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心理常识速读
6987900000022

第22章 心灵不可知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生活在新兴资产阶级尚处在动摇保守时期的德国。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为英法工商业与自然科学的发达进步所吸引;另一方面,由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执政党的过激行动也使他们后退保守了。康德就是这种调和折中思想的典型代表。康德一生从未出过远门,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为了保护他那脆弱的身体健康,他的生活习惯十分有规律。每天从早到晚的生活起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据说,每天下午3点半,他准时在一条街上散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有一天,他没有准时去散步,街道两旁的住户都耽误了做晚饭。因为这些住户平时总是等他来散步后才开始准备做饭的。

康德一生可以1770年为界,此前的康德主要研究自然科学,提出了天体形成的星云说和潮汐成因的理论。1770年以后,受休谟怀疑论的影响,提出了批判哲学,先后出版《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这三本哲学著作对心理学的思想影响很大:第一本书讲认识论,涉及认知心理;第二本讲伦理学,相当于道德、意志;第三本讲美术,与情感有关。它们的内容恰好相当于心理学的知、情、意过程,而且是彼此孤立的。在历史上又和柏拉图的知、情、意三分法一致,因而影响极大。以后,冯特的心理学就是按这种三分法划分心理过程类别的。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感性的,另一种是悟性的。感性材料通过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只是一些混乱零碎的现象,只有通过悟性加工、整理才能系统化为有条理的理论知识。而悟性认识则是一种先验形式,是先天固有地存在于人心中的。它们和外物的经验内容无关,却是认识外物的必然形式。他还认为,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不能认识“物自体”。物自体客观地存在于世界上,是不依人的意志存在着;人的认识能力达不到,只能从理性上信仰它的存在。这就是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的理论。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断定:人心也是物自体,是人类不能认识的,只能认识一些心的现象。心灵既不能用数量表示,也不能进行实验。由此可见,在心理学上康德留下的是一些消极的影响。不过,物极必反,他的这些消极言论,反而激起后人的研究。以后的历史表明康德设下的这两个禁区先后都被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