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6955900000037

第37章 选择、放弃智慧的修炼(10)

当天晚上,那老头便死在了一家酒楼里。那家酒楼为此向老头家赔偿了不少银子。原来这个老头因体弱多病,又欠债太多,家里难以负担,他就服下了慢性毒药,想死在孙掌柜那里敲他一笔。为此,他故意不讲道理地和当铺的伙计吵,还希望伙计动手动脚,把事情闹大……由于孙掌柜处理得当,他没有得逞,便嫁祸到别人家去了。

事后有人问孙掌柜:“您当时怎能预料到他的诡计,而处处忍让他呢?”他说:“我是一个讲道理、讲信誉的人,凡是对我毫无道理胡搅蛮缠的人,那他一定是有所用心的。如果此时不能对他稍稍忍让,那人的诡计就会得逞。”大家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心愿清单

几个星期前,刘佳随一位朋友走进一家美术用品商场,帮她挑选水彩颜料。刘佳很惊讶的是,她这个朋友对绘画一窍不通。

“我报名参加了水彩画培训班,下星期天上课!”朋友有些腼腆,“其实,我没时间学画画,不过,这是我去世前需要做的50件心愿清单上的其中一项,所以我就报了名!”

刘佳觉得很有趣,就问她:“你的清单上还有什么呢?”

“各种各样的事情呗!”朋友说,“每隔几个月我都要拿出清单来看看,决定下一件要做的事儿是什么。有这张清单之前,我常常抱怨自己没有什么,现在我只管对着做就行了!”

那天晚上,刘佳也开了张清单,她发觉朋友说得对,清单上列着一大堆对她来说很重要的事,她很快就写满了头20个项目。最后,她添上了一些考虑了许多年的事情,年轻时就向往的事情。稍后,她重看清单,上面有些项目使她很诧异。

首先,我想多外出旅行,尤其是因为现在孩子大了一些,可以随我一起去看世界,我想和女儿一起去的地方有十个,包括金字塔、艾菲尔铁塔……

刘佳忽然发现,有些事情,非得赶快去做不可,例如学电脑、学英语,最好现在就去学。

有些事情可以等老一点儿再去做。像种花,从事园艺。有几个项目很是吓人,因为必须很有毅力才能完成,她想在去世前出版两本散文集,想念完文学博士学位;学学唱歌;弹弹钢琴,学学弦乐。如果刘佳想要完成这些项目和目标,必须立刻就要开始每天苦练,她也许不能把清单上的每件事都完成,但只要她努力了,就无怨无悔。

人的一生,往往为别人而活多过为自己而活,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还有许许多多的心愿未完成,甚至放不下世俗的羁绊,枉恋红尘,空留遗憾。

如果人人都有一份心愿清单,是不是能在世俗和自己的生活中取得平衡,静下心来发现全新的自己?多爱自己一点,不浪费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让自己的生活更积极、更上进。

把你的心愿清单开始在心中慢慢酝酿吧。

座位

周末,天气不错,街上的人挺多,公交车上也是人挤人。

有一站上来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老人,车摇摇晃晃的,老人左看看,右瞧瞧,想找个合适的位置。

老人站的旁边坐着的是一个小伙子,这小伙子却没有给老人让座的这个意思,眯着眼打起盹来了。

有人往后挪了挪,让老人站在靠窗的地方,可以扶着车座扶手。

车又过了两站,有上有下,车上好像稍稍松散了一些。这时,挤过来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站在老者旁边。刚才还打盹的小伙子忽然来了精神,腾地站了起来,满脸是笑冲冲的跟中年人打招呼:“主任啊,您上街啊!”

“噢,是小孙呀,这是去哪儿?”

“我去图书馆还书。主任,您坐这儿吧!”

“不用了,不用了。”

“来吧,来吧!”这会儿,小孙倒是执意让起座来。

“那好,谢谢!”主任却没有坐,转过来冲那位老人道:“爸,您坐吧!”

小孙的嘴张成了“O”形。

交友之道

一个寂寞的人看了一部电话的广告:“有了电话,朋友就来!”于是,他装了一部电话,希望朋友跟着来。

白天他卖力地工作,回家之后就整晚一个劲地盯着电话机,心想,他错过了不少电话。

他仍然寂寞,开始为可能漏接的电话而抓狂!一天他从信箱里抓出录音机的广告,有了录音机,朋友不“漏接!”录音机装了一个星期后,他就把它退了,空空的录音机,房间显得更加寂寞。

不是有了电话就有了朋友,同样地不是有了金钱就有朋友,存着一颗真诚和主动热忱的心,才是重要,当你主动地付出关怀与热情,主动地帮助别人,那么你周遭的人便会因为你的付出而感谢你,同时你也会拥有更多交心的朋友。

知足和知不足

古语有云:“知足者常乐”。它来源于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知道满足就会感到永远快乐。如果把“知足常乐”转换为弗洛伊德笔下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升华——那不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生命始终的、在“知足”与“常乐”之间重建平衡支点的过程吗?个人心理能量的释放,受弗氏所说的“快乐原则”驱使,刺激主观欲望的扩张。阿Q得意的时候,想着“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但无收敛的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有限机会之间,只能达到暂时的、相对的和谐,主体也只能得到暂时的满足。而人生在世,却有做不完的玫瑰色的梦。大学时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有一段话记得大意:一欲既终,他欲随之,终竟慰藉不可得。这就是涌动不息的欲望之潮。个体自有生命开始,就意味着需要的产生。随着人体的发育,以及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需要也随之不断升华,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体的自身生长发育便会受到阻碍。这种生理上的、物质上的需要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对这些需要要求得过分,便又会陷入欲望膨胀的泥潭。人都有欲望。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挥之难去,但同时人又是具有理性的高级动物,应该而且能够把握好欲望的“度”。人活在世上,有些东西应该得到,也能够得到;有些东西不该享有,也不能攫取。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对于今天有着尤其特殊的意义。纵观今日一些落马之人,探其原由,“祸咎”概莫能出其“不知足”和“欲得”之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有时我们要“不知足”才能常乐。说到对物质生活的态度,还是知足为好;但是,对于学习、工作和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我们自然应该永不满足。

事业上的知足者往往心中没有追求的目标,胸无大志,对自己的要求就止于过得去。生活中常有一些人满足于“差不多”,对工作差不多就行,对人生也是差不多就行。许多事情也常常毁于这“差不多”上。知足其实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无为心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足者必然遭到淘汰,当今社会是进取向上者的天下。

知足有如一面厚毯紧紧裹住无目标人生之空虚,使人视外面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于不见,成天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言不及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知足者固步自封,满足于眼皮底下那么一点点天地,岂有不退之理?就如登山,爬到半山腰见有人还在山脚下,便自我陶醉起来,又怎么能领悟到“无限风光在险峰”呢?“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我封闭如井中之蛙,体会不到大海包容百川的胸襟。

人有欲望,就有追求,并在追求中推动文明的进程。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发展了几千年,若不是这种永不满足的心态,恐怕我们的社会还将停留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所为之奋斗的事业,也要靠我们自己时常保持着拼搏进取、永不满足的心态,否则便会裹足不前。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无数个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往往都是不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既有成绩而继续奋斗,最终才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伟大人物的平凡生活

面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我们常常要面对舍鱼而取熊掌还是舍熊掌而取鱼的困惑。其实,如果我们懂得果断放弃,这种困惑是不难消除的。处在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彩世界中,我们面对的鱼与熊掌之类的选择愈来愈多。因此,放弃便成了我们的必修课。梅花放弃温室,便得到与寒风冷雪傲斗的娇姿;骏马放弃平川大道,便得到驰骋高原的洒脱豪逸;而我们放弃电缆车、人力轿,也会得到攀登崎岖、探寻坎坷的无畏,得到云烟飞渡、峭壁险峰的迷人风光。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一个既知足又不知足的人物。他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父母都是犹太人。1880年爱因斯坦一家迁居慕尼黑。这位具有犹太血统的科学家,幼年在德国度过,高中时迁居意大利,大学时代则在瑞士苏黎世工艺学院就读。在1900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大学的学业。1902年任职瑞士专利局,工作乏味,下班后在家中进行自己所喜欢的研究。在他26岁时,也就是1905年,爱因斯坦共计发表了5篇论文,其中第二篇光电效应使他在1921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他还是坚决反对专制、黑暗和侵略战争,为争取民主、进步和世界和平,进行过长期不懈勇敢斗争的战士。为了表示同纳粹德国誓不两立,爱因斯坦毅然放弃德国国籍,辞去普鲁士科学院院士职务。纳粹分子曾悬赏2万元马克索取他的首级。1931年在中国发生“九一八”事变后,他大声疾呼国际社会制止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暴行,深受中国人发的爱戴。所有这些都表现也这位伟大科学家一生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高风亮节。“对真理的追求要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爱因斯坦的这一名言,集中表达了他对于生活的理解。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他的理论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础,为人类进入原子时代开辟了道路。作为一名哲学家,爱因斯坦同样是伟大的,其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提出了相对理论,他那些清晰准确且具有独特见解的认识论思想和科学方法论也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

但爱因斯坦却并不满足于此,他对自己的研究事业从来都是孜孜以求。而且,当时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在旧理论框架内部进行修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则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实际上,他的狭义相对论已经达到了理论的很高境界,但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他希望在这方面继续探索,以获得更大的成就。当然,他并不是以成就和荣誉为奋斗目标的,而是为了对真理的渴求才这样永不知足的。

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贡献的取得,都应归功于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研究事业永不满足的心态。

与其事业上的孜孜以求精神相对比,爱因斯坦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饮食、起居从来不苛求,甚至十分随便,对自己的生活水平也始终持知足的心态。他曾说过:“得到优厚天赋的人是很多的,但他们多数过的是淡泊的、不引人注目的生活。要在这些人中间挑出几个,加以无止境的赞颂,是不公正的,甚至是低级趣味的。但是有一点也令人感到欣慰:在这个被大家斥为物欲主义的时代,居然还把那些一生目标放在知识和道德领域中的人看作英雄,这该是一个可喜的迹象。这证明,大多数人把知识和正义看得比财产和权力更高。”他这位功成名就的大科学家,对于科学技术与人自身的道德品格、财产权力与知识正义、物欲与操守、社会环境与个人选择、外在的物质世界与内在的精神世界等这些问题上,所表露的一些超凡脱俗的见识。言为心声,这些议论无疑是爱因斯坦对事业的永不满足与对生活的知足心境的剖白。

他不想为衣食住行花费时间,他留下的许多照片可以看出,他的穿着极其简朴,常常穿咖啡色皮上衣——艾尔莎送给他的礼物,很旧很旧的。天冷再加上一件灰色的英国羊毛衫——也是艾尔莎送的礼物,同样很旧很旧。还常穿一套旧式的黑色西服出席宴会,只有在特殊场合由于全家人的一致要求他才穿晚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