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海盗之谜
6995800000022

第22章 海盗世家的名人(2)

贝利维夫人一到英国,爱德华三世立即接见了他们母子。愤怒的贝利维夫人向英王请求要一支舰队。英王也为了自己利益考虑答应了她的请求,给了她三艘战舰!

从此以后,贝利维夫人便统帅着她的海盗舰队频频袭击法国的商船,除了商船之外,法国的皇家战舰也是她的攻击目标。

在英法战争期间,贝利维夫人率领的这支海盗舰队给法国的商业活动带来了无法估算的巨大损失。贝利维夫人一时成了死神的代名词。在法国,她被人称为“英吉利海峡凶残的母狮”。

这样一来,在法国,从民间到王公贵族,人人都对她恨之入骨。法国国王菲力普六世更是视她为眼中钉、肉中刺,急于除之而后快。很快,法国国王主持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把贝利维夫人永远驱逐出国,并没收她在法国的全部财产。菲力普六世还对她下了通缉令。

然而好长时间,他们始终对这位女海盗无可奈何。

不过,贝利维夫人最终还是受到了重创,在一次战斗中,她的儿子战死,她驾小船突围出去。在风力的作用下,贝利维夫人极其倒霉地被吹到了她的祖国,而且正是在布列塔尼海岸!

然而最终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回国后的贝利维夫人既没有被逮捕,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是因为当时法国各部分势力互相妥协的结果。德·莫恩佛尔的众多支持者对贝利维夫人提供了有效的庇护和慷慨的帮助,最后她的海盗案件不了了之。

德国海盗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

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船长的名字之所以能载入北欧地区的史册,是因为他是“粮食兄弟”中最大胆的海盗之一。

在海盗宝藏的传说中,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船长那“像花环一样美丽的金锚链”以及为了保命而提出的赠给汉堡一座教堂金顶的故事让他愈发的惹人注意起来。

那么,粮食兄弟这个奇怪的外号又来自哪里呢?这要追溯到1389年。当时丹麦和挪威两个国家共同的君主是玛格丽特女王。野心勃勃的玛格丽特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1389年,她在瑞典因王位继承问题而内部发生纷争之机,想乘机入侵瑞典。瑞典人理所当然地进行了抵抗。玛格丽特女王于是采取“坚壁清野”策略,从1389年春天起,丹麦人从周边农村开始,形成了一个对瑞典城市严密的包围圈,整整把瑞典人包围了3年。被围困在斯德哥尔摩城里的瑞典人粮尽弹绝,只剩了海上一个通道。他们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德国的吕贝克那里。为什么是吕贝克呢?因为吕贝克是当时汉萨同盟的基地,而汉萨同盟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我们要了解一下两个概念,吕贝克和汉萨同盟。吕贝克位于德国东北部与丹麦接壤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境内,距汉堡东北约60千米。这个州也是德国唯一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联邦州。

汉萨同盟是的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汉萨(Hanse)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汉萨”一词来自哥特语“军队”或“连队”,在德语中原意为“堆集”,初指同业公会或行会,后指在国外的德国商人团体。

12世纪中叶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

12世纪,科隆(Cologne)、吕贝克(Lbek)、汉堡(Hamburg)和不来梅(Bremen)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种族相同,以及拥有共同利益等等,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盟,以减少竞争。1236年吕贝克和汉堡同意在某些事务中使用共同的民法和刑法,彼此在本城中保护对方的商人,可视为汉萨同盟的开始。1241年,两城为保护其商人抵御抢劫者和海盗的袭击而结成了正式的联盟。1259年,吕贝克、罗斯托克和维斯马为镇压海盗而结成了类似的联盟。到1282年,伦敦和布鲁日的汉萨同吕贝克和汉堡等城市的汉萨合为一体,汉萨同盟形成。

汉萨同盟成立之后,其早期宗旨是镇压海盗、打击掠夺行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税等保护商业的行为。

1241年,当吕贝克与汉堡最先发起成立汉萨同盟后,它就扮演了商业中心的角色。它是中世纪的欧洲经贸中心,被美誉为“汉萨女王城”,成为汉萨同盟的核心城市。它在所有汉萨同盟城市中,可谓一呼百应。1358年,吕贝克正式成为汉萨同盟的总部,确定了它在当时的欧洲不可动摇的地位。吕贝克城内的荷尔斯顿城门上的拉丁文便是当年汉萨同盟的口号:对内一致,对外和平。这句铭文,现在仍然可以看到。

汉萨同盟除了经商贸易之外,它的政治色彩也十分浓厚。由于经常面对海盗日益严重的威胁,吕贝克组建了一支常备的海军,并与汉萨同盟其他城市在军事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样,在被围困的生死关头,斯德哥尔摩向吕贝克求援也就顺利成章了。

吕贝克为了支持斯德哥尔摩,以最快的速度与罗斯托克、易宾、但泽、格莱夫斯瓦尔特、雷维尔、施特拉尔松、图恩和维斯马等城市结成了同盟,共同支持斯德哥尔摩。

与此同时,瑞典的梅克伦堡公爵以瑞典国王的名义发布了一个公告,根据公告,“所有在海盗行为中因反抗丹麦王国和挪威王国而进行过抢劫、偷盗和纵火,但同时向斯德哥尔摩提供援助的人,可以在维斯马和罗斯托克领取特许证,这样他们就可以全副武装地自由进出这两个港口,同时也保证他们的战利品万无一失。”

这个以瑞典国王的名义签发的特许证实在是饥不择食,它吸引了很多海盗的参与。很多海盗船长突破封锁线,给被围困的、饥饿的斯德哥尔摩居民提供了必需的食品,从而产生了海盗们所谓的“粮食兄弟”联盟。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船长就是这样堂而皇之地走上了合法化的道路。

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出生在德国,他常年指挥着五十多艘船只组成的强大的海盗舰队在北海至波罗的海一带劫掠。对有些人来说他是一只可怕的海狼,但在另一些人眼里他是“海上的罗宾汉”。他劫掠富人,然后把劫夺的财富赠送给穷人。

他率领大海盗团迅速赶往斯德哥尔摩。最后,在海盗和汉萨同盟共同的打击下,丹麦人大败,丹麦女王见势不妙,只得下令全军退兵。

斯德哥尔摩的困境终于解除。

而且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船长的舰队还及时地利用丹麦舰队的混乱快速绕过其侧翼,进入斯德哥尔摩内港,为守城者送去粮食和武器。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船长指挥的这次海盗船队救援之战还被写进了北欧历史之中。

战斗结束后,瑞典王室为了向支援他们的海盗表示谢意,对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的船队颁发了一种特殊的“海盗证书”。凭借这份证书,他们从事海盗活动可以不受法律的惩罚。

有了瑞典王室给予的“合法化政策”,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在海盗中威名大振,越来越多的海盗投靠到他手下。靠着这份“合法的文件”,他们不但劫掠丹麦的船只,而且还劫掠每艘在海上从事贸易的船只,甚至连汉萨同盟的三桅高舷帆船也不放过。他们自称是“上帝的朋友和全世界的敌人”。

1392年他们夺取了波罗的海岛屿哥得兰岛。这个岛在当时却不属于任何国家,因此他们在这里活动非常安全,不会受到任何国家军队的追查和缉捕。而且这个岛位于波罗的海北部海上商路的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是很多航线的起点。于是,“粮食兄弟”的参与者们选择了这里作为基地,开始把他们的组织向“国家”的方向发展。

从此,哥得兰岛成了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海盗团伙大本营。各色社会危险分子纷纷往这里进发。他们怀着各种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座波罗的海岛屿上。这里面有德国人、尼德兰人、丹麦人、瑞典人、法国人、波兰人、荷兰人等等,他们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海盗组织。

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严密控制着这个庞大的海盗团伙。他们内部有着严格的纪律。海盗的船长权力很大,船员得无条件地服从,严重违背他的命令者要处以死刑。在哥得兰岛的大本营里,他们把抢来的东西统一运来进行分配。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还利用抢来的东西从事贸易。

很快,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的势力越来越大,波罗的海穷凶极恶的海盗在受到追捕走投无路时都来投奔他,这里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贼窝。在这种“合法证书”的保护伞下,地方当局对此无能为力,有道是请神容易送神难,瑞典政府饮鸩止渴的举动找来了大麻烦。终于,汉萨同盟忍无可忍,决定痛下杀手。他们首先宣布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船长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任何人都可以杀死他。然后开始派出队伍进行围剿,但是剿了多次成效不大。

1393年,海盗们还冒险对挪威南部一座富裕的贸易城市卑尔根发起进攻。

最后,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支持瑞典所带来的仇敌丹麦国王玛格丽特联合英国国王理查二世,再加上汉萨同盟的力量,决定联手行动,出兵讨伐海盗。

第一次讨伐竟然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对哥得兰岛上的海盗团伙的征讨出动了35艘战舰,3000多名骑士。但这次行动也同样以失败告终。

最后,无计可施的海盗围剿团伙向十字军骑士团求援。当时也正是十字军骑士团力量处于顶峰的时期,他们拥有身经百战的军人和强大的舰队。

1398年,十字军骑士团开始向哥得兰岛发起攻击。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船长指挥众海盗迎战,在十字军的猛烈攻击之下,善于打游击和突袭的海盗们很快就坚持不住了。于是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和海盗们收拾细软和财物离开了波罗的海,转而隐蔽到北海地区,占领了现在属于德国的黑尔戈兰岛,作为新的基地。

1401年夏天,施托尔特贝克尔撞上了死神。当施托尔特贝克尔和他的同伙驾驶着“红色魔鬼”号旗舰在北海以之字形逆风航行时,遇到了一艘英格兰商船。海盗们立刻蠢蠢欲动前去打劫。但是他们没有料到的是这艘英格兰商船不是一般的商船,而是一艘以商船伪装的英格兰旗舰。

这艘旗舰不但装备精良,而且舰上的战士更是英勇善战精挑细选的。很快,远处汉萨同盟的舰队也从侧翼包抄了过来。因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而且对方又都是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精兵,要对付散兵游勇的海盗那是绰绰有余。这一仗共有40名海盗被打死,73名海盗被活捉。随后,这位海盗船长被送回其祖国——德国审判,并被判处以砍头的极刑。

1401年10月的一天,被捕之后的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和他的73名海盗兄弟一起被押往汉堡。在最后的时刻,他向汉堡的议员提出了一个条件:他许诺将拿出一个像花环一样美丽的金锚链及无数的金币,再加上向汉堡捐赠一个金质的教堂钟楼楼顶,以此来赎买海盗们的自由。这个请求被议员们断然拒绝。

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船长死了,他的“像花环一样美丽的金锚链”以及大批的金银却至今不见踪影。在海盗宝藏那一部分将对这些宝藏细细解说。

“海盗头子”伊丽莎白一世

我已经嫁给了英格兰整个国家;我只是妇道人家,但是我有着囊括四海的帝王胸怀,一个英格兰王应有的胸怀。

——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英文里是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的普雷森希宫,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她也是名义上的法国女王。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弗吉尼亚州(原来的英国殖民地现为美国的一个州)是以她“童贞女王”的称号来命名的。她也被称为“荣光女王”(Gloriana)、“英明女王”(Good Queen Bess)。在她之前的都铎王朝君主顺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她的异母姊玛丽一世。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生活的时代英格兰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格兰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因此英格兰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

她的母亲安妮·博林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伊丽莎白于1533年的时候,安妮·博林临产前,亨利八世让人把一张雕刻精致、装饰华美的床搬进了产房。这张床是法国国王送给英国的礼物,一般很少使用。此次,亨利希望这张床能给他带来福音——一个梦寐以求的儿子,以保证王室后继有人。伊丽莎白的降生又一次使亨利失望。但伊丽莎白毕竟是亨利八世与博林合法婚姻的产物,因此,她被确定为王位的合法继承人。此时一切似乎都很好。

然而,在这表面的繁华之下潜伏着危机。伊丽莎白的降生不仅引起了亨利八世的恼怒,而且也引起了比她年长18岁的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的忌恨。玛丽这种忌恨又要从亨利八世的前一段婚姻说起。

玛丽的母亲凯瑟琳是一位西班牙公主,先前嫁给亨利的哥哥,但婚后不久亨利八世的哥哥去世。亨利贪求凯瑟琳的美貌,加上凯瑟琳丰厚的嫁妆以及与西班牙王室的关系,从经济和外交以及凯瑟琳的美貌等等原因考虑,亨利八世12岁即位后便娶了18岁的寡嫂,生下了玛丽以及其他子女。然而,他们的其他子女相继夭亡,只留下了一个女儿玛丽。在此之后20年间,凯瑟琳却始终未能为亨利留下一位男性继承人。于是,亨利渐渐与之疏远,并与宫廷女侍安妮·博林发生恋情。

为了同博林结合,1526年,亨利八世向罗马教皇提出与凯瑟琳离婚的申请,但是罗马教廷拒绝了亨利的离婚请求。亨利八世对此结果暴跳如雷,他决定按着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1533年他宣布英国为新教国家,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英王成为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亨利的离婚纠葛由此而得到解决。从向罗马教廷打离婚报告到经议会批准,亨利八世与博林正式结婚,整整过去了8年。

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离婚,影响了玛丽的地位,为此,她把怒火撒在了伊丽莎白身上。另外,玛丽跟自己的母亲西班牙公主一样,保持着天主教徒的身份,而伊丽莎白则由于父母的原因生来就是一位新教徒。宗教信仰的差别也导致玛丽对妹妹的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