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礼仪全书(智慧必读丛书)
6954700000024

第24章 保持良好的社交网与人脉(1)

社交要讲礼仪

人与人的关系。一旦变得亲密就容易不拘小节,甚至逾越界线。界线一旦逾越了,必会危及彼此的交情。气味相投就很容易陷于松懈或粗心大意,心里想到了什么就随意地冲口而出。

阿拉伯有句谚语说:“脚步踩滑总比说溜了嘴来得安全。”不论多亲密的朋友,还是必须有所节制。才不致坏了交情。

人是感情的动物,每天的心理状况都不会相同。不但如此,每天受到天气、季节变化的影响所产生的情绪也各不相同,甚至早上起床时的情绪也会影响到整天的心情。所以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随时在变化的。

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反应会因为纷扰的心情而有所不同。如果你以为对方和自己的关系非比寻常。不会和自己计较,或是以为对方能够了解自己的心意而未加注意。反而很可能在不经意的情况之下受到伤害。

与人诚心交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却不是把心中所有的事都和盘托出,而是要一步一步慢慢地进入状况。

不论是多么亲密的朋友,交谈的措辞都不可疏忽,因为谨慎言辞就是一种礼仪的表现方式。

现今还遵守着传统礼仪的人,的确是愈来愈少了,但这里所指的礼仪概念却不是指那些繁文缛节的形式,而是你是否真正地了解到了礼仪的本质。

礼仪并没有特定的界限,但在和朋友长期交往之中,随时注意恪守礼仪与自我节制却是很重要的。一旦逾越了礼仪或失去节制。你也就失去了朋友。

我们说好朋友之间讲究礼仪,并不是说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僵守不必要的繁琐的客套和热情,而是强调好友之间相互尊重,不能跨越对方的禁区。

社会上几乎人人都知道朋友的重要,都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但凡是人们珍惜的,也一定是稀少的,因而自古以来人们便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其实,我们置足社会中,未必把每一个朋友都交到“知己”的程度。朋友可分为不同层次,有的是于事业有益的,有的是于生活有益的,有的是于感情有益的,也有的是于娱乐有益的。每一种朋友应该交到何种程度才恰到好处,才于人生有益,并没有一把尺子能量得出来的。不拘深交也罢、浅交也罢,朋友之益人人皆知,但这“益”并非信手拈来。重要的是方法,是怎样交友,怎样获得朋友之益。

许多青年人交友处世常常涉人这样一个误区:好朋友之间无须讲究礼仪。他们认为,好朋友彼此熟悉了解,亲密信赖,如兄如弟。财物不分,有福共享,讲究礼仪太拘束也太外道了。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讲礼仪,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和谐深沉的交往,需要充沛的感情为纽带,这种感情不是矫揉造作的,而是真诚的自然流露。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用礼仪来维护和表达感情是人之常情。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对方的禁区。从而引起隔阂冲突。譬如,不问对方是否空闲。愿意与否,任意支配或占用对方已有安排的宝贵时间。一坐下来就“屁股沉”,全然没有意识到对方的难处与不便;一意追问对方深藏心底的不愿启齿的秘密,一味探听对方秘而不宣的私事;忘记了“人亲财不亲”的古训,忽视朋友是感情一体而不是经济一体的事实,:芘钱不计你我,用物不分彼此。凡此等等,都是不尊重朋友,侵犯、干涉他人的表现,偶然疏忽,可以理解,可以宽容,可以忍受。长此以往,必生间隙,导致朋友的疏远或厌恶,友谊的淡化和恶化。因此。好朋友之间也应讲究礼仪。恪守交友之道。

当孩子学会有礼貌地对待客人,当孩子学会友好地对待小伙伴时……孩子总会得到父母和他人的奖赏;当孩子做了一件坏事,则毫无疑问会受到责罚。久而久之,一个社会的自我出现了。

自我的社会化,自我被社会同化为其中一名合格的成员。他按照社会上一般的伦理规范和生活原则来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这是受到社会一般原则赞许的。但是,我们要考虑的是,生活在一个集体和社会中。并不意味着你和他人仅仅是相安无事或者友好终生地生活着。并不意味着所有团体成员都能按照团体规范来规范行为。难以避免的利害冲突和其他原因影响着相互间的关系,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并形成冲突,给人带来很多的烦恼。

有的人由于人际关系状况欠佳,导致产生不良情绪。影响整个生活、工作的质量。如果他希望化解人际矛盾、消除人际隔阂,他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人际交往心理的“加减法运算”。他可以有意识地减少一些不成熟的、不被人们所接受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如冷漠、任性、嫉妒、自我中心、损人利己;同时,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成熟的、他人乐意接受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如热情、随和、宽容、尊重他人、公私兼顾。最终将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平衡。

心理“加减法运算”的实质,就是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积极的、成熟的、健康的态度及行为方式,有意识地减少一些消极的、不成熟的、不健康的态度及行为方式。这种心理“加减法运算”的开始阶段是有意识的、主动的运算。如果长期运用,不断强化,这种运算便会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自动的”操作,其中的一系列态度及行为方式就会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由浅层进入深层。最终成为性格结构中稳定的成分。

走出待人的误区

要想成为别人的朋友,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一般要注意防止以下几种不好的现象发生,以免妨碍人际间的交往。

1.不要言而无信

为人处世,信用两字是很要紧的。古代君子强调“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一言百系”,便都是讲的一个“信”字。我们现在讲恪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这既是对别人负责。对事业负责,也是自己在社交中必须树立的一个形象。

古人还说:“人无信,不可交。”指出不讲信用的人,不值得信任,甚至不值得与之交往。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也常见有这种不守信用的人,他今天答应给你买火车票,结果到时连他的影子都找不到;他明天又邀请大家聚餐,而到时赴宴的全来了,惟独他本人不到场。试问:像这样的人与之交往,除了教人上当受骗之外,还能有什么结果?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言而无信的人,在社交场里最终都是肯定找不到他们自己的位置的。

2.不要飞短流长

人际交往,贵在一个“诚”字。正如一句外国谚语所说:“只要都掏出心来,便能心心相印。”那种在背后叽叽喳喳、飞短流长的做法,是一种旧时代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它不但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团结,伤害朋友之间的情谊,甚至还会酿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它也说明了一个人品格的低下。因此,在社交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传播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

(2)不要主观臆断,妄加猜测。

(3)对朋友的过失不能幸灾乐祸。

(4)不要干涉别人的隐私。

3.不要随便发怒

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心理学研究指出,随便发怒,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会伤了和气和感情,会失去熟人之间的信任和亲近。制怒,则是一个人的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而理智,恰好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一种特有的标志。随便发怒,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人的脾气,“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似乎发怒是人的一种本性,其实这是误解。我们知道。多数人都有为自己的行为、信念和感情辩解的动机,因此,不知不觉中他就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对待了,强求别人来适应自己,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这种不能以平等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心理,还表现在不能平等地对待各种不同的人身上。例如:他对同事和下级,比对上级更容易发怒;他对妻子和儿女,比对父辈更容易发怒。因为他在强求别人来适应自己时。以为他的同事、下级、同辈或小辈都是应该服从他的旨意的。可见,随便向人发怒,是一种不尊重别人和不讲文明礼貌的行为。

4.不要给别人乱起绰号

绰号就是外号。它是依据每个人的特点而人为产生的。有些绰号,例如称中国女排名将郎平为“铁榔头”,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铁女人”等,可以说是带有褒义的一种美称,这是包括本人在内都乐于接受的。但是,如果是另一种带有侮辱性的绰号,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就决不能给人乱起,因为它是不文明和不礼貌的行为。

有的绰号,是根据人的生理缺陷而拟就的,例如什么“瘪嘴”、“瞎子”等等。这无异于揭别人的短处。这种绰号一旦流传,往往会给当事人增加精神上的负担,影响其自尊心。甚至是对其人格的侮辱。

若有人给你起绰号,你要灵活对待和处理。如果只是偶尔开句玩笑,大可不予理睬,一笑了之,予以淡化。

5.不要恶语伤人

恶语是指那些肮脏污秽、奚落挖苦、尖刻侮辱一类的语言。很显然,这是一种与文明礼貌相悖的粗俗的东西。与社会主义的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的关系无疑是格格不入的。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恶言中伤,是最不道德的行为,不但我们自己不该说。听到这一类的话也不要随意乱传。说话要注意言辞口气,避免粗野和污秽。轻蔑粗鲁的语言使人感到受侮辱,骄横高傲的语言使人与你疏远。愤怒粗暴的语言有可能将事情导向不良后果。本来,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工具,但恶语却是损害别人尊严、刺痛别人神经和破坏相互关系的祸根。

6.不要嘲笑别人的生理缺陷

生理上存在缺陷的人,一般都较为内向,内心会充满苦恼与忧伤,并由此常常感到自卑和失望。他们中,有些人因为行动不便,交际范围狭小,在集体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显得腼腆拘谨,更不敢主动与正常人交往,有一种隔阂感。这些由精神上给他们带来的沉重负担。会使他们对精神需要看得比物质需要更重,特别渴望真诚的友谊、尊重、信任和感情,当受到别人的嘲笑、冷遇或不信任、不公平的对待时,也容易引起委屈、哀怨或其他情绪。

与正常人相比,生理上有缺陷的人会碰到更多、更大的困难,例如学习的困难、工作的困难、生活的困难以致得不到好的职业的困难等等。生理上的缺陷,限制了他们活动的天地、职业的选择、工作的开展和学习的进行。因此,他们比正常人更需要别人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看到生命的价值和感到社会的温暖。

交友的四要五忌

与朋友交往是一门学问,其中一些重要的原则必须掌握。

1.交友四要

(1)要诚实可靠。你遇到一个陌生的人,会“话到嘴边留半句,未必全抛一片心”。因为你本能地要保护自己,担心受到“伤害”。而一旦发现对方可靠时。才会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别人对你也是这样,只有知道你不会为个人的利益而出卖他,不会背弃诺言,才会视你为好友。

(2)要正直而不虚伪。性格软弱并不影响交友,坚强的人就可能很喜欢你。但不论坚强、软弱的人都讨厌虚伪。虚伪永远向别人只打开半扇窗子,谁向他说真话,谁就会事后感到上当。

(3)要通情达理。不通情达理的人有两个品质,一是思考上的“自我中心”意识过重,不愿意也不想理解同情别人。只有个人感受第一;二是行为上的自我放纵,朋友正在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忧心忡忡。他跑来却埋怨朋友昨天为什么不陪他去跳舞。他还为一点小事与朋友胡搅蛮缠。谁愿与这种朋友呆在一起呢?

(4)要乐观而不自卑。自卑的人可以从自信的朋友那里学到以“广角镜头”看待事物和自己的方法,但过分自卑却使对方失去交友的欢乐气氛,因为谁也不愿意无止境地和你在一起唉声叹气。相反,乐观的人总给朋友圈子带来春天的气息。乐观本身就是对人的心理支援。现实生活中,正是乐观的人比一般的人有更多的朋友,而心情抑郁的人只能与个别知己窃窃私语。因此,在这里规劝好交友的人注意克服一些不好的性格:宁愿对朋友说我办不到也不要说谎;宁愿冷漠一点也不要虚伪;宁愿笨手笨脚也不要不老实;宁愿马大哈一点也不要苛刻;宁愿迟钝也不要太精明;宁愿发点犟气也不要心术不正。

2.交友五忌

(1)傲慢跋扈、言谈不慎。相貌、才识、家庭、职务的优势都能促进别人与你的接近,大家和你在一起就好像也具有你的这些优势,这可能使你在朋友圈里有一种淡淡的优越感。但当心,这种优越感一旦失控就可能无意之中在朋友面前摆出一副傲慢的态度,处处炫耀自己,看不起别人,从而失去友谊的平等互惠性。因为任何人都不愿出卖自尊心去换取友谊。

(2)彼此不分、不拘小节。有的人自认为大度豁达,对朋友借给的东西从不爱惜,甚至久借不还,随便乱翻乱用朋友的东西也从不事先打个招呼。长此以往,就会使朋友觉得你行为太粗糙,甚至认为你贪婪。青年人常把彼此不分当成友谊深厚的表现,但友谊的维持和发展,仍然需要珍惜、保护、遵守信用。朋友馈赠你东西,是情感物化的表现,但平日里,对借的东西还是要爱惜,否则会使人觉得你不可靠。

(3)斤斤计较、过于吝啬。友谊是通过以心换心获得的,如果事事惟恐吃亏,占了便宜也觉得理所当然,自己又爱钱如命,别人当然还是离你远点好。

(4)不识时务、一意孤行。不管朋友工作是忙是闲,心情是好是坏,也不管什么场合,只顾自己夸夸其谈,人家急事在身也缠着不放。这样做就会被人觉得浅薄、没有教养。也有的人遇事固执己见,硬要别人屈从就范。这两种态度都反映了认识上的不成熟。不会体谅、理解人,也不能随情景的变化而调剂自己的行为。这当然得不到朋友的好感。

(5)出尔反尔、不讲信用。这种人表面上很慷慨,答应别人的请求也不算不爽快,但答应之后即丢在脑后,忘得干干净净。当下次朋友催问的时候,只是用三两句话搪塞一番。也许你认为这是生活小事,但对别人来说,失信、毁约,意味着破坏了他人的工作安排,并且使别人的感情受到戏弄。这样的人是逢场作戏,敷衍应付,不能作为彼此信赖的好友。

好朋友也要保持距离

人从小到大,都会交一些朋友,这些朋友有的只是普通朋友,但有的则是可称为“死党”的好朋友。

但是我们也常发现,一些“死党”到后来还是散了,有的是“缘尽情了”,有的则是“不欢而散”。

人能有“死党”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散了,多可惜啊!

而“死党”一散,尤其那种“不欢而散”,要再重新组“党”是相当不容易的,有的甚至根本无再见面的可能。

人一辈子都不断在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我强调:好朋友要“保持距离”!

这话是有些矛盾,好朋友才应该常聚首呀!保持距离不就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