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生活中的科学(人生解密)
6986900000096

第96章 不永恒的恒星

恒星是怎样诞生、成长,又是怎样衰老、死亡的?揭开这个“恒星演化”之谜,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一大成就。它的线索,最初来自对恒星光谱的研究。

不同恒星的光谱互有差异,这主要是由恒星表面温度不同造成的。恒星光谱可以分为许多类型,按温度从高到低依次递降排列,最主要的7个光谱型是O、B、A、F、G、K和M。每个光谱型又细分为10个次型,以数字0~9标记。

世纪初期,赫茨普隆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创立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图中恒星的光谱型沿水平方向排列,光度则沿垂直方向排列。于是,呈蓝白色而且非常亮的O型星和B型星便位于图的左上方;暗弱而呈红色的K型星和M型星则在图的右下方。通常这种图又按创立者的名字而简称为“赫罗图”。

在赫罗图上,绝大多数恒星位于从左上端延伸到右下端的一条斜带内。这条斜带叫做“主星序”,位于主星序中的恒星叫“主序星”。在主星序的右上方另有一条轻松散的横带,其中散布的是“巨星”——它们的光度要比同样光谱型的主序星高得多。

太空中存在着许多由气体一尘埃构成的巨大“分子云”。云中密度较大的部分,其自身的万有引力也较强,物质就会聚集得更密,同时温度升高。密度增大后,引力又进一步增强,从而促使物质聚集得更快,温度也上升得更快。这一过程逐渐加剧,当某一区域的中心温度上升到约1000万度时,就会引发热核反应,发出大量的光和热。于是,一颗恒星就诞生了,它在赫罗图上就占据了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