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考致富(智慧生存丛书)
6975500000064

第64章 抛弃自卑(1)

如果你们的生命中只剩下一个柠檬了,自卑的人说,我垮了,我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然后他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可怜之中。自信的人说,从这个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呢?我怎么样才能改善我的情况,怎么样才能把这个柠檬做成柠檬水呢?

“成功者”与“普通者”的性格区别在于,成功者充满自信、洋溢着活力;而普通人即使腰缠万贯、富甲一方,内心也总是灰暗而脆弱。

那么,他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体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1951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他本来打算就这一发现做一次演讲。然而,由于生性自卑,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从而放弃了这次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世的机会。1953年,在弗兰克林之后,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不同于弗兰克林的是,他们勇敢地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从而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二人因此而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可想而知,如果弗兰克林不是自卑,坚信自己的假说,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可见,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绪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有一位年轻的汽车销售经理,他的面前本是一条充满阳光的大道,然而他的情绪非常消沉。他不知道自己的将来是什么样子,充满了自卑感,他甚至认为自己要死了!他已经开始着手为自己选购墓地,并为他的葬礼做好了一切准备。事实上,他只是经常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喉咙梗塞。他的家庭医生是一位很成功的内科和外科医生,他劝他休息,泰然处理生活,退出他所热爱的销售汽车的事业。

这位销售经理在家里休息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害怕,他的心里仍不安宁。他的呼吸变得更加急促,心跳得更快,喉咙仍然梗塞。这时他的医生建议他到科罗拉多州去度假。

科罗拉多州虽有使人健康的气候,壮丽的高山,但仍不能阻止这位销售经理陷入恐惧之中。一周后,他回到家里,他觉得死神即将降临。

“打消你的猜疑!”拿破仑告诉这位销售经理:“如果你到一个诊所去,如明尼达州罗契斯特市的梅欧兄弟诊所,你可以彻底弄清病因,而不会失去什么。立即行动!”按照他的提议,他的一位亲戚开车送他到罗契斯特市。实际上,他很害怕自己会死于途中。

梅欧兄弟诊所的医生为他做了全面检查,医生告诉他:“你的病因只是吸进了过多的氧气。”他笑起来说:“是这样吗?……那我该怎么办呢?”医生说:“当你感觉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的时候,你可以向一个纸袋子里呼气,或者暂且屏住呼吸。“医生递给他一个纸袋子,他就听从医生的叮嘱真的这样做了。结果他的心跳和呼吸都变得正常了,喉咙也不再梗塞了。他离开这个诊所时,已经变成一个愉快的人!

此后,每当他的疾病症状发生时,他总是屏住呼吸一会儿,使身体正常发挥功能。几个月以后,他不再害怕,病症也随之消失。这件事发生于30多年以前,从那时到现在,他再也没有找医生看过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治疗都是这么容易奏效的。有时,可能必须使用你所有的智慧,然后才能找到效果最好的疗法。然而,聪明的办法是坚持用积极的心态继续探索。这样的决心和乐观精神通常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另一位销售经理就这样做的。

另外这个孤独的销售经理在一个小城市的旅社登了记,当他走进旅社给他安排的房间时,他摔了一跤,跌断了一条腿。旅社经理把他送到附近的一家医院,在那里,一位主治医生接上了他的断腿。几天以后,人们认为他已经不要紧了,可以走动了,于是他就回到自己的家里。

在家庭医生的照顾下,他似乎恢复了健康,但他的腿却并没有痊愈。几个星期以后,医生告诉他,他的断腿将会日趋恶化,他会成为一个跛子。这位销售经理感到非常气恼,因为他的工作需要他用腿来跑路。

这时拿破仑又对他说:“不要相信这些话!总会有办法的,去找到它,不要猜疑,立即行动!”然后把前一个销售经理的故事告诉了他,并同样建议他到梅欧兄弟诊所去。

他离开诊所时,变成了一个十分愉快的人。医生告诉他:“你的身体需要钙,我们可以给你补充钙,但是钙会损失掉。你要每天多喝牛奶。”他同样也做到了。过了一些时候,那条受伤的腿就变得同健康的腿一样强健了。

积极的心态被应用于维护健康时,要考虑到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实际上,万事不陷于痛苦之中,是积极心态的象征。由此,你应该听取这个建议:要机智,要有强烈生存愿望去拯救生命和财产,不能自卑。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呢?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对人类整体状况进行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一致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

阿德勒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教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强化了他数学能力低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老师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对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可见,环境对人的自卑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鼓励、扶持的宽容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从主体角度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易于产生自卑。我们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比我们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赖父母;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良好的个人素质对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面面俱到的优秀者、强者,肯定与自卑无缘,问题是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是一个强者、优秀者,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从理论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对此,拿破仑讲述了3个孩子初次到动物园的故事:

“当他们(3个孩子)站在狮子笼前面时,一个孩子躲到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一点也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3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感觉。”自卑感展现在哪一方面,表现为何种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存在自卑。

我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孤僻怯懦型

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像蜗牛一样潜藏在“贝壳”里,不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便遭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或在绝望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咄咄逼人型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懦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则转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

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常见的一种自卑的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自卑,于是运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以掩饰内心的自卑。

否认现实型

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思考自卑情绪产生的根源,而采取的行为来摆脱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的暂时解脱等方法。

随波逐流型

由于自卑而丧失信心,因此竭尽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惟恐有与众不同之处,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放弃自己的见解和念头,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始终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

上述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对自卑的消极适应方法,也称自卑的消极“自我防卫”。心理学家实验证实,消极的自我防卫会使精力大量消耗在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威胁上,因而往往难以用于“创造性的适应”,使自己有所作为。这是自卑的消极方面。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常人,都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优势,再在另一些方面表现出劣势,也会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到外界环境的消极反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劣势和挫折都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卑。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能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一般情况下,成功者运用的调控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辨证的观点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认识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全知全能。人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智力,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完美无缺。对自己的弱项或挫折,持理智的态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将之视为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是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现实,这样便会有效地消除自卑。

2.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有能力做的事情上,可通过致力于书法、绘画、写作、制作、收藏活动,从而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的自卑阴影,缓解心理的压力和紧张。

3.领悟法——也叫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医生帮助实施。其具体方法是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根本原因,使自卑症结经过心理分析返回意识层,让求助者领悟到:有自卑感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让过去的阴影来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使人有“顿悟”之感,从自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4.作业法——如果自卑感已经产生,自信心正在丧失,可采用作业法。先寻找几件比较容易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后便会收获一份喜悦,然后再找到另一个目标。在一个时期内尽量避免承受失败的挫折,以后随着自信心的提高逐步再向较难、意义较大的目标努力,通过不断取得成功,使自信心得以恢复和巩固。一个人自信心的丧失,往往是在持续失败的挫折下产生的,自信心的恢复和自卑感的消除也得以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自信恢复一分,自卑的消极体验就将减少一分。

5.补偿法——即通过努力奋斗,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受。有自卑感就是意识到了弱点,并且心理上也惧怕这种弱点,然后又沉浸在这些弱点中而无法自拔,最后只好寻找另外的方面来补偿自己的这种痛苦感,最终这种强烈的自卑感,反而促使人们在其他方面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上的“代偿作用”。即是通过补偿的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耳聋的贝多芬,成为了划时代的“乐圣”;少年坎坷艰辛的霍东,没有实现慈爱的母亲的期望——成为一代学者,但不是读书材料的他,后来却在商界大展宏图。许多人都是在这种补偿的奋斗中成为出众的人的。古人云:“我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敝”,故从这个角度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下面介绍几种战胜自卑的方法:

补偿战胜法

自卑感较强人,常常通过牺牲自己的权利而让旁人来证实自己。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差异,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是想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这种人一样”等。这种想法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挫折,使自己更加抑制和自责。实际上,你自己就是你自己,不必“像”别人,更没有别人要使你“像”。因此,要想不被周围的环境所俘虏,走出自卑,就需要敢于面对挑战,并迎接它、战胜它、超越它。补偿心理学就是自卑心理学的法宝。

什么是补偿心理学呢?补偿心理学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机能)。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个体总有一些偏差。为了克服这些偏差,于是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力求得到补偿。自卑感愈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往往也就愈大。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变位),为克服自己处理上的缺陷或心理学上的自卑感(劣等感),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特征、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如此,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变成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受也愈强——而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