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让你机智聪明的智慧故事(智慧背囊)
6972200000018

第18章 机智聪明篇(5)

到了吃饭的时刻,那个年轻人便到请他赴宴的人家里去。他一跨进大厅,便问朋友的妻子她丈夫哪里去了。那女的回答,他不在家,也不在家吃饭。不过他留下了话,如果客人来了,可以吃葱,别的菜已经没有了。年轻人见到这道菜时,想起了父亲的第一条诫命,现在他获得的是多么坏的后果呀。他拿了葱,便回家去,用一根线把葱缚了起来,挂在吃饭的大厅的天花板下。

不久,他用五十个银币买了一匹马。几个月以后他可以把马卖九十个银币,可他还不肯脱手,而说,他要卖一百个银币。他坚持不肯把马卖掉。一天晚上,那马病倒在地,后来就死了。他想到这一切时,便认识到他没遵守父亲的第二条诫命而获得了糟糕的后果。他把马尾割下,挂在天花板下的大葱旁。

后来他想结婚了,可事不凑巧,邻居的姑娘和整个锡耶纳地方的姑娘没有一个中他意的。因此他便到好多地方去物色,最后来到比萨。他碰到了一个公证人,也是他父亲的朋友,因此这位公证人认得他。他十分友好地接待了他,问他在比萨有什么事。年轻人回答,他想物色一位漂亮的姑娘做妻子,因为他在整个锡耶纳没有找到一个中意的。

那公证人说,“那是上帝安排你来这儿的。你在这儿会找到中意的姑娘的;因为眼下兰弗朗基家有个漂亮的姑娘,像她这样的美人你从来没有见到过,她大概有兴趣做你的妻子。”

年轻人听后很满意。婚事很快就定下来,并说好了把她迎娶到锡耶纳的时间。

这姑娘名声不好,公证人是受了兰弗朗基家的好处才把她介绍给年轻人的。她曾和比萨的几个小伙子有过关系,后来找不到机会出嫁,所以这位公证人想帮助她的亲属摆脱这个累赘,让她嫁给一个锡耶纳人。他和姑娘的侍女约定此事,这侍女也乐意扮演拉皮条的角色。侍女是姑娘的一个邻居,名叫莫娜·巴托洛梅亚。姑娘常和她时而在这儿,时而在那玩乐。

一切准备就绪了,连陪送人员也已经找到,其中有几个年轻小伙子,他们曾和姑娘有过来往。这些人从比萨出发,和新娘新郎一起上锡耶纳。出发前先派使者前往锡耶纳送信,要人在当地做好一切准备。在旅途中,陪送人员中有一个小伙子显得甚是悲哀,因为他想,那姑娘嫁到远处以后,他回比萨时就看不见她了。新郎觉察到他和姑娘之间的默契。俗语说,爱情和咳嗽是无法隐藏的,这话有道理。他在没弄明白真相以前,心里已冒起阵阵猜疑,直到他完全看出,那姑娘是个何等样人,那公证人怎样欺骗了他并出卖了他,他才下定决心。当他们半途到达斯塔贾投宿客店以后,新郎施出了如下的巧计:他表示,他要在夜里吃早点、明儿天亮以前,他先要往锡耶纳,以便在那儿做必要的准备。他们睡的那些房间,差不多只是用木板并排地分隔开来的。一间里睡新郎,另一间睡新娘和她的侍女,第三间睡那两个年轻小伙子,其中有一个耳朵特别灵,他把新郎讲的话全都听在耳朵里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新郎在天亮以前一小时就起身了,正如他昨晚打过的招呼那样,匆匆上锡耶纳去了。他下到楼下,骑上马,向锡耶纳走了约猎枪射程四倍之远,便勒转马头,慢慢地向达斯塔贾回来。他悄悄地靠近客店,把马拴在门环上,然后走进大厅,来到睡着新娘的房间旁边,偷听房内动静,并且确信,她身边已睡着那个叹气的小伙子。随后他推开没有闩好的门,轻轻地走到床头柜前,寻找睡在床上的那个小伙子的衣服,凑巧他摸到了那人的长裤,而睡在床上的人没有注意到他,他拿起长裤,离开了房间,走到楼下,带着长裤,坐到马上,便急匆匆地向锡耶纳进发。他回到家里,便把长裤挂到天花板下的大葱和马尾旁边。

新娘和她的情人在第二天早上从床上起来,小伙子没能找到他的长裤,便干脆不穿长裤就和其他的陪送人员一起上马向锡耶纳出发。他们来到即将举办婚礼的屋前,便跳下马来,进大厅吃点心。他们看见天花板下挂着三样东西,便问新郎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我愿意讲给你们听,请大家听仔细了。不久以前,我父亲去世了,他在弥留之际留给我三条诫命。第一条是什么什么,我没做到,所以把这些葱挂在这儿;第二条他叮嘱我什么什么,我没有听从,结果那马死了后,我把它的尾巴割下来挂在这上面;第三条他吩咐我尽可能在本乡本地娶妻,可我没有在近处娶妻,而是跑到了比萨娶了这位姑娘,因为我相信她是处女,像所有新娘那样情钟其夫。可是,在来这儿途中,坐在这儿的这个小伙子和她在客店里睡觉。我悄悄地赶回他们那儿,找到了他的长裤,我把它拿来挂到这儿的天花板下。要是你们不信我的话,那请你们去察看一下,因为他没有穿长裤。”人们发现事实确是如此。

他接下去说:“请你们把这位好姑娘重新带回你们的家乡去,因为我不想再见到她,更何况有人和她同睡了。那个给我出这样好主意的公证人,他给我介绍这门婚事,让我写下了婚约。”

后来事情果然如此。他们夹着尾巴把姑娘悄悄地带走了。或者,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生活中要借鉴别人丰富的经验。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是每个人进步的必由之路,向他人学习一点儿不会有损于自己的尊严,恰恰是提高自己能力、避免走弯路的最佳途径。如同人们常说的那样,跛着腿,窝着一肚子气走了。后来这新娘还找了好几个男人,而那新郎,则娶了别的女子。

这三桩蠢事讲的是这个年轻人违背他父亲的三条诫命,这三条对大家都有用,虽然许多人看不出这一点。但是最后一点,是最最重要的。一个人如在近处找人结婚,就不会受骗上当,可我们往往适得其反。不仅在婚姻上如此,而且在买马匹方面也是如此。我们不要邻居的马,总觉得邻居的不好。我们相反的去收购从罗马来的德国人的马,这真是一种怪癖。我们往往犯有你们听说了的故事中所讲的两种错误,而且还更糟。

隐士讲的故事

文/佚名

从前有一位国王,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科学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学习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把知识分子全部驱逐出境,是否更为明智呢?

他终日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便召集群臣商议,但都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他越来越烦恼。

有一次,国王来到郊外游玩,边走边想着问题犯难。突然,他看到了前面有一位隐士,手里抱着一本很大的书籍。隐士的嘴角挂着亲切而慈祥的微笑,额头上智慧纹路条条清晰,目光严峻却并不忧郁。国王便上前与隐士交谈。果然,他的学识渊博非凡,便请求隐士为他解决那个难题:科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年迈的隐士开口了:“尊敬的陛下,请允许我用一个故事来向您揭示一个我思考多年的问题。”

他稍微想了一下,开始娓娓道来:“从前,在印度的海边住着一位渔夫,他那漫长的一生非常贫苦。他死后,留下三个儿子,他们不愿意再走父亲的老路——认为靠打鱼为生免不了要受苦。于是,他们决定向大海索取更珍贵的礼物——珍珠。他们既会游泳又会潜水,于是立即开始去寻找这种财富。

“可是,三个兄弟的成就却很悬殊。老大最懒,走在海边,生怕水把鞋沾湿,只在海边逛来逛去,等海浪给他卷来珍珠。由于如此懒惰,只能勉强糊口,度日艰难。老二很勤快,善于选择力所能及的近海处,果然采到了许多珍珠,日子过得非常富足。老三利欲熏心,志大才疏,他想:虽然近海处也能找到珍珠,但怎能比得上海底最深处?如果我能潜水到那里,可能那里的珊瑚、珍珠等宝物堆积如山,我可以信手拈来。于是,他开始实施这个疯狂的想法,纵身人海,直扑漩涡深处。但他还没有到达海底,就被海浪吞噬,一命呜呼。国王啊,学习的意义正是如此。”

学习既要克服畏难情绪,又要注意循序渐进,把握适度的原则。因为浅尝辄止很难有所建树;而欲速则不达,贪多必失,同样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令人着迷的琴声

文/佚名

古时候有个善于弹琴的乐师名叫师襄,据说在他弹琴的时候,鸟儿能踏着节拍飞舞,鱼儿也会随着韵律跳跃。

郑国的师文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向往,于是离家出走,来到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手把手地教他调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学了3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师襄无法可想,只好说:“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琴后,叹了口气,说:“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节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宣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果然,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又去拜见他的老师师襄。师襄问:“你的琴现在弹得怎样啦?”

师文胸有成竹地说:“稍微摸到了一点门道,请让我试弹一曲吧。”

于是,师文开始拨弄琴弦。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八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

面对这金黄收获的秋色,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二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顿时引来花红柳绿,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徵弦,使之发出代表五月的蕤宾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

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徵、羽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祥云缭绕,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

这时,早已听得如痴如醉的师襄忍不住双手抚胸,兴奋异常,当面称赞师文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这令人着迷的琴声相媲美呀!他们如果能来此地,我想他们一定会带上自己的琴瑟管箫,跟在你的后面当学生的!”

学习任何技艺,都不能只满足于简单操作和表面上的熟练,而要花大气力,下深功,精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越国人学造车

文/佚名

越国没有车,越国的人也一直都不懂得该如何造车。越人很希望学会造车的技术,好将车用在战场上,增强本国的军事力量。

有一次,一个越人到晋国去游玩,野外空气新鲜、风景美丽,他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到了晋国和楚国交界的郊野。忽然,不远处的一件东西将他的视线吸引过去。“咦,这不是一辆车吗?”这个越人马上联想起在晋国见到过的车。这东西确实是辆车,不过毁坏得很厉害,所以才被人弃置在这里,这车的辐条已经腐朽,轮子毁坏,车轴也折断了,车辕也毁了,上上下下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但这个越人对车本来看得不真切,又一心想为没有车的家乡立一大功,就想办法把破车运了回去。

回到越国,这个越人便到处夸耀:“去我家看车吧,我弄到一辆车,是一辆真正的车呢,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于是,到他家去看车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想一睹为快。几乎每一个人都听信了这个越人的炫耀之词,纷纷议论着说:“原来车就是这个样子的啊!”“看上去怕不能用吧,是不是损坏过呢?”“你不信先生的话吗?车一定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对,我看也是。”这样,越人造起车来都模仿这个车的形状。

后来,晋国和楚国的人见到越人造的车,都笑得直不起腰来,讥讽说:“越人实在太笨拙了,竟然将车都造成破车,哪里能用呢?”可是越人根本不理会晋人和楚人的讥讽,还是我行我素,造出了一辆辆的破车。

终于有一天,战争爆发了,敌人大兵压境,就要侵入越国领土了。越人一点也不惊慌,从容应战,他们都觉得现在有车了,再没什么可怕的,越人驾着破车向敌军冲过去,才冲了没多远,破车就散了架,在地上滚得七零八落,越国士兵也纷纷从车上跌落下来。敌军趁乱杀将过来,把越人的阵形冲得乱七八糟。越人抵挡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兵败如山倒。

可是直到最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败在了车上。

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不能毫不动脑,简单地生吞活剥,刻板地模仿,而是一定要多动脑筋,善于甄别和选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齐国人学弹瑟

文/佚名

古时候,有一种乐器叫做瑟,发出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赵国有很多人都精通弹瑟,使得别的国家的人羡慕不已。

有一个齐国人也非常欣赏赵国人弹瑟的技艺,特别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好本领,于是就决心到赵国去拜师学弹瑟。

这个齐国人拜了一位赵国的弹瑟能手做师傅,开始跟他学习。可是这个齐国人没学几天就厌烦了,上课的时候经常开小差,不是找借口迟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专心听讲,平时也总不愿意好好练习。

学了一年多,这个齐国人仍弹不了成调的曲子,老师责备他,他自己也有点儿慌了,心里想:我到赵国来学了这么久的弹瑟,如果什么都没学到,就这样回去哪里有什么脸面见人呢?想虽这样想,可他还是不抓紧时间认真研习弹瑟的基本要领和技巧,一天到晚都只想着投机取巧。

他注意到师傅每次弹瑟之前都要先调音,然后才能演奏出好听的曲子。

于是,他琢磨开了:看来只要调好了音就能弹好瑟了。如果我把调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调好音后都用胶粘牢,固定起来,不就能一劳永逸了吗?想到这里,他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暗自得意。

于是,他请师傅为他调好了音,然后真的用胶把那些调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来,带着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回家以后,他逢人就夸耀说:“我学成回来了,现在已经是弹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为真,纷纷请求他弹一首曲子来听听,这个齐国人欣然答应,可是他哪里知道,他的瑟再也无法调音了,当然是弹不成曲子的——他在家乡父老面前出了个大洋相。

要想掌握真正的本领,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追求一劳永逸,也不能存有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否则,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心血

文/佚名

一个常年喂养猴子的人,不是将食物好好地摆在那儿,而是费尽心思,将食物放在一个树洞里,猴子很难吃到。正因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尽了办法要去吃。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后来终于学会了用树枝把东西从树洞里够出来。

别人都很奇怪,对养猴子的人说,你不该如此喂养猴子。

养猴子的人却说,这种食物是很没有胃口的。你真给猴子摆在跟前,它连看都懒得看,它也根本不会去吃。你只有用这种办法去喂它,让它很费劲地够着吃,它才会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