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海盗之谜
6995800000006

第6章 盛世海盗的维京时代(2)

这些船桨帆并用,体型狭长,是一种狭长的快速战船,这种船是用厚橡木板为原料制造的,主要取自高大笔直的橡树。它有一根稳定的龙骨和一张大型的中央帆,正是这个龙骨使船更加坚固,在波浪翻飞的大海上更能抵御海浪的袭击。船上装有帆,也有船桨,船桨的数目有两个、三个或者更多。船上最多的有30个桨,每个桨都有一个划桨的人分列在船的两侧。当抵近陆地而需要更快速度或没有风的时候,他们就会使用这些桨。每一艘战船还有一张单帆,这张帆是用皮条加固的粗羊毛皮做成的,它通常是在公海上才使用。这些船的船头是高高翘起的弧线形。无论从侧面还是正面,这些高高翘起的弧线异常漂亮。而其流线型的外观使它在水里经手的阻力很小,因而大大加快了它的速度。另外,这种船常常不分船头船尾,因为船头和船尾都是高高翘起的龙头形状。可以想见,他们抢掠完毕逃跑的时候甚至都不用调向。

这种利用帆或桨推进航行的龙头船,其功用主要是供载运近程抢劫的军队使用,也用于在海上长距离的探险和到远方贸易时作为商船使用。船上的水手较少,约有15至30人,船大的时候也可以坐多达五六十人。船只两旁有盾形的防御物,船上没有磁铁罗盘,却有一种太阳罗盘。这种船吃水浅、速度快、灵活性强,便于在港口和海湾等浅水区航行和快速转弯,可以直接在任何没有峭壁的滩头登陆;也便于上溯到内陆的河道,在内河里遇到不适合航行的河段,就从水里捞出来扛着走。顺风的时候,他们扬起帆篷;逆风或无风的时候,就摇橹划桨。

因此,维京人常常利用这种船发动突然袭击,并在成功抢掠之后快速撤离。

维京船又分为战船和货船两类。战船比较轻,船身窄小狭长,灵活轻便,又很耐风浪;而货船的船身又高又宽,船体也很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载重航行时可保持稳定。两类船都有通常所说的弯曲船首,用一整块完整的橡木精雕细刻而成。

这种商船也曾组成船队,在远洋上航行并从事贸易。维京人是天生的国际商人,他们从东方载回丝绸、银器、香料,从北方载回海象牙、皮毛和木材等等,运到比尔卡、赫德比及其他地方的贸易中心。现今出土的维京船里既有商船也有战船,说明维京人并不都是海盗,也有很多是靠经商吃饭的。

除了龙头船,早期的维京人还制造了一种像救生艇的船,后人称呼它为“斯哥特船”。这种船长20多米,宽5-6米,船桨长5米,与现在救生艇的桨大约等长,桨叶非常狭窄。在船葬中发掘出来的大船上常常有这种救生艇的身影。有些墓船上甚至有五六条这样的小艇。可见其考虑之周到细致。

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发现,维京人的海盗船在航行时,大多都挂满了红白相间直条纹的船帆。船帆由双层的亚麻或粗羊毛织品制成,有时也染成红色,它可以为船的航行提供巨大的动力。这些船帆很大,有风的时候能为船提供足够的动力。对维京人来说,他们红色的船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用来指引航行的向标。

因为靠近北极,冬季漫长、昏暗,又异常寒冷,不适宜航行,维京人在冬天建造或者修补他们的船只。船身和船桨用橡木制造,桅杆用松木,可以在大风中适度地弯曲,龙骨一般用整块橡木做成,以保证强度。弯曲的头尾单独加工,然后用铁钉固定到龙骨的两端。接着在龙骨上架好横梁,就完成了整条船的轮廓。然后沿着轮廓在船的两侧铺上蒙板,一般仍是橡木。这种整条的木板层层相楔,上面一层刚好覆盖住下面一层的边缘。最上层的蒙板开凿了若干小孔,5米长的木桨从孔中伸出。最后铺上地板,架上桅杆,在桅杆顶部装上金属制的风向标。橹则安装在船体后部的右侧。船帆的两侧挂上麻绳编制的网,防止船帆在强风中被撕裂,全长20米左右。这样结构的船最常见。20世纪在丹麦发掘的一艘龙头船,考古学家和研究者们就是用这种方法把一块块散落的木板拼成一艘完好的战船的。现在丹麦罗斯基勒城的维京船博物馆可以看到这艘船。用金属支架撑起,玻璃的墙面。这艘船面临大海,正好映在海平面上,似乎是漂浮在海里,随时可以出海劫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船都是露天的甲板,没有船舱。

速度快、吃水浅的维京大战船十分适合远征异地时突袭式的劫掠活动,让维京人可以从海上和河道上迅速作出攻击,完事之后可以迅速逃离。这些船只就这样载着它们不安分的主人穿行于北大西洋、北冰洋、英吉利海峡,到达黑海、地中海,甚至更远的地方。

在北部海域,维京人依靠这种船,在没有任何通讯设备和仪器可以指示方向的情况下,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勇敢地向西航行,到达冰岛、格陵兰岛和北美洲,向南到达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再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劫掠了地中海两岸。由于瑞典东面临海,这里的维京人渡过波罗的海,到达俄罗斯一些河流,并顺流而下,经入海口,进入里海和黑海。向北又深入到北冰洋。维京水手不同于当时其他一些靠海岸地物导航的航海家,他们懂得靠太阳和星光辨别方向,因而不害怕把船航行到遥远的深海。他们的航海技术和勇敢精神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比欧洲其他地方至少要早500年。

风和日丽的日子乘坐维京长船出海兜兜风大概是一种不错的体验,不过北大西洋可不是永远微笑的。

在漫长的征服历史上,由于维京战船甲板是露天的,因此不能起到挡风遮雨的作用。如果碰到恶劣天气,那绝对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折磨:船体开放,没有船舱,也没有其他任何固定的遮蔽物,大家就只能暴露在风雨和巨浪中,在生死线上摆渡。

从早期的绘画中可以看出,多数船上倒是有帐篷存在,不过据历史记载,那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去的,那是首领、船长等高级别人士的特权。所以真的碰到了恶劣的天气,大家只能坐在那里硬熬了(躺着只会更冷)。根据记载,冻死的水手就被直接扔进海里。而且时间一长,搭接的船板缝隙处就会渗水,只能用木勺把水再舀出去。所以,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图画:在风浪颠簸的航船上,有些人在掌舵,更多的人则奋力往船外舀水。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七人舀水,六人划桨!可见其恐怖性。当渗水的速度超过排水的速度时,就会发生一件可怕的事情:沉船。据说红发艾力克从冰岛出发的时候是25艘船,到达格陵兰的时候就只剩下了10艘,其余中途沉没了。

可以想象,在靠近北极的北欧,这些维京战士被冻死和被巨浪卷下海淹死都是很常见的事。由此可见,维京人的这种穿越大海的征服行动无疑必须具有无比的勇气和坚定的毅力,在取得胜利之前首先要忍受极大的痛苦。这一切让我们对这些勇士的智慧和勇气肃然起敬。

在危险的航海中,维系维京人永不停息的漂泊支柱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有一种精神支柱。死在海上被认为是光荣的,可以上天国。因此,这些勇士同他们的战船常常出现在墓穴中。形成了维京人的另一项独特风俗,这就是“船葬”。他们终生以船为伴,以海为家,对船只有着很深的感情。因此,当他们死亡的时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常常是“以船为棺”。当一位骁勇善战的维京酋长或者国王王后等贵族死时,一条船以及他生前的战利品也将随之陪葬,没有战船的女士也可以造一艘大船以安葬。他们先挖一个战壕式的大坑,将一切都放下去之后,再填上泥土和石头。常常是高高鼓起,在很远的地方这些土堆也非常醒目。在挪威奥斯陆沿岸就有七个连在一起的墓葬群,被称为波尔冢群,都是船葬的形式。在日德兰半岛及挪威甚至英格兰,都曾挖掘出一些这样的维京墓船。

第一处完整挖掘的船葬墓是1880年4月一户农民发现的。当时在挪威南部奥斯陆海湾奥斯伯格镇附近的戈克斯塔德,这户农家突然对他们家附近的土冢产生了兴趣,或许是为了土地吧。随后考古学家迅速赶来,进行了科学的挖掘。挖出一条维京战船。这条船被称为“果克斯塔柩船”,其年代大约在公元850年以前。它长25米,中部宽6米,船上装备着船桨和风帆。船的外壳是用重叠在一起的水平厚木板制造的,在船上有间用木头搭建的墓室,里边放有一个男子的骨架。船的两侧还有十六个桨孔,在船舷的外侧32块盾牌的残存部分盖在桨孔上方。因为这处墓葬曾被盗墓贼洗劫过,虽然其中的武器和各种私人饰物已经无影无踪,但墓葬里还剩12匹马、6条狗和1只孔雀的遗骸,还有六张床、一口大锅、雪橇、一些小船和其他装备。甚至还有一个棋盒,里面装的跳棋估计是供水手们在海上打发时间所用。

公元1903年,在奥斯伯格发现了另一座船葬墓,墓中的随葬品比果克斯塔的船还要丰富,其保存状况更好些。虽然它和上次发现的船大小尺寸相似,但它的船首有美丽的雕刻,船上也有一间墓室,安放着两位妇女的遗骨,一位是年老的,大约50多岁,另一位是年轻的,30多岁。考古学家推测,年老的妇女可能是死于公元9世纪中叶的女王阿萨(即金发王哈拉尔德一世的祖母)。她个人的某些物品已被盗墓者掠走,盗墓者把尸骨胡乱地抛撒,盗走了墓里的金银等贵重物品。但是对考古学家来说其他的东西意义更重大一些。他们找到了3副雪橇、至少10匹马、1副马鞍、两头牛、7张带有床上用品的床、家用设备和1辆精雕细刻的车。

对一个维京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两件,一是他的船,二是他的板斧。如果一个维京男人死了,这两样东西要作为陪葬,让主人带去另一个世界。

附:维京战船8大特点:

1)船体采用搭接的方式建造,两块相邻的船壳板之间有部分重叠;

2)强壮的龙骨;

3)安装在船尾侧面(而不是后面)的桨舵;

4)单桅杆;

5)船帆为矩形,采用羊毛制成,常常被染成鲜艳的双色,帆的顶部有横杆将船帆撑起;

6)开放式船体,没有船舱;

7)采用桨、帆共同驱动,当然桨和帆也可以单独驱动(桅杆可以放倒);

8)船身具有一定的弹性,运动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14节。

维京人与法国

公元8世纪的时候,几乎也就是维京人开始海盗生涯的同一时代,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矮子丕平”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矮子丕平”原是欧洲梅洛温王朝的首相,公元751年矮子丕平获得教皇的支持,当上了帝王,于是一个新的王朝拉开了帷幕。

加洛林王朝在查理曼时期达到了鼎盛。查理曼大帝雄才大略,他是矮子丕平的儿子,再加上他那天赐的好运气——他的兄弟卡洛曼病死,查理曼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唯一统治者。作为中世纪武功最盛的君主,查理曼的威名已经构成了欧洲文化的一部分,他所统治的疆域包括今天的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以及德国、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他甚至还曾获得了教皇的加冕,被誉为“罗马皇帝”。

事实上,查理曼的“罗马皇帝”头衔,起因于家族对其权力合法性的怀疑。当他的兄弟卡洛曼病死之后,卡洛曼的妻子就带着儿子逃到了伦巴底——那是国王德西迪里厄斯的统治疆域,他不仅是意大利北部的帝王,同时还是查理曼的岳父。

德西迪里厄斯慈悲为怀,收容了那一双孤儿寡母,并向罗马教皇控告了他的女婿,要求恢复卡洛曼儿子的继承权。

查理曼却以教皇、耶酥以及上帝的名义,率领法兰克的两路大军,开始了对伦巴底的远征。最后岳父战败,查理曼把他押解到了法兰克。为了获得教皇的支持,查理曼把包括托斯卡纳在内的大面积土地从此划归为教皇管理,做为答谢与酬报,教皇封他“罗马人的外国皇帝”“法兰克人与伦巴底人的王”,从此享有了罗马及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力。

公元810年,维京人开始攻入法兰克王国的腹地,他们在法国的土地上恣意横行,随心所欲地侵占城市。

查理曼大帝,这个声名远播的“罗马皇帝”在他获得此称号的10年之后,目睹了维京人的船只如同乌鸦一般航行于英吉利海峡之时,他束手无策,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采取守势。因为他的百万大军,面对着维京人细如蝇蚊没完没了的骚扰与攻击,全然派不上用场。

连续性、自发性、个体性与无规律性是海盗行为的特点,维京人更是把这种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你当然会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走开——当他们的贪婪欲望满足之后,他们就会走开。但没人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来,来的是谁以及从何而来。他们就像是一群蛰人的马蜂,突然之间成群结队地从海峡深处窜了出来。不像当时的正式战争,这些海盗从来不会跟你宣战,也从来不会由于存在什么矛盾才过来骚扰你,这些对手常常无因而来,带着财富离去。很多时候,当不可一世的查理曼大帝得知消息的时候,这些北方人已经卷着东西逃跑了。据说英勇的查理曼大帝,面对这种情况,竟然悲愤得流下眼泪。

但是查理曼大帝毕竟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组建舰队,并且在沿岸修建了望塔。为阻挡维京人的侵略,查理曼大帝还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法国海军。当然他最擅长的还是陆战,他曾几次指挥大军围剿堵截登陆抢掠的维京人。在强大的法兰克军队打击下,维京人只能采取游击战术,进行零星抢劫和骚扰,而不敢与查理曼大帝的军队作正面的较量。在查理曼大帝时代,维京海盗们虽然野心勃勃,但始终未敢大规模入侵法国和欧洲大陆。

如果说查理曼大帝在位的时候欧洲人遭遇的还只是小规模骚扰的话,那么到了查理曼去世之后,事情就变得愈发糟糕了。

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走向了分裂。按照查理曼大帝的死前遗嘱,帝国由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公平地分配给了查理曼的长孙洛泰尔——他将拥有全部的帝国宗主权,在洛泰尔的统治之下,他的两个弟弟丕平一世和路易分别拥有阿基坦和巴伐利亚。可是后来,路易修改了这个计划,这就为后来的欧洲发展增加了变数。

公元818年,路易的妻子去世,他又娶了巴伐利亚的尤迪丝,五年后生下了儿子查理。对这个儿子过分的偏爱使路易决定重新分配帝国的权利。但是长子洛泰尔却不愿意,他果断地发动了兵变,将他的老爹路易废黜,自己执掌了帝国的权力。

路易很快向长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后他又恢复了权力,将意大利分配给了洛泰尔。

但是路易仍然认为这样对自己最钟爱的小儿子查理太不公平了。惹不起大儿子,只好拿似乎好收拾的二儿子开刀。他决定收回二儿子丕平一世对于阿基坦的继承权,做为圣诞礼物送给小儿子查理。

然而这个二儿子跟他的哥哥一样不好惹,他说服了两兄弟,再度掀起了叛乱,第二次废黜了他们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