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的资本(智慧生存丛书)
6954300000016

第16章 要有广泛的关系网(1)

受人欢迎的十项原则

“受人欢迎”并非难以达成之事,原则简单,多属自明之理。“受人欢迎”的十项原则,有很多人不断试用过,成果卓著。这十条原则是:

1.记住对方的名字。熟记对方的名字可使对方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姓名对于个人而言,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

2.尽量使自己成为一个随和的人,而且令人不致于感到有压迫感。总之,你必须是一位态度轻松自然、毫不做作的人。

3.为避免发怒生气,试图训练自己面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从容不迫。

4.不自私。无论任何事情都不逞强,或力求表现,而以自然的态度去应对。

5.保持关心事物的态度。如此一来,人们通常会乐于与你交往,而受关心的对方也会因你而得到鼓励。

6.尽量除去个性中不拘小节之处,即使是在无意中所产生的。

7.努力化解心中的抱怨。

8.将以爱待人的态度推及每一个人身上。尤其不要忘记威鲁洛加斯所言:“我从未遇过讨厌的人”,并秉取这一信念努力实行。

9.对于友人的成功发展不要忘记表示祝贺之意。同样地,在友人表示悲伤失意时,也不可忽略地诚恳地致上同情之意。

10.对于他人应有深刻的体验,以便对他人有所帮助或参考,若能尽心尽力帮助他人,他人也会对你付出关怀与爱心。礼尚往来的技巧

送礼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送得不好,让人挡回,触了霉头,定会堵心数日。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过程划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送礼者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对方不愿接受或严辞拒绝,或婉言推却,或事后送回,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赔了夫人又折兵,真够惨的。那么,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一送就中的呢?关键在于借口找的好不好,送礼的说道圆不圆,你的聪明才智应该多用在这个方面。送礼通常有以下办法:

1.借花献佛

如果你送上土特产,你可以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又没花钱,不是特意买的,请他收下,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盛情无法回报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收下你的礼物。

2.暗度陈仓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请他准备点菜,这样喝一瓶送一瓶,礼送了,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哉。

3.借马引路

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你不妨选受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一同去送礼祝贺,那样一般受礼者便不好拒绝了,当事后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的时,必然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谊的目的,实为上策。

4.移花接木

老张有事要托小刘去办,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又怕小刘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老张的爱人与小刘对象很熟,老张使用起了夫人外交,让爱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一举成功,礼也收了,事也办了,两全其美。看来,有时直接出击不如迂回运动能收奇效。

5.先说是借

假如你是给家庭困难者送些钱物,有时,他们自尊心很强,轻易不肯接受帮助。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我家撂着也是闲着,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如果送的是钱,可以说拿些先花,以后有了再还。受礼者会觉得你不是在施舍,日后又还,会乐于接受的。这样你送礼的目的就会达到了。

6.借鸡生蛋

一位学生受老师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老师红木镜框中镶的字画竟是一幅拓片,跟屋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手头正有他赠的字画。他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老师不但没反对,而且非常喜爱。学生送礼回报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7.借路搭桥

有时送礼不一定自己掏钱去买,然后大包小包地送去,在某种情况下人情也是一种礼物。比如,你能通过一些关系买到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的东西,当你为朋友同事买了这些东西后,他们在拿到东西的同时,已将你的那份“人情”当作礼物收下了。你未花分文,只不过搭上点人情和工夫,而收到的效果与送礼一般无二。受礼者因交了钱,收东西时心安理得,毫无顾虑;送情者无本万利,自得其乐。

永远只与成功者为伍

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他树立理想和取得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周围的环境是愉快的还是不和谐的,身边的朋友是经常激励你还是经常打击你,都关系到你的前途。

大多数人体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它酣睡着,它一旦被外界的东西激发,就能做出惊人的事情来。

可以激发一个人潜能的事情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也许是一句格言,也许是一次讲演,也许是一则故事,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朋友的一句鼓励……

贝尔28岁时拜访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谈论“多路电报”试验,亨利对此不感兴趣。贝尔又提到他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把包着绝缘材料的铜线缠成螺旋状,有间隔地通电,就能听到线圈上的嚓嚓声。这回,亨利打起精神了,他敏锐地感到,这个年轻人在谈一个有价值的现象。他要亲眼看看贝尔做这个试验。那天,街上刮着刺骨的寒风,老亨利却叫来马车,打算到贝尔的住所去。贝尔怕老人吃不消,便把仪器带来了。

他们听到了电流通过铜线圈发出的声音。贝尔觉得,可以利用这一原理让电线传递人的声音,又说自己缺乏足够的电学知识,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一设想公布于众,让电学专家来做进一步的研究。亨利鼓励他:“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电学知识,那就去掌握它。你有发明的天分,好好干吧!”后采,贝尔写信给父母,描述自己的感受:“我简直无法向你们描述这两句话是怎样地鼓舞了我……要知道在当时,对大多数人来说通过电线传递声音无异于天方夜谭,根本不值得费时间去考虑。”几年后,贝尔又说:“如果当初没有遇上约瑟夫·亨利,我也许发明不了电话。

别人的成功也会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在饭馆、俱乐部或其他场合遇到成功人士、听判别人成功的事迹,扪心自问:“我就不能做到吗?我就不能有这一天吗?”你会带着新的目标、新的想法、新的信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中。

我知道一些年轻的乡村企业家开始创业时并不是非常成功,但在拜访过大城市的同行后,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动力,那些成功的大企业家刺激了他们的进取心。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专业人士身上。年轻的乡村医生参观了大城市的医院后,更加坚定了在医学界出人头地的信念。学生听完本专业大师的演讲,心中可能会燃起万丈豪情。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运动员与他心目中的偶像、一位世界级明星的一次会面,也许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成功者总是与成功者交友,失败者也总是与失败者为伍,不幸的人吸引不幸的人,而散漫者的圈子里也都是散漫的人。

小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就是缺乏雄心壮志和足够的激励,处在那种环境里,无法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能力。人们与世无争地生活着,周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刺激这些乐天知命的人们。

在印第安人的学堂里刊登着许多印第安青年的毕业照片,他们的神情与刚刚离开家乡时迥然不同,显得器宇轩昂、才华横溢,看起来能做一番大事业。但是回到部落中后,大部分人变成了原来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能够激励自己的环境,他们的潜能被埋没了。

在你的一生中,无论在何种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能够激发自己潜能的氛围中,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励你的人。这对你日后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响。

努力寻找别人的优点

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不是为了别人,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己。寻找别人的缺点进行批评,自己不仅不会有愉快的心情,反而会使自己心情烦躁。对别人持有批评的态度,有时是自己忌妒别人。因为你忌妒人家,所以会专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以平衡自己的忌妒心理,岂不知被批评的一方察觉不到你的批评,反而使批评者本人心情郁闷、烦躁不安。

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观点,努力寻找别人的优点,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如果能多关注别人的优点,对别人持批评态度的倾向和烦躁的心情就会随之消失,就能得以心情舒畅地工作和生活。

同样是八小时在公司中工作,比起与上司、前辈、同僚、晚辈或其他部门的人相互仇视地工作,和别人友好相处地工作心情要舒畅、愉快得多。工作的效率和疲劳程度,在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和“相互仇视”的两种氛围中会截然不同。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工作效率自然会提高,也不会感觉身心疲惫。相反,在相互仇视的氛围中工作,工作效率自然会下降,本人也会感觉身心极其疲惫。

从这种意义上讲,对别人持有批评倾向的人应该努力从批评别人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经常能听到有些前辈抱怨:“他从来不跟我打招呼。”当然,晚辈不主动向前辈打招呼是晚辈的不好。可是,晚辈也许有晚辈自己的理由。作为前辈如果能主动向晚辈打招呼,问声:“早上好!”将会怎样呢?那晚辈以后会主动向你打招呼、问好的。批评别人、发些牢骚不但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反而使自己的心情越发不愉快、越发烦躁郁闷。一旦因为什么事,烦躁郁闷的心情爆发出来,你与对方的关系就会很紧张、很尴尬。所以,应该胸襟宽广一些、豁达一些,自己先迈出一步。自己能积极主动和对方打招呼,烦闷抑郁的心情就会消失,心情就会轻松愉快起来,工作也会顺心如意,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以平常心面对赞誉与批评

殊不知这正是常人常犯的一种错误,一种由心理脆弱或无自知之明,或追求虚荣所导致的一种错误。

面对批评和赞扬,人们近乎本能地拒绝前者而喜欢后者。这除了可能是批评者缺乏批评艺术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批评和赞扬的本身会使人产生两种相反的心理反应。当一个人受到批评时,往往会觉得丢脸、难堪、悲伤、恼火而生气,而在得到赞扬时,会有振作、兴奋、自豪、惬意、快乐的感受。因此,人们一般不会认为挨批评是件舒服的事。

一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或担心缺点和错误被人看穿,影响自己的成功和发展,常常就会有意无意地以种种方式来拒绝,逃避批评,很少有人会真正地把批评看作是针对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人格。即使是“忠言”,听起来也“逆耳”。

从理智上说,没有多少人不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也没有多少人不知道对待批评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平时,我们不难听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欢迎批评”一类的词语,甚至自己也不止一次地使用过。但实际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评时,受批评者往往就会像遭到电击一样立即缩回,采取拒绝、逃避的形式为自己辩护。

这种经历的体验,你、我、他大概都不陌生吧!面对批评,人们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多半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大家跟我差不多,你为什么单和我过不去”;“你不拿镜子照照自己,有什么权利批评我”;“我哪里得罪了你,你何必这样”;“你无情,别怪我无义”等一类的反应。

因此,如果批评者是你的上司,你即使不便顶撞几句,也可能耿耿于怀,在工作中消极抵抗;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事,你即使不大发雷霆,也可能会报以讽刺挖苦,或伺机找茬;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学或朋友,你即使不和他争吵一番,也可能会责怪对方背叛了你,并把你们之间的情谊打上句号。

然而,不幸的是,拒绝批评并非意味着可以免受批评,而且还会失去许多忠言善意的劝告,以致可断送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友谊。一个人如果老是拒绝批评,那就无异于说自己以“完人”自居。这显然害多益少。

走出这一误区的办法,单靠笼统地告诫自己下次要虚心接受批评是缺乏约束力的,而应该把问题具体化,并分三步来解决。

第一步,要耐心倾听批评。当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时,你既不要急于反驳,辩解,或拂袖而去,也不要嬉皮笑脸,满不在乎,或漫不经心,假装糊涂。既不要轻易断言批评者怀有恶意、敌意,居心不良,或故意挑剔,对人不对事而大动肝火,也不要惊慌失措,再三道歉,或无地自容,低声下气,把自己看得一钱不值。而应该保持自然大方的表情和姿势,认真而耐心地昕完对方的批评,然后用自己的话简明地概括出他批评的大意,并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在倾听批评的过程中,如果你感到自己快忍不住了,可立即这样提醒自己,“我非完人,别逃避,别发火,别害怕,听完再说。”当然,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不习惯,甚至感到委屈、窝囊。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说来,批评者并不能从批评中获得什么好处。相反,可能会有所失。如果他提出的批评是诚恳、善意的,利于受批评者改正缺点或错误;相反,如果他出于恶意、敌意、动机不良,那他便暴露了自己,便于你早做准备并寻找对策。怕就怕别人对你早有意见,心怀不满,表面上又对你一副笑容,明着赞扬,却在背后搞鬼,或在关键时刻突然对你发难。

第二步,要学会接受批评。要是你无法容忍别人的批评。惯于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拒绝、逃避批评,那么,将心比心,你就明白自己没有批评人家的权利。因此,首先要有能够接受批评的胸怀。其次,要有接受批评的勇气。

如果别人发现了你的缺点、错误,批评得有道理,不要拒绝人家的好意,更不必担忧接受批评便矮人一等。拿出勇气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你下次也许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差错了。

第三步,要有接受批评的智慧,要是别人批评得有道理,但方式、方法不对,你可以把它改为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来理解;如果别人批评错了,你也首先表示谢意,然后再作必要的解释。

至于对那些为了发泄个人的嫉妒、怨恨,纠缠早已结束的往事,或怀有其他恶意的批评者,你当然既有权提出正告,也没有义务去接受。

竞争中要学会欣赏对手

这个世界是一个处于竞争中的世界。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对手。这些对手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敌人,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你的竞争对手,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却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很多人在与对手竞争时,都陷入了一种观念上的误区,那就是把对手视为敌人,不择手段地打击对手,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小吴和小王是一对十分要好的朋友,在一家公司里的同一部门工作。因为部门主管升迁,公司准备在部门里选拔一个新的主管。消息传开后,大家都闻风而动,都希望自己入选。后来传来内部消息,老板主要在考察小吴和小王,他们俩的能力都很突出,尤其是小吴,办事能力强,为人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