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的财富(智慧生存丛书)
6954500000018

第18章 锁定目标放飞心灵(10)

当你帮助别人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得回报,而是因为你有能力为社会多付出、多贡献一点。乐于助人的人碰到失败的人,就给他一些知识上的启发,让他更成长;当看到一个人非常潦倒的时候,就给他几本书看,让他发奋图强。

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就先要成为一个服务别人的人。永远记住这句老话:“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因为他服务的人数比较多,广结了善缘。”

他人的帮助,可以是雪中送炭,也可以是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既有锦,即使不添花,也还是锦;漫天大雪,朋友冻得瑟瑟发抖,你送上一盆炭火,朋友的身心都被你温暖了。如果朋友就坐在炉旁,你的炭火就起不到这么大的作用。

风雨人生路,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碰到一时失利或不幸受挫或面临困境的时候,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帮助,这种适时的帮助会让他记忆一生。像一直处在黑暗中,亮起的第一盏灯是最亮的,是明与暗的分野,也是我们最难忘的,以后即使有千千万万的灯火,也改变不了这个印象。

德皇威廉一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可算得上全世界最可怜的一个人。他众叛亲离,他的子民都反对他,只好逃到荷兰去保命。许多人对他恨之入骨,恨不得把他碎尸万段或把他绑在柱子上用火活活烧死。可是在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写了一封简短但流露真情的信,表达他对德皇的敬仰。这个小男孩在信中说,不管别人怎么想,他将永远尊敬他为皇帝。德皇深深地为这封信所感动,于是邀请他到皇宫来。这位小男孩接受了邀请,由他母亲带着一同前往,他的母亲后来嫁给了德皇。

“我不知道他那时候那么痛苦,即使知道了,我也帮不上忙啊!”许多人遗憾地说。

这种人与其说他不知道朋友的痛苦,不如说他根本无意知道。

不要因为别人忘恩负义而不快乐,要认为这是一件自然的事。让我们记住:耶稣基督在一天之内治愈了10个麻疯病人,而只有一个人感谢他。为什么我们却希望得到比耶稣基督更多的感恩呢?

让我们记住找到快乐的惟一方法,就是施恩不图回报,只为施予的快乐而施予。

让我们记住感恩是“教化”的结果。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子女能知道感激,我们就要训练他们这样做。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处处皆有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却往往忽略了从后窗进入的机会。成功致富的人,必须主动出击,争取和把握每一次机遇。

一个人在工作上的能力和表现是一项商品,必须以获利最大的条件成交。最好的工作不一定能立即得到最高的薪水,而是有更多升迁的机会,更多进修的机会,能得到更多的经验,之后晋升更高的职位。

因此,当你在找工作时,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你要找的是机会,而不只是眼前的薪水。不要坐等机会来敲门,而要主动寻找机会。

约翰·亚士顿从西部工程学院毕业之后,决定利用他所学得的商业技巧,推销他的专长与服务。他先想好适合自己的职务及希望的待遇。然后在所有广告费用符合预算的日报上都刊登以下的广告:

“工程界一流的主管先生:你是否愿意让一个电机系毕业生,以不支薪的方式工作一个月,表现他的能力?我是电机系毕业的高材生,对公司忠诚,做事可靠,有耐心,平易近人,能与同事和睦相处。我充满热诚,并且不断地充实自己。”

广告刊登之后,他收到300封以上的回函。美国钢铁公司的一位主管写给他:“下星期三到纽约总公司来找我,如果你真的那么优秀,可以顺便把行李带来,准备和我一起到工厂上班。”

亚士顿的求职方法很特别,很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工作一个月不支薪,很容易打动企业主管,因为他证明自己有实力,愿意先在工作上付出,然后才谈到报酬。他所列出的个人特质并不夸大其辞,只是告诉未来的雇主,希望能给他一个月的时间。

亚士顿见到钢铁公司的主管之后,立刻呈上一份装在牛皮纸袋中的已打印好的资料,详细介绍自己,包括教育背景、籍贯、嗜好、经历等个人资料,还附了一张近照及一份备询人的名单。

亚士顿得到钢铁公司的信任,他不需要免费工作一个月。他的薪水将在第一个月后,视他的工作表现由双方议定。虽然其他公司提供更高的待遇,约翰·卫斯理·亚士顿仍然决定接受这份工作,因为他知道这里有无数的晋升机会。

这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有时候我们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善于看清投资这次不太获利的项目后面蕴藏着的无限财富。

意念成就事实

思维方式健全的人,都会有意念,意念成就事实,这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特别是当意念与目标、毅力、财富或其他目标的炽烈欲望相结合时,意念的作用更是强大无比。

许多年以前,爱德文·伯恩斯就发现了这个以思考而致富的事实,这是人人都怀疑的。他的发现是一点一滴得来的,始于一股强烈的欲望,想成为伟大的爱迪生的事业伙伴。

伯恩斯的欲望强烈而明确。他想和爱迪生合伙做生意,这并不只是为了给他工作。只要你仔细研究他化欲望为事实的过程,就会了解致富的准则。

当这股欲望或意念的冲动闪过伯恩斯大脑之际,当时他并没有实现它的资本。他面临两种困难:其一是他根本不认识爱迪生;其二是他连买一张火车票到新泽西州橘镇的钱都没有。这两种困难足以使大多数人心灰意冷,打消实现欲望的念头。但伯恩斯的欲望却非比寻常。

他来到爱迪生的实验室,向这位发明家宣称,自己要和他一起经营事业。多年后,在爱迪生谈到两人的初次会面时。说道:“当他站在我面前时,就像一个流浪汉,但神情中却流露出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格特质。凭我多年的观人经验,我深知,当一个人强烈地渴求某物,以致为达目的,不惜一切,想赌其未来时,他一定会成功的。于是,我就同意了他所提的要求,这是因为我看得出来,他已下定决心,不成功绝不罢休。后来所发生的事证明了我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

这位年轻人之所以能在爱迪生身边工作,从事他的致富事业,绝不可能靠的是他的外貌,因为这对他是不利的,那么,靠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他的意念。

第一次会面,伯恩斯并没有马上成为爱迪生的事业伙伴,他只是得到在爱迪生公司里一份收人微薄的工作机会而已。

几个月过去了,从表面上来看,伯恩斯心中明确的人生目标,并未有任何进展。但他脑海中,重要的东西正在产生。他正在强化自己那要成为爱迪生事业伙伴的欲望。

心理学家曾明确强调说:当一个人真的准备去做一件事时,这件事自然会出现。

伯恩斯心目中已准备好要成为爱迪生的事业伙伴,不仅如此,他决心坚持到底,直到获得他所追求的一切才会罢休。

他没有对自己说我没有什么用,我想我该改变主意,尝试做做推销员的工作。相反,他明确地告诉自己:我要和爱迪生一起经营事业,而且一定要达到目的,即使耗尽我的一生,也在所不惜。他是认真的,一个人如果能立明确的目标,能坚持下去,使其成为终生目标,他就会改写人生。

当然,年轻的伯恩斯当时也许并不了解这一点,但他那坚定不移的决心,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注定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找到那种向前发展的机会。

机会到来时,它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并且来自不同的方向,这完全是伯恩斯没有料想到的,这也是机会的诡计特征造成的。它习惯从后门暗中溜进来,且经常伪装成不幸,或是一时的失败。这正是许多人之无法辨识、掌握机会的重要原因。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爱迪生刚完成一项新发明的办公室设备,当时称爱迪生口授机。他的业务员对这种机器没有什么热情,他们认为这种机器没有什么销路。但伯恩斯却认为机会来了。

机会悄悄地爬进来,藏匿在外表怪异的机器内,除了伯恩斯和发明家本人之外,谁也不感兴趣。伯恩斯知道自己可以卖出爱迪生口授机。他向爱迪生毛遂自荐后,就得到了这个机会,他也真的卖出了机器。

其实,他的销售是成功的,以致爱迪生与他订立了一份总代理合约,让他将机器行销至全国各地。在这次合伙中,伯恩斯不仅为自己赚取了财富,而且也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证明了一个人真的可以“敢于梦想,逐得财富”的真理。

伯恩斯最初的欲望实际究竟值多少钱?我们无法估价,也许为他赚了二三百万。但和他获得的更大知识资产相比较,钱的多少并不重要。他的知识资产是:他深刻了解到任何无形的意念冲劲,都能够由此应用已知的原则,转变为实质性的回报。

伯恩斯就是靠意念而成为爱迪生事业的最佳伙伴,也是靠意念而致富的一个非凡之人。

一开始,他一无所有,惟一有的只是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及坚持实现这种欲望的决心罢了。放飞梦想的技巧

一股想成为什么人或做成什么事的强烈欲望,便是梦想家飞翔的起点。漠不关心、怠惰或缺乏雄心壮志是产生不了梦想的。

纵观历史,大凡是一生有成就的人,一开始出发总是不顺利的,而且在“抵达目标前”,也总会经历许多心碎的挣扎。那些成功者,其人生的转捩点,通常会与某个危机同时出现,透过那些危机,他们认识了另一个“自我”。

约翰·本仁由于他的宗教观点而被关,并遭受酷刑,之后,他写了《天路历程》一书,此书也是英国文学中最精致的作品之一。

奥·亨利是在遭逢重大不幸且被关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小车房中之后,才发现沉睡在自己脑中的天分。透过不幸的遭遇,他被迫认识了他的“另一个自我”,加上运用想象力,他终于发现自己是个伟大的作家,不是一个遭人遗弃的可怜罪犯。

查尔士·狄更斯第一个工作是在鞋蜡罐上贴标签,由于悲剧般的初恋伤及他的心灵深处,而使他成为世上真正伟大的作家之一。那场悲剧首先产生了《孤星泪》这本书,其后又产生了一连串的作品,那些作品为所有读过狄更斯小说的人,创造了一个更丰富、美好的世界。

海伦·凯勒出生后不久,即聋又哑,虽然遭逢诸多不幸,她的名字还是被铭刻在伟人史册上。她的一生证明了:除非你甘心接受失败,否则你绝对不会被击败。

罗伯·柏恩斯原是个目不识丁的乡下小子,他出身寒微,长大后还是个酒鬼,但世界却因为有了他而更显美好,因为他将美好的思想装扮成诗句,以此而铲除了心灵的荆棘,培植为迷人的玫瑰花园。

贝多芬是耳聋,密尔顿是瞎子,但他们的名字都将亘古长存,永垂不朽,因为他们有梦想,并且化梦想为条理分明的思想念头。

希望做一件事,和准备好去接受它之间是有差别的。一个人惟有在“相信”自己会达成目标的情况下,才算是有接受的准备。心理上必须“深信不移”,而非仅只是希望而已。开放的心才会有成功的信念,封闭的心灵激不起信心、勇气和信念。

记住,定高远的人生目标,要求富足与成功,并不比接受不幸和贫穷艰难。一位伟大的诗人就曾透过以下的诗句,正确地表达出这个普遍的真理:

我再次向生命讲价钱

生命却已不再加给报酬

无论我在夜里如何乞求

我依然是一个穷人

仍是一个生命的雇主,

期望生命闪光

能给我许多财富

但酬劳讲定之后,

我却要自己靠劳动获取。

辛劳只能得到薄薪呀

我明白了呀

要求生命给出高价,

生命会允诺的

这一切都是欲望在起作用

欲望的力量胜过造化之力。

在这里,介绍一位最特殊的人。他一出生,便没有耳朵。医生在被迫表示看法时,不得不承认,这孩子可能终生聋哑。孩子的父亲质疑医生的看法。他当然有权如此做。父亲在心中反复地说:

我知道我儿子一定可以听见和说话的。有何办法?我相信一定会有办法的,一定会找出办法来。我想起爱默生不朽的名言:“宇宙万物运行之道,在教导人类信心的功课。人们只需顺从,每一个人都会得到指引,透过谦逊地倾听,我们都将听到适当的信息。”

适当的信息,就是“欲望”。我渴望儿子不要成为聋哑的人。对于这个欲望,我从未有一秒钟让步过。

我能做什么?我要想办法将自己炽烈的欲望移植在孩子的心灵中,那股欲望就是,亟欲找出能将声音传到他脑中的方法。

等孩子大到能合作了,我便会在他心中彻底地注入一股想要“听见”的炽烈欲望,让自然法则用它自己的方式,把这欲望转化为身体上的事实。

这些想法虽出现在我心里,但我没告诉任何人。每天我都对自己重述承诺,亦即我儿子不该是个聋哑者。

当他再大一点,开始注意到周遭事物了,我们发现他有一点点听力。到了一般小孩开始学说话的年龄,他没有尝试说话,但我们从他的动作可看出,他稍微听得到一些声音。那就是我想要知道的。我相信,如果他听得到,即使只是非常微弱的声音,他就有可能发展出更大的听力。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希望,这事的发生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我们买了一部留声机,当儿子第一次听到音乐,便为之着迷,并立即将之据为已有。有一次,他一再地播放同一张唱片,长达约两小时,他站在留声机前,用牙齿夹住机身边缘。一直到好几年后,我们才了解他这种自我形成之习惯的意义,因为那时,我们从未听过“骨骼传导声音”的理论。

在他占用留声机后不久,我发现当我的嘴唇靠近他的耳后乳突骨说话时,他可以很清楚地听到我的声音,乳突骨就在头盖骨的后部。

确定他可以清楚地听到我说话的声音后,我立即开始把想听、想说的欲望注入他心中。我很快发现,儿子喜欢听故事。于是,我开始着手创造一些枷心设计的故事,用以发展他内心的自恃心、想象力以及“能听、能说、能做正常人”的热切欲望。

每次讲故事时,总有一个故事我会特别添加一些新鲜的、戏剧性的色彩来强调。我精心设计故事以便在他心中植入一个观念,这是一项无价的资产。虽说我查验过的一切道理,很清楚地指出“每一种不幸都会带来相等利益的种子”,但我也必须承认,我当时一点也不知道,这不幸如何能化为一项资产。

当我分析这些过往经验时,我看得出来,儿子对我的信心和那些令人惊叹的故事结局有很大的关系。他对于我告诉他的事深信不疑。我灌输他一个观念,即他拥有一个超越哥哥的优势,这个优势将会表现在许多方面。

例如,学校老师会因为注意到他没有耳朵而特别关照他,待他也更温柔。他们的确也都是如此。我也灌输他另一个观念,就是,当他大到可以卖报纸时,他会比哥哥有利。因为,人们如果看到一个小孩,虽然没有耳朵,却依然聪慧、勤奋时,一定会多付些钱给他。

他快7岁时,显现了第一个例证,证明我们对他心灵的辅导方式,已开始开花结果。几个月来,他一直央求他妈妈允许他去卖报,但他妈妈对此提案一直不肯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