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的艺术(智慧生存丛书)
6954600000118

第118章 分清是朋友还是伴

一位同学忿忿不平、委屈不已地向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他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某某人,出于对朋友的关心(他一直把这个人当作是自己的朋友),他把别人的议论转告给了这个人并提醒他要加以注意。不想这个人竟然恼羞成怒,不但没有接受他的忠告,反而指桑骂槐地对他进行责骂和讥讽。他惊气之余大惑不解:自己的朋友怎么会这样?我听了以后淡然一笑,对他说:“是你自己太单纯了,其实你们根本就不是朋友。”“不是朋友?我们天天在一起玩,很不错的”。他反驳说。我点点头,“是啊,在一起玩,可你们只是伴儿。”他愣怔半晌,忧然而悟。生活中这种类似的情况实在太多了,可是稍加分析,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使我们在人与事的判断上产生了失误,以致招来无谓的忧伤和失望,徒然地自寻烦恼。究竟是真正的朋友还是一般的伙伴,我们常常是分不清也不愿意去分清的,我们被那种没有利害冲突时彼此所表现出的亲昵、友好蒙蔽了;另一方面,我们在潜意识里也希望大家都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愿意把这种关系蒙上世故的灰尘,我们乐于把伙伴关系加以升华,而使自己满足于“朋友遍天下”的自我遐想之中,然而这毕竟只是单方面的美好愿望,并不现实。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必须分清是友还是伴。

在这个充满了功利性和商业性的社会里,人将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难以那么透明,那么清澈。一旦彼此的利益受到刺激、伤害,虚假的朋友便会原形毕露。这并不可怕,因为事实上不可能任何人都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大多数人只能是伴。希望任何人都是自己的朋友,是不切实际的,说得尖刻一些,这其实也是一种弱者的心态。坦然而平静地面对花开花落、阴晴圆缺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这才是现代人明智的态度。我只是想说,如果我们事先能够明智地把朋友与伙伴判别得清清楚楚,我们还会为那朵“留不住的白云”而感意外、伤心和失望吗?

人生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为了消除寂寞,我们需要结伴;为了实现志向,我们需要交友。友与伴都是我们个人生命历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在我看来他们都是重要的,有裨益的。然而两者的区别则是根本性的:作为朋友,就是把双方看成了一个整体,并能为对方做出奉献和牺牲,感情牢固而持久;而作为伙伴,则并未视双方为一体,你是你,我是我,不能为对方做出奉献和牺牲,感情上是聚则合、分则离。于是就有了伙伴易寻而朋友难得;伙伴短暂而朋友长久;伙伴众多且有阶段性而朋友虽少却相对稳固。拥有真正的朋友固然是一件美事,但对朋友的希望、要求依然需要有一个准确的界限。否则,朋友之间的感情将会出现裂痕,甚至有可能使多年的友谊毁于一旦。

我有个朋友,家里因修房屋与人发生冲突,我自然站在朋友一边,当然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去调解。但朋友后来竟提出无礼要求,让我同他的亲友一起去同对方打架,这让我十分为难,我的职业和社会形象以及我自己做人的准则都不允许我与人斗殴,我拒绝了,并且直言靠打架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应该彼此退让,和解为上。结果,他认为我不能为朋友出力,而我则认为他对朋友的要求过分,双方闷气了一周多时间。后来他得知我尽了自己的能力四处托人为他们疏通、调解,他冷静后也意识到了自己对朋友的要求不很妥当,我们又和好如初,依然情同手足,他家的房屋纠纷也和平地得到了解决。

古人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又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可见古时“朋友”是要求极高、十分难得的。虽然今天我们大可不必以此标准来严格取舍,但我们也的确很无奈地看到,时下许多社交场合中那种朋友来朋友去的甜言蜜语,毫无疑问是把“朋友”这个词的外延扩大了而使其贬值。也许这仅仅只是一种言不由衷、心照不宣的应酬手段,不必大惊小怪,但我们总有一种美好的东西被轻蔑,被亵渎了的感觉。今天令我们扼腕惊叹、撼人心魄的如管仲鲍叔牙那样的生死之交似乎已极少见,但我们仍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间必有真情在,正是这种友情使忙碌的人类变得温和,变得可爱。

我们需要伙伴,我们更需要朋友。我们不为伙伴的轻易离去而忧伤,也不完全去依赖朋友。朋友也罢,伙伴也罢,决定我们人生的还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