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考的力量(智慧生存丛书)
6975600000020

第20章 掌声在全世界响起

这是一片水稻试验田。袁隆平俯下身子,仔细观察。看完一个地方,他向前走几步,停下来继续观察。

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株水稻,使他惊悸不已:“这株水稻怎么这么高?”他仔细观察,这株水稻穗大粒多,籽种饱满。他如获至宝,兴奋不已,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第二年,他把这株水稻种下进行试验。他盼望着长出同样的水稻来。到了收成的季节,他大失所望。长得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所有的稻株都失去了父辈的光彩。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起早贪黑,一门心思地研究起来。他翻阅了许多资料,日思夜想。一天,他正在吃饭的时候,一个想法突然闪现在脑际,给了他一个明确清晰的答案,指出了下一步的方向。

这个答案是:这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不是纯种,而是天然杂种。下一步的方向是:搞杂交水稻。

灵感,这就是一个科学家对一个问题痴迷时产生的灵感啊。

还有什么说的呢?按照灵感的提示,搞杂交水稻!

袁隆平进一步得出结论,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虽然如此,可是,杂交水稻研究毕竟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路漫漫呀!

这一年袁隆平30岁,因过分钻研,无暇旁顾。时值1960年,袁隆平尚未结婚。

如何坎坷,如何艰难,且不必说。总之,6年后,他写出了杂交水稻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这篇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说这篇论文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因为这篇论文,当“文革”灾难即将降临到他头上的那个关键时刻,国家科委致函位于湘西南一隅的黔阳安江农校,保护了他,他因而躲过了这场劫难,在那不正常的日子里,继续搞着试验。虽然他的试验两度被造反派们所毁,造成的恶果只不过推迟和延续而已。关键的关键是袁隆平被保护下来了,关键的关键是袁隆平的试验仍在继续。

从1960年开始,到1974年,经过14年的不懈努力和曲折坎坷的过程,杂交水稻基本获得成功。

1975年,国务院做出推广决定。

1976年到1988年,全国种植1256亿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巨大,在国内国际引起轰动。

袁隆平并未停步,继续深入研究。1999年,他的新成果在375亩地上试种成功,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朱镕基总理大力支持,为他拨了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

目前,他年届七旬,正在做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并要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人类。1975年至今,20多年来,袁隆平的杂交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他已经7次赴国际水稻研究部门开展合作研究,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等国指导,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200多名技术人才。1991年,他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感谢和欢迎他的掌声在全世界响起。

1999年10月,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批小行星命名仪式。其中一颗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江泽民向袁隆平颁发了亲笔签发的“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和500万元奖金。这时,他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可别忘了,是灵感指引他走上这样的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