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的财富(智慧生存丛书)
6954500000045

第45章 提高领导者的决策管理能力(9)

作为一个领导人物,作为一个事业家,他们的预约支票是能够兑现的。至少必须经常在某些方面,做一些兑现的信用生意,在大方面,做大方面的延期。群众百姓最恼火的是尽开空头支票的领导,所以对百姓的预示,最好的方法是兑现。为了使他们有所作为,可以预示重名厚利奖励他们;为了不使他们胆大妄勺,可以预示严刑峻法去禁止他们;使他们的行动合乎公理,合乎正义,出于自然,丝毫不用强求。

至于个人内心的欲望,最好能分别审视人们的情性与等差,才能预示满足他们。千万不可违逆人们的感情,违逆人们的欲望。违逆了人们的感情,怨就会涉及自己;违逆了人们的欲望,祸就会累及自身。掌握人、使用人的秘诀,首先在于使人们“皆大欢喜”。

想富贵的人,我能做到的,就使他富贵;想功名的人,我能做到的,就让他求功名;想免除饥寒困窘的人,我能做到的,就免除他的饥寒困窘;想解救水火灾难的人,我能做到的,就解救他的水火灾难。总之,凡是有求于我必有响应,凡是有所想我必助他成功。能做到这些,有不甘心为我使用者,有不甘心为我下属嚣,自占少见。

这样做,就要依靠民心所向,就要懂得民意所趋,就得明了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内心欲望所寄。如果人民苦于政法松弛,我就加以严谨;如果人民苦于刑罚严酷,我就加以宽恕;如果人民苦于盗贼蜂起,兵乱频繁,我就加以休生养息;如果人民苦于贪污横行,苛征暴敛,我就加以肃贪减税。总之,英明的领导在于他能惩治当代的弊病,不断革新,事事从人民的愿望、利益出发。

商汤王、周文王、武王的征伐,他们之所以能易如反掌,就是能做到这些。商鞅治理秦国,严刑峻法,使秦国富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的变法革新,就能统一天下。汉高祖接受了秦代暴政的教训,知道人民苦于秦代的苛政,律令密于蛛网,法令多于牛毛,君主肆意暴虐,官员肆意贪赃苛敛。汉高祖于是废弃秦法,变残暴为宽柔,进入关中,便约法三章:“杀人的人死罪,伤人与盗窃一律判罪,废除秦法。”既简便,又使民心大悦,天下尽归于他了。这样一面预示,一面兑现,可以说是这个原则应用的最高境界。

人才是成就大业之基

知识就像源泉。掌握了知识可以表现在礼仪上的人,可以说是人们的老师。智慧可以磨砺,有了智慧并辅助、警示人们的人,可以说是人们的朋友。依据法度严守职责而不乱为的人,可以做地方的官员。只图眼前的快意,一呼百应的人,是下等的奴隶。所以说最明智的君王以师为辅佐;中等的君王,以朋友为辅佐;下等的君王以官吏为辅佐;危亡之君,以下等的奴隶为辅佐。

事业乃是人才创造的,人才又有大小、高下之分,智慧又有愚笨、贤能、不肖的分别。所用的人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不相同。所以,用人不仅要以天下大才、大贤的人委以重任,而且贵在能选用胜于自己的人而委以重任。能选持守道德不愿受人用的人为己所用,就更见自己的广大而无所不包容。这样不仅朝中没有靠侥幸升官的人,而且没有遗弃的人才;不仅能使朝中没有小人,而且没有野外的遗贤。这才能说尽了天下的人才,尽了天下的贤能。若只凭一己之见,只凭身边人的举荐,容易使钻营竞逐的人捷足先登,真才实学的人就停滞不前,这就不能说用尽天下的贤才了。

身怀大德大贤的人,常是轻视天子、薄对王侯、鄙视爵禄的人。愚笨不肖的人,常是自足其足、不愿有所作为、有所求取的人。所以曾子说:“晋国楚国的富裕,我是赶不上的。他把持着他的富有,我保持着我的仁德;你把持着你的爵位,我保持着我的道义,我有什么遗憾的?”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有大作为的君王,必然有不可随便召唤的大臣。想要商讨重大的策略,就下驾到他那里去。自己若不尊重德行,喜爱道义,所以商汤王对待伊尹,先请教他而后任用他作大臣,因而不费多大的操劳就能称霸天下。齐桓公对待管仲,先请教他而后任用他作大臣,因而不费多大的操劳就能称霸诸侯。现在各国的地盘都差不多,君王的德行也相似,谁也占不了上风,这无别因,就是喜爱以顺从他们的人做大臣,而不高兴指责他们的人做大臣。这样商汤王对伊尹,齐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唤了,何况还有不想做管仲式的人呢?”

天下不想做管仲式的人多着呢!怎么可能都以富贵爵禄而囊括天下的人才?诸葛亮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又怎么愿意为了功名而迈出南阳一步呢?所以魏环溪说:“伊尹一律不取,才能三聘而幡然大悟;柳下惠三公不易,就可以三黜不去。所以说:人有所不为,而后才有所作为。”古代圣人说:“以人为师就可以称王天下,以人为友就可以一国称帝,以自己称霸注定要败亡。”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用人需要周详考察

在招聘、提拔干部时,我们不仅要以“听他说话,再观察他的行为”,作为求取将来事业上的证明,而且还要倾听他的言谈,以求证过去的事实,并测度出他在言论上的效果。不能只抓住了一只角,而一概认为是整条牛。这一点,从有子的一段故事就可以证明这方面的重要性。

从前有子询问曾子是否向老师问过有关丧的事情。曾子用“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来回答有子。有子对过去孔子的一切行事曾经作过很仔细的周详考查,孔子言行已深深地印入脑海。所以乍听之下,有子便认为不是孔子说的话。曾子却证实说是他亲耳听到的,有子仍然坚持不相信,他去询问子游,问曾子说的是不是真的。有子还认为,孔子的话必然是有所目的才说。后来曾子又问子游,孔子果然说过这样的话。大概前面的话是孔子居住在鲁国时,知道南宫敬叔因事失职离开鲁国,以后有机会再回来,用珠宝行贿鲁王身边的大臣,求得复位而说的。后面的话是孔子住在宋国时,看到恒司马自道石棺,三年都不成功而说的。于是曾子便甘拜下风,并请教有子所知道的东西。有子告诉曾子说:“从前老师制定在中都,以四寸厚的棺,五寸厚的椁,以为这样不会马上腐烂。老师失去鲁国司寇的职位,准备到楚国去,大概先派子夏去,随后又派了冉有,以为这样不会马上贫贱。”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人过去的言论、行为、思想等等,都要作详细的考察。

不管什么人,在稍有不慎的情况下,是不能保证他不会失言的,何况在政治、社交的场合下,多有激进的言论而误之人。有很多领导人物,有些时候在需要的情况下,经常故意散发烟幕弹,用来迷惑世人的耳目。例如袁世凯称帝时,蔡锷将军故意以迷恋名妓为烟幕,从而逃脱了袁世凯掌握的计谋,最后成就了云南起义。如果袁世凯掌握了当时蔡锷的实情,以他过去的行为必然会有预防的。

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如果样样都要求全才用他,那么天下就没有可用的人了。了解人的长短方法,阎循观说得最精辟,他说,“了解人有四点,知道人的短处,知道人的长处,知道人短处中的长处,知道人长处中的短处;和人有两点,用人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教育人有丽点,成就他的长处,除去他的短处。”能做到这样,天下可用的人才就举不胜举。

知人之术,不外乎是:知道人的心性,知道人的气质,知道人的品德,知道人的才学,知道人的好恶,知道人的长短。还要了解人的环境,了解人的欲望,了解人的历史,了解人的交往。在此基础上进行周详的考察,以掌握运用,大概这样不至于有大失了。

考察下级工作的原则

考察下级工作得失,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工作。识别下级人才是否可用,首先是看他的德,其次是看他的才。古代人通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出下列四种考察下属的原则,对今天的人也有帮助。

一、授以人权,观其公正

明朝王翱任吏部尚书,掌握选拔官员的人事大权。他为人廉洁、忠厚,能坚持原则,办事不徇私,谢绝私事会见。每次选拔官员,如因皇帝召见,便交副职代理,他回来虽晚,也抽空认真审阅,惟恐选择不当。他选拔官员不使人知,说:“吏部岂快恩怨地耶。”女婿贾杰在京附近任职,王翱夫人数次派人去迎接女婿回家,贾杰对妻子发牢骚说:“若翁典铨,移我官京师,反手尔,何来不惮烦也。”夫人听了女儿的转告,便向翱说情,翱气得推翻台案,伤及夫人脸部。他始终没有将女婿调到京城。

王翱掌握全国人事大权,他日夜操心的是如何选择人才得宜,深恐用错人。他选择了官员也保密,这说明他选拔官员是出于公心,不希望得到被选择者的感恩戴德。本来调回女婿,是举手之劳的事,虽有夫人求情,他也坚持拒绝。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很值得人事工作者学习。只有如此,才能杜绝在人事工作中的以权谋私的弊端。

二、识人决策,知其才能

北魏世祖拓跋焘将征伐凉州,议者都认为凉州无水草,难于行军,故都进谏,不同意征伐,伊香友说:“若凉州无水草,何得为国?议者不可用也”。拓跋焘认为他说得对。凡人所居之处,必有水草,没有水草,人何以活,也就无人居了。既然凉州能建国,必然有水草,这是一般常理。诸臣认为无水草,只是听传闻,人言亦言,因而盲目反对,可见他们的智力远不及伊香友。伊香友既有武勇,又有智计,是有文武全才的将领,故拓跋焘认为他前途远大,后来伊香友果然为人忠谨,屡建战功,以功赐爵魏安侯,加冠军将军。

三、识人于危,可以知忠厚

汉代时,班超出使外国,而小人李邑上书朝廷,中伤班超只顾在外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乌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但汉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诚,下诏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受班超的节制。汉章帝又诏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使班超出色完成使命。

四、识人于困,可以知气度

班超出使时,李邑从中作梗。有人对班超说:“过去李邑诽谤将军,破坏将军的名誉。今日正可奉诏把他留下,您怎么反倒放他回去呢?”班超说:“如果把李邑扣下,那就显得气量太小了。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让他回去。这才是忠诚的行为。”

李邑知道后,对班超十分感激,从此再不诽谤别人了。俗话说,“宰相肚子能行船”,如果一个人有接纳庸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不自命清高,那么就能团结天下朋友。

不拘一格用人才

孟子说:“国君选拔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薪进,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到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在亲近的人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因此,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也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有才干,再任用他。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不好,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可杀,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听说某人可杀,然后去了解,发现他该杀,再杀他。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所以古人认为对下属的贤能要能够体察而使用,这是强国利民的关键。

精明的领导能够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而不拘泥于出身。商代时,武丁继位,将国家大事委任给大臣处理,留心寻访辅佐之才。发现奴隶傅说颇有才能,想任他为相治理国家,但怕朝中显宦不同意。于是,他终于想出借天命之法。

一天晚上,武丁入睡以后,故意大笑不止,手下人连忙向他道贺,武丁微笑着说:“振兴商朝大有希望。刚才我梦见先王商汤给我推荐了一个大贤人,名叫傅说。”文武百官又听说傅说是商汤介绍的大贤人,谁都不敢不相信。武丁故意把眼前的人看了一遍,摇摇头说:“诸位没有一个像。”文武百官只好跪在武丁面前,向他讨教:“请问君王,你梦见的那位大贤的相貌如何?”

武丁便把傅说的长相、特征,活灵活现地讲了出来。不久,寻访傅说的人告诉商王武丁说,在傅岩有个奴隶叫傅说。武丁忙派自己的侍从去察看,果然,傅说的长相和武丁所描述的一模一样。

武丁早已等候在宫前,一见傅说来了,急忙迎上前去,大声喊道:“不错!不错!此人正是先王在梦中推荐的那位大贤人。”于是叫傅说赶快脱掉奴隶的衣服,换上一身崭新的贵族服装,并当即宣布解除他的奴隶身分,拜他为相,辅佐治国。

傅说果然极富治国才干,仅仅三年时间就帮助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使商朝再次兴盛起来。武丁能够深入观察自己的部下并大胆使用,所以,赢得了商朝的大好江山。

考察干部要用正当方法

从现代的角度说,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任何有违于合作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特别是有一定地位的领导者,对下属不宜采取令人自危考察术,而必须考察有度。例如,唐太宗有一次为了考察手下的文官中是否有贪官污吏,竟悄悄地叫心腹拿了国库绢去试贿。有一个管宫门的官吏不知,受了一匹,立即被太宗抓起说要处死。于是裴矩就对太宗说,这种考察人的方法,是陷人于法。明明是你叫人去送给他的,反过来又说人家受贿,这不是用计害人吗?这样下去,将来谁还会有敢上朝作官呢?太宗听了无言以对,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宣布自己的过错,以安抚人心。

这就给领导识别下属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利用自己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去辨别真伪,而不是用其它不光彩的方法去考察。这就要求领导要有很高的考察素质。

有一次,海关检查人员从一名英国水手的皮箱里,发现一瓶可疑的牙痛粉,经鉴定是超级毒品,公安人员立即传讯了这名水手。

“你知道这是违禁毒品吗?”

“哦,对不起!这不是我的,是一名华侨旅客托我带的。”

“他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交给你的?”

“前天晚上,我正在甲板上观看升国旗,忽然发现旗帜挂倒了,正在重挂的时候,这位旅客走上来交给我的……”

“你升的是中国国旗?”

“我们是英国商船,当然升的是英国国旗。”

审讯人员说:“够了,先生,你编造的故事太离奇了。”因为按常规,轮船上早上升旗,晚上降旗,水手说晚上升旗,显然是谎言;升的是英国国旗,而英国的米字旗又是无所谓正倒的。

审讯人员以高超的素质一举道破对方的漏洞,而使对方哑口无言。这种素质正是现代领导们所应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