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6968900000004

第4章 立言,立行,立身(1)

先学做人,再学做佛

良宽禅师终生修行修禅,从来没有懈怠过一天,他的品行远近闻名,人人敬佩。

但他年老的时候,家乡传来一则消息,说禅师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快要倾家荡产了,而且经常危害乡里。家乡父老都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听到消息,不辞辛劳,立即往家乡赶。他风雨兼程,走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回到了家乡。

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面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久闻舅舅的大名,心想以后可以在狐朋狗友面前吹嘘一番了,因此也非常高兴,并且特意留舅舅过夜。

家人也很高兴,心想禅师可以好好规劝一下自己的外甥了。外甥却寻思,久闻舅舅大名,要是他真的对我说教,我可要好好捉弄他一下,日后就能在别人面前吹嘘了。

出乎意料的是,晚上,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并没有劝说什么。外甥不知道舅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惴惴不安地勉强熬到天亮。这时禅师睁开眼睛,要穿上草鞋,下床离去。他弯下腰,又直起腰,不经意地回头对他的外甥说:“我想我真的老了,两手发直,穿鞋都很困难,可否请你帮我把草鞋带子系上?”

外甥非常高兴地照办了,良宽慈祥地说:“谢谢你了!年轻真好啊,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什么能力都没有了,可不像年轻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把人做好,把事业的基础打好啊,不然等到老了,可就什么都来不及了!”

禅师说完这句话后,掉头就走。

但就从那一天起,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地浪荡了,而是改邪归正,努力工作,像换了个人似的。

良宽禅师并没有用什么大道理规劝外甥,其实,那些道理不用说外甥也懂,只是没有照着实行而已。禅师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是要唤起外甥的良知而已,做好了人,一切都有可能,否则,就无药可救,再无他法。

在佛家看来,世法与佛法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出家的人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所有真正的禅宗,并不是只以梅花明月、洁身自好便为究竟。后世学禅的人,只重理悟而不重行持,早已大错而特错。

先学做人,再学做佛,这是世间不变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照此修行,不但可以使自己获得幸福,而且还能够造福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人生若是如水,往来穿梭自如,于浩渺的天地之间默默流淌,上可至穹庐,下可到黄泉,不畏寂寞,不为诱惑,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能上能下,只身存天下又有何难?

古代,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的苦闷无处排解,便来找师父开导自己。师父静静地听完了他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房中,房间的桌上放着一瓶水。师父微笑着说:“你看这只花瓶,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此人思索良久,仿佛要将花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师父点点头:“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的水,如果你厌恶地摇它,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官员恍然大悟。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使万物得其润泽,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居高位,不把持要津,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世界中,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所谓“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所谓“心善渊”;行为举止同水一般助长万物生灵,所谓“与善仁”;言语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所谓“言善信”;立身处世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所谓“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合,所谓“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澈,所谓“动善时”;遵循水的基本原则,与物无争,与世无争,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便是掌握了天地之道的妙用了。

人生在世,若能将水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完人,正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多行少言,言多必失

古时候,有一个皇帝认为自己开创了世界上最强盛的王国,国家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尤其制作的绳子更是举世无双。但是一群外国商人认为这个国家的绳子不结实,而自己的绳子才是第一流的,于是他们就四下里散播该国绳子不如外国绳子的言论。这个皇帝知道后异常愤怒,盛怒之下,派兵把这群外国商人全部抓了起来,同时判处商队的首领以绞刑。

就在行刑的那一天,商队首领被绑在绞刑架上,绞刑开始的时候,他拼命地挣扎,左摇右晃,不肯乖乖就范。突然,用于绞刑的绳子被他弄断了,他猛地摔在了地上。在当时,如果行刑时遭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被认为犯人受到了上天的庇佑,必须将犯人赦免,否则是对上天的大不敬,将受到惩罚。

商队首领确信自己将会得到赦免后,得意忘形,向着围观的人群大声喊叫道:“看到了吧,你们王国的绳子就是这么差劲,连个人都吊不住!你们总是自诩为大国,可是你们连个绳子都造不好!”

监斩官将绞索断裂的消息上报给皇帝,皇帝一听虽然心中很是气愤,但祖宗传下的规矩不能轻易破坏,于是就御笔亲题赦免商队首领。

就在这时,皇帝突然问道:“绳子断了以后那个家伙说了什么没有?”

“陛下,”太监说,“他说我国的绳子很差劲,连个人都吊不住,我国什么都不会制造……”

皇帝怒从心生,把赦免令撕了个粉碎,大声说:“好,既然这样,就让我们用事实来证明吧!”

第二天,商队首领再一次被绑上了绞刑架。这一次,绳子没有断。

自古“言多必失”的教训实在太多,我们平日行走社会要谨言而慎行,否则多言常会贻害自己,导致终身的遗憾。所以,不要再希冀用言辞来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说得越多,你所能控制的也就越少,说出愚蠢的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花不可开得太盛,盛极必衰;话也不可说得太满,满必有所失。给自己留些余地,才不会常受“坦率”之害。在人生路上,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个人的成败荣辱,所以言语谨慎对一个人立身、处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伤人以言,甚于剑戟

佛陀在祇园精舍的时候,六群比丘吵起架来,并且举出十点,嘲骂那些正直的比丘。佛陀知道此事后,便召集六群比丘来开示道:过去,犍陀罗王在得叉尸罗城治国的时候,有一头母牛生下一只小牛。有一婆罗门就从养牛人家讨回那只小牛,并为它取名叫欢喜满。婆罗门把小牛放在儿女的住处,每天拿乳粥饭食等喂养它,很爱护它。

过了几个月,小牛长大了。它想:‘这婆罗门曾费了许多心血来养我,现在我是全阎浮提力气最大的牛,正好让我来显一次本领,报答他养育我的恩惠吧!’

有一天,欢喜满对婆罗门说道:‘婆罗门!请你到养牛的长者家,告诉他说:我所养的雄牛能拖一百辆货车。你就以千金跟他打赌吧!’

婆罗门就到那长者的家里,问长者道:‘这城中谁养的牛最有力气?’

长者先举别家的牛来回答,最后说:‘全城中没有一头牛能及得上我所养的。’

‘我也有一头牛,能拖一百辆货车。’婆罗门道。

‘哪里有这样的牛?’长者不相信。

‘我家里就有。’婆罗门得意地说。

长者不服气,便以千金和他打赌。

婆罗门回去后,便在百辆的车中装满沙石,为欢喜满洗浴,喂它香饭,把它驾在第一辆车的车轭上,举起皮鞭叱道:‘走呀!欺瞒者!拉呀!欺瞒者!’

这时,牛听到这话,觉得自己并非欺瞒者,为何今天受这种称呼?它不知所以,四只脚就如柱子般立着不动。长者看到这情形,就叫婆罗门交出千金。

婆罗门损失了千金,解下牛,回到家里忧郁地卧着。欢喜满牛走回来,看见婆罗门忧郁地卧在那里,便走上前去问他:‘婆罗门啊!你为什么躺在这里呢?’

婆罗门很不高兴地回答道:‘千金输去了,还能睡觉吗?

‘婆罗门!我在你家这么久,曾经打碎过碗没有?曾经在别处撒过粪尿没有?’

‘都没有。’婆罗门连忙否认道。

‘那么,你为什么要叫我欺瞒者呢?’欢喜满牛问道:‘你这样称呼我,是你自己的错而不是我的错。现在你可以再去和那长者赌两千金,但这次你可不要再叫我欺瞒者呀!’

婆罗门听了欢喜满牛的话,再去和长者相约打赌两千金。

依照上回的方法,把百辆货车前后联系起来,并将装饰好的欢喜满牛驾系在第一辆车子的前面。婆罗门坐在车上,用手轻轻地拍着牛背说道:‘贤者啊!前进呀!贤者啊!往前拉吧!’果然,欢喜满牛把联系着的百辆货车拉着前行,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专门养牛的那位长者终于拿出两千金来,其他的人看到这种情形也都拿出很多钱来赏赐欢喜满牛。婆罗门因为欢喜满牛的帮助,终于得到了许多财物。

“比丘们啊!恶语是谁也不喜欢的,就是畜生也不喜欢。”

佛陀叱责六群比丘以后,就制定学处,指示弟子们应该说柔软语、真实语、慈悲语、爱语,不可说恶语,因为恶语不仅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

人的话语就如同一把利刃,可以伐木,也可以伤人,就看操持者怎么用了。有时一句或许在自己看来无关紧要的话,可能会在听者心田划开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因而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出口伤人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训练,但话语暖人却是一种长期修炼的本事,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正如佛陀的教诲一样,我们一辈子的大事便是“好好说话”,证严法师也曾说过:“一辈子的大事是‘好好说话’。”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有一次,盘珪禅师的一个学生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纷纷要求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盘珪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学生。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学生竟然又因为偷窃而被抓住,众人认为他旧习难改,要求将他重罚,但盘珪禅师还是没有处罚他。其他学生不服,联合上书,表示如果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珪看了他们的联合上书,然后把他的学生都叫到跟前说:“你们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你们认为我教得不对,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学生,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来教他,谁来教他呢?所以,不管怎样,即使你们都离开我了,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

那位偷窃者听了盘珪禅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心灵因此而得到了净化,从此以后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这便是善良的力量,哪怕只是一言之善!

古语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一句充满善意的话语往往会充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暖人心脾,还能给人以希望和信心。

善言必然是发自内心的善意,一个话语间充满了善意的人必定是一个内心也充满了仁慈、善良的人。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再通过善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则最能打动人心。佛法是极其讲究善良的,劝人向善便是其中的一大教义,而且这种善不仅仅表现在言语上,还表现在对于恶的包容与改正上。

坦荡胸怀对日月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奈,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道: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

“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

“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如何能出家?”

如果这位将军不自省,永远都放不下,也很难步入佛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