表,标明每周一至周五所开的课程。课程表上还有一张“名师榜”,可所谓的“名师”却不见全名,比如,“名师查教师,上外副教授”。小舟又问:“学费多少?”对方说:“每年7000元。”这个学费标准已不低于正式的普通高校。学费还有“优惠政策”:学前付费,学费优惠300元;携友同来,学费优惠300元。
为考上名牌大学许多考生拚搏苦读,而在这个所谓“计划外招生”单位,进名校居然如此容易,而且,介绍另一人同来还能优惠,天下哪有这等好事?面对小舟的疑问,那名小姐取出一张名片:“这是我们主任,他一会儿来,你跟他谈。”名片写着:“上外自考西南教学点招生办主任,余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