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6995600000009

第9章 家教的误区污染了孩子的心灵(1)

家庭“精神污染”是指家庭存在着消极、低级、不健康的生活情调和文化氛围。家庭的“精神污染”阴霾也在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成长。

对待子的心灵,家长就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持孩子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一旦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误区教育直接污染孩子的心灵

电影《新警察故事》中的祖出身警察世家,但自幼在被父亲虐打、斥责“混蛋、废物、垃圾……”中长大,母亲忙于生意,对孩子教育和情感几乎完全忽略,母亲能够给予儿子的就是金钱,认为金钱就是儿子的世界,就是儿子想要的一切,而儿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丝毫体会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父母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的互相贬损导致孩子集冷酷无情与自卑、自大、狂妄于一身,极度仇恨警察。以他为首的超级罪犯不但违犯法纪,更将警察当成网上猎杀游戏的实践部分,而且把杀死警察的过程制成游戏……

这些孩子虽然也爱自己的父母,但在电影结尾,有两个孩子看到父母到来,自己不忍心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行为,其中一个孩子要花100万杀死自己的父母,另一个要花200万杀死自己的父母……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成长都带着鲜明的烙印,而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已赫然在目。

家庭能给孩子一片纯净的天空吗?可悲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家庭“精神污染”。家庭“精神污染”是指家庭存在着消极、低级、不健康的生活情调和文化氛围。家庭的“精神污染”阴霾也在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成长。

古谚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婴幼儿时期是人的品格在家庭的熏陶渐染下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阶段是人的许多基本能力逐渐形成的时期,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一个角色的成败往往启示了其他多个角色的成败。一个有“阳光心态”的孩子,必然会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工作、成长,用微笑来迎接一切,这样的孩子必定深受长辈的赞赏和鼓励。反过来家长带着相同的心态和习惯来教养下一代,也一定会受到子女们的尊重。家长只有怀着积极快乐的心态才可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影片中祖的父亲是个好警察,但不是个好父亲,他在家庭教育上毫无疑问是失败的,而且是彻底的失败。同样是这部影片中的人物郑晓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警察阿荣的正面教导,并且感受到来自警察阿荣的关爱,人生的命运最后截然不同。

家长必须时时清扫家庭中的“精神污染”源,别让下面这些“精神污染”源污染了自己孩子的心灵。

1、家长自身消极的处事态度。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道德沦丧、贪污腐化等社会阴暗面,家长在孩子面前是经常发牢骚、怨气连天;有的家长甚至还把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顺口溜”说给孩子听;向孩子灌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人生观。

孩子在这种家庭消极环境中耳濡目染,就会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丧失自己的远大志向,造成孩子看问题偏激、情绪不稳定、自私自利、任性蛮横等等,这样的孩子将来很难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家长只顾贪图享乐的生活方式。

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家长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就会向孩子灌输一些读书是为了挣大钱的价值观。有的家长只满足于安乐的生活,自己根本就不求上进,整日无所作为,经常沉湎于吃喝玩乐中。这种家庭环境只能给孩子带来目光短浅、不求上进、养尊处优、玩世不恭等消极影响。长期发展下去,孩子跟着家长也学会了享受,缺少一种艰苦朴素、奋发进取的精神。

3、家长自私,只顾个人情感,导致整个家庭不和睦的精神污染。

作为家长,夫妻不能和睦相处,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种状况不仅给家庭生活罩上了阴影,还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创伤,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感强、自尊心低下、自控能力差,并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流浪街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家长自身缺乏修养,满口脏话的家庭污染。

家长的粗暴无知,使孩子经常处在被打骂责难的环境中。家长的恶劣态度是对孩子幼小心灵和肉体的一种摧残,会使孩子意志脆弱、胆小怕事、精神恍惚、情绪低落、缺乏自信,易使孩子患精神忧郁症和精神封闭症。家长的脏话、粗话不离口,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讲低级趣味的话,长期如此,会使孩子从小讲话就没有礼貌、不讲理、粗鲁蛮横、使人讨厌,不易被社会所接受和容纳。

人生的角色其实就是人格。在人生的舞台上,请慎重扮演好我们的角色!角色得体,人生就正确。

冷漠与忽视封杀了孩子的心灵

家庭暴力有两种:热暴力和冷暴力。热暴力就是拳打脚踢和语言的侮辱、嘲讽、苛责、诅咒等;冷暴力就是对孩子冷漠、忽视。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批判溺爱。其实,溺爱和严厉只有一线之隔。家长不懂得爱的技巧,孩子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只有转向社会去寻找情感安慰,这样下去,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

心理学家们为幼猴设计了五种人造母猴,以此探讨母亲的拒绝会给孩子带来何种反应。

第一种,让母猴偶尔吹出强劲的风;第二种,让母猴猛烈晃动身体;第三种,给母猴装上弹簧;第四种,给母猴身上布满铁钉,但是,这四种“母亲”都未能将幼猴从它们身边赶开。唯独见到体内灌满冰水的第五种母猴,幼猴躲在墙角,逃离了这位“母亲”。可见,最可怕的拒绝是冷漠。

家长的冷漠会导致孩子心灵的不健全,这就有可能转化为孩子的性格特征。具有冷漠心态的孩子,对周围一切人和事物都会表现出漠视的冷淡态度,不能和他人进行心灵沟通,看不到生活的本质和真谛,也看不到心灵深处高尚美好的东西。换句话说,他们看不到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的人生,看不到本来的希望和曙光,看不到挚友和知音。同时,具有冷漠心态的孩子,感情不丰富,内心深处势必一片孤寂、凄凉和空虚。孩子对周围人或事也会表现出冷漠,孩子的心灵变得麻木。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采取漠然视之、麻木不仁的态度,会把自己从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密切联系中割裂开来。在他们看来,自己和集体、他人是不相干的,是没有义务和责任的,可以漠视他们、不关心他们。因此,除了自身利益以外,对一切都不看重,对一切都不感兴趣。这样一来,冷漠的心态成了一种可怕的毒素,最终只能把孩子塑造成为一个玩世不恭、消极混世的自怜者。

一个对什么都激不起热情和兴趣的人,内心生活必定是暮气沉沉,死水一潭。特别是在受到挫折和打击后,容易万念俱灰、心如死水,压抑热情、活泼的天性。这无疑是一种可悲的自我摧残。

家长,请张开你的笑脸,记住你的冷漠对孩子的健康性格及良好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危害。

破坏性批评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有一小女孩放学回来,兴冲冲地对她的妈妈说:“我数学考了98分!”她妈妈马上问别人考了多少,听到人家考了100分,脸上有不满:“人家能考100分,你怎么就考不了?”孩子原本兴奋的神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脸委屈与沮丧。

孩子成绩的好坏,并不在于家长对孩子说出了多少要求和希望,而在于怎样去说。说出去的话不是呼出的空气,不会消散在空中无影无踪。所以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乱讲,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家长说过的任何话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迹,好痕迹产生好影响,坏痕迹只能产生坏影响。

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是怎么刻薄怎么讲,只顾自己一时痛快的发泄,根本不去考虑孩子是否受得了,譬如:“你怎么这样蠢?我早就知道你是个笨蛋、傻瓜,一点儿用都没有!你只有吃饭厉害,饭桶!”“你的脸皮真厚,你怎么还有脸活在世上?”“我造了什么孽,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早知这样,还不如养条狗……”这种破坏性批评恐怕每个家长都很熟悉,一点儿也不会陌生。

美国一个权威的咨询机构在对小孩进行测试后,他们发现:孩子1岁的时候,想象、创造力高达96%,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7岁时(上学以后)发生逆转;到10岁的时候,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不见了,只剩下原来的4%!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究竟怎么不见了?

于是,该机构决定对1万名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的各个成长阶段进行监测。最后发现,小孩在成长(0岁~10岁)的过程中,平均要遭受超过两万次的“伤害”!其中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伤害最大的是父母的破坏性批评。这些破坏性的批评对孩子稚嫩的心灵而言就是一次次人身伤害。

孩子的心中深深铭刻着这些受到伤害的痛苦记忆,伤害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害怕挑战、害怕被拒绝,性格上变得胆小、懦弱,没有了自信,遇到困难的时候犹豫和忧虑,找借口逃避等等消极行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家长的出发点并不错,破坏性批评带来的“破坏”确实也是无意的,但其结果却是非常严重的。

破坏性批评本身就是批评者消极心态的表现,是批评者自己各种不如意的消极情绪在孩子身上的发泄,因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破坏性批评时,孩子受到的是双重消极影响:他们一方面直接承受破坏性批评的伤害;另一方面,父母是在做破坏性批评的示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这种错误的发泄方式。让孩子背着受到伤害的“包袱”去奋斗,成功就可想而知了,孩子面对的难度会有多大!

家长破坏性批评还暗含着另一种含义,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爱,这也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你考90分以上,我才给你买玩具,带你出去玩!”“你做到了,妈妈才爱你!”家长对孩子提出了种种条件,使孩子知道“爱”并不是无私的,爱是有条件的,甚至是虚伪的。于是,孩子的爱心被“功利”扭曲了。

家长习惯了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不教不成人,棍棒出好人。总是批评多于表扬。这实际是消极心态占了上风。家长总在寻找或注意应该批评的那一面,形成了教育的误区。

当孩子拿着考试成绩单回来,上面一共六科,其中五科的分数都在85~95分之间,而有一科是59分!这个时候,家长的第一句话大多数都是,“这一科你怎么没及格?”这就是某些孩子的家长,总是先看到消极的一面,想办法挑出孩子不好的地方。

破坏性批评能够直接摧毁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心理负担增加,扭曲心态,孩子的自信心会因此而消失殆尽,会陷进自怨、自怜、自暴、自弃的心态里不能自拔,从此孩子害怕做任何事情,逐渐自我设限,丧失勇气、胆小懦弱。

总之,这种破坏性批评的“教育”方式会直接伤害孩子,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思想负担,严重的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别用“名次”击毁孩子的进取心

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平和的学习心态,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

很多家长不在教育上思考,也不用心去理解孩子,只是简单地用分数去步步紧逼孩子,最后多半会在教育上节节败退。

家长要有这样的良好的心态:对孩子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如此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充实自己。孩子便不会对分数斤斤计较,让自己一直保持旺盛的进取心,最终会获得好成绩的。

有一个家长,他的生意做得成功,可他的儿子一直令他头痛。这个孩子现在已经读九年级了,根本就不学习。他现在担心儿子连高中都考不上,更不用说上什么重点学校了。

这个家长是个精明的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总是怎么伤害孩子怎么做。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每逢期中、期末考试,他就给儿子请来家庭教师,从考试前一个月给孩子补课。

他对儿子说:“爸爸不怕为你花钱,只要你能考出好成绩,我就很高兴了。”

这个孩子小学时的成绩还能保持中等偏上,他为了鼓励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就总是对孩子说:“你们班里,哪个家长舍得花这么多钱为孩子请家教,你应该进前10名啊!”

结果是这个孩子不但没有进入班里的前10名,反而开始往后退。假如儿子考了第21名,他就会拿着孩子的考试成绩,满脸愁容地对孩子说:“爸爸为你的学习花了那么多钱,怎么说你也该考进前20名啊。”

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他对儿子说的话已变成:“你哪怕考个及格也行啊!”他为了儿子的学习,除了请家教,还经常在考试前给学校老师送礼,回来对儿子说:“儿子,爸爸赚的钱,为了你都送给老师了,你不好好学习能对得起谁?”

这位家长把他用在商业上的法则用在了教育孩子身上,以为花钱就可以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取得好名次。

其实这位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认识是浅薄的,他在恶化孩子学习心理方面有过之无不及。他不断地把孩子学习目标定位在“考试名次”上,使孩子目光短浅;不断地关注“名次”,扰乱孩子的学习动机;家长的错误行为又在不断地制造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在心态上变得虚浮。

一个在学习上目光短浅、没有良好动机、心态虚浮的孩子,他的成绩怎么可能不一路下滑?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满分,可以说每位家长都很在意自己孩子的成绩。正因为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才不要向孩子要分数。

家长对孩子只知道单纯地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对孩子来说是有巨大破坏性的。每个孩子都懂得自尊自爱,争强好胜是孩子们的一种天性。孩子上学后,即使家长不说什么,他们都会产生对分数的追求,对名次的渴望。在考试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会尽了全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绝没有一个孩子会干明明会做、故意做错、故意让自己考不出好成绩的傻事的。

孩子的心灵需要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