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的艺术(智慧必读丛书)
6991000000007

第7章 社交离不开口才艺术(7)

在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口才家。春秋时期,孔子教学曾开设过口才课。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就提到君子修养的三个方面,其中之一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口气,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所以,在孔子的弟子中不乏擅长应对和论辩的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原来并不善口才,到秦国游说碰了钉子,回家后苦练论辩本领,终于说服六国合纵抗秦。《战国策》一书,也生动地记载了大量纵横家精辩之才的故事。但在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渐渐出现了"重写轻说"的局面,口才训练日渐疏落,不但士大夫们"钝于言而敏于文",在一般知识分子阶层中,也把毕生精力用来舞文弄墨,希冀在科举考试中以华章进入仕途。尽管在本世纪"五四"之后,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科学民主,大兴演讲之风,对口才的训练有了重视,但那延续二千多年重写轻说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专制的统治思想钳制着人们的言论自由。所以,"祸从口出"、"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言多必失"之类的训喻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总之,人最好不要说话,不要发表意见,以免招致杀身之祸,更毋谈口才了。这样相沿成习,人们便把"不说话"当作美德,当作安身之道,甚至美誉为"老实人"。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陈腐的观念必须彻底革除了。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离群独处"已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信息的千变万化,迫使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更多、更广泛、更及时地与其他领域的人们交流意见、互通情报,演讲、协商、谈判、辩论、推销等都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使别人乐于接受。有时,一个电话就能做成一笔大生意。把时间消耗在无谓的"磨牙"上,是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的。

现代社会还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在民主与法制日益健全的形势下,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义务。对社会上的一切利弊,应兴应革都应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那种"少说为佳"、"金人三缄其口"的陈腐作法,既放弃了公民的权利,也难尽到公民的义务。万一遇到自己应得的权利受到侵害,或是自己的行动被人误解时,如果不开口去声辩,去抗争,去解释,那又何"佳"之有呢?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不善辞令绝不是一种美德,而是知识不全面的表现,它与"老实人"风马牛不相及。既然"说"和"写"不过是表现思想的两种用途不同的形式,那么,我们就应当提倡把"能说会道"建立在尊重客观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上,人人都争取做一个能说会道的老实人。

因此,要为"能说会道"正名。

认识自己的口才如何

一个人如果没有具备比较好的口才,一旦走上社会,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就很难在事业上、社交上以至在爱情上取得自己满意的效果。因为没有口才的人,在社会上很难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讲出的话,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甚至有时会使人扫兴。

口才是一门艺术,一种技巧。我们一般人,虽然都多多少少懂得一点说话的技巧,但严格说来,都不能算是很会说话的人,都不能说已经掌握了语言艺术,有了良好的口才。

如果你有决心掌握口才艺术,那么,就请回想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的经验,然后同下面的几个问题对照一下,分析一下自己究竟在哪方面还存在问题:

(1)是不是见了陌生人就觉得好像无话可说,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2)是不是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有共同兴趣的谈话题材?

(3)是不是常常在无意中说些犯了别人禁忌的话?

(4)发觉自己的话使别人产生反感时,是不是不知该怎么解决才好?

(5)能不能以各种不同方式讲出自己所要讲的问题,来适应每一个不同的对象?

(6)是不是当别人不同意自己的意见时,只会再三重复自己已经说过的话,而不去换个角度加以解释?

(7)是不是喜欢在交谈中与别人发生争执?

(8)谈话中,对于比你年纪大或是地位较高的人,能不能给以适宜的尊敬?

(9)是不是与对方谈话,自己东一句西一句,没有条理且内容空洞?

(10)交谈中若发生不愉快,是不是能够很自然地改变谈话题材?

(11)知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结束自己的谈话?

以上十一个问题,能全部做好的人肯定不多。你可以逐个对照检查一下,看看能做好几个,然后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和提高。

一个人的良好口才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锻炼而成的,而自觉地克服和纠正自己在说话中的不足,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你若想取得社交的成功,就应自觉地锻炼自己的口才。

改变传统的口才观

马雅可夫斯基说过:"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口才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目前我国人民的整体口才水平来看,可以说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请看下面的例子:

1984年10月,三千名日本青年来华与我国青年进行友谊联欢。不论是公开场合的演讲,还是私下的交谈,人们都可看到日本青年总是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但相比之下,我国青年就显得过于拘谨、木讷,甚至有些人像韩愈说的那样,"足将进而趔趄,口将言而嗫嚅"。一些同志感慨至深地说:"在语言交际方面,同外国人相比,我们有很大差距。"

当然,我国人民不善辞令和交际,并非仅仅表现在对外交往方面。即使在同一机关、同一科室,甚至同一班组的同事,在公开场合讲话发言时,也往往是你让我先说,我让你先讲,推来搡去。小伙子变成了拘谨羞涩的大姑娘,而姑娘们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即使被点名发言,也多半是"三句半"、"对口词",简短得不能令人满意。

这是种族遗传吗?不是的。在历史上,我国的口才家、雄辩家如群星灿烂,不计其数。盘庚可算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演讲家,他就是用慷慨陈辞,说服臣民们拥护其迁都,挽救了政治危机。战国时代的苏秦凭雄辩之才,挂起六国相印;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机智善辩,舌战群儒;晏子使楚,名彪青史;解缙巧对,传为美谈。就是在近代,也曾涌现出像闻一多、鲁迅那样的口才大师。到了现代,更是产生了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雄辩家。显而易见,我们民族并非是先天注定口才低下的民族。我国人民口语表达能力不高,是有其社会历史原因的。

我国做为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先哲圣人、文人学士给后代子孙留下了许多有关处世之道、言行举止方面的名言警句和"经验"之谈。其中多数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是封建糟粕。诸如"君子讷予言而敏于行。""话到嘴边留半句,未可全抛一片心,""言多必失","语多伤人","少说为佳"等等。这些陈腐的传统观念还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约束着人们的言行。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封建意识的派生物早该销声匿迹了。但不幸得很,由于存在"左"的倾向,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尝够了"祸从口出"的苦头,只能众口一词地唱赞歌,否则便张口有罪。因而,这些名言,更是被人们奉为处世为人的金科玉律。许多人都抱着一种"与人无争,与世无求,随遇而安"的态度,奉行着一种"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处世哲学。善讲的不愿讲,不善讲的不敢讲。人们失去了自由地交谈、论辩的条件,怎么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呢?加之某些领导者在用人标准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沉默寡言者,往往被称赞为"老实厚道",而能说会道者,则被认为"不稳重"、"不成熟"。那些老实听话、言语不多的人往往会受到某些领导的赏识,而那些敢于发表不同见解、锋芒毕露的人却往往很难得到重用。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严重地阻碍人才的正常成长和合理的使用。

人们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要确立新观念,再不能也不应该沿用过时的"老章程",作茧自缚,墨守成规了。全社会要造成一种以能盲善辩为荣,以不善言谈为羞的风气,鼓励人们大胆讲话,为每一个同志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锻炼语言的环境。朋友们,勇敢些!冲破封建意识的罗网,向陈腐观念宣战,同习俗偏见抗争!彻底抛弃传统的口才观,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争取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口才,在社交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