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6953400000046

第46章 做人的态度和高度(2)

20世纪70年代,美国麦当劳总公司看好台湾市场,在正式进军台湾岛前,他们要在当地先培训一批高级干部,于是公开招考甄选。由于要求的标准较高,许多有志的青年企业家都未通过。经过一再筛选,一位叫韩定国的公司经理脱颖而出。最后一轮面试前,麦当劳总裁和韩定国谈了三次,并且问了他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你去洗厕所,你会愿意吗?”那时韩定国在企业界已经小有名气,要他洗厕所,岂不太侮辱人了吗?但韩定国稍加思索后答道:“我们家的厕所一向都是我洗的。”总裁一听大喜,当场拍板录取了韩定国。后来韩定国才知道,麦当劳训练员工的第一课就是从洗厕所开始,因为服务业的基本理念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只有先从卑微的工作开始做起,才有可能了解“以客为尊”的道理。韩定国之所以能成为知名的企业家,就是因为他一开始就能从卑微做起,干别人不愿干的事情。

看不起现在的工作的人,总认为凭自己的能力,理应承担更重要的职责,享受更高的待遇。这些人整日忙于抱怨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认认真真地做好现在的工作,以至于工作常常出错,使得上司更加不敢把重要的工作委托给他们。

“低不成,高不就”的人总是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伯乐”身上。认为之所以在这家公司遭受挫折,原因就在于没有“伯乐”发现自己。这家公司没有“伯乐”,如果继续在这家公司待下去,那么自己的“卓越”才能肯定会被埋没,唯有离开这家公司,进入有“伯乐”的公司,自己才有出头之日。正是抱着这种寻找“伯乐”的思想,他们不断跳槽,希望以此改变自己蹉跎的职业轨迹。但如此跳来跳去,不但没有越跳越高,实现自己的远大梦想,相反却因为能力不足、学习不够、品质污点而蹉跎了整个人生。由此可见,员工的浮躁不但对企业有害,更会危害到员工自身。

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强,你都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职场永远不会有一步登天的事情发生,任何人要想脱颖而出,惟一的机会就是把现在的工作做好,在普通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奇迹。

因为,“低不就”则“高不成”。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003年12月4日《中国改革报》以《毕业生:更新你的择业观》为题,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按照70%的一次就业率计算,2004年我国250万高校毕业生中有75万人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必须适应新的环境转变择业观念,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这种“理想”的工作,绝不是“贵的”,而应是“对的”。

“不选贵的,只选对的”不仅是一种洗涤产品的广告词,更是一种全新的择业观念。这一点美国人比我们早做到了。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化学工业制造专业的研究生吉姆,他就深谙此道。吉姆有很多就业渠道,他可以在生化研究所当试验员,也可以在低一层次的大学任教,还可以改行干社会上任何一种可赚钱的职业。而且,美国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干哪个行当都有最低工资法令保障,收入一定不菲。但吉姆却选择了当地一家规模不大的生化制药厂当见习工。美国有个规矩,见习工的工资不受最低工资额保障,所以吉姆的收入远远低于一般工作的工资水平。而他之所以委身屈就一个小工厂,是因为他看好工厂的发展前景,而且专业对口,学有所用。更吸引人的是,工厂准备把他向工程师岗位培养,因此让他熟悉工厂生产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前三个月,吉姆从最苦最累的药品车间分拣员干起,每天和工人们的劳动内容、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一样,而薪水却少了很多。但吉姆很乐意,他认为择业“不选贵的,只选对的”对以后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利。

相比之下,一些中国人才的择业观便显得相对狭隘和短视。许多人怀揣文凭,忙着跑人才市场或找关系、开后门,非要找个赚钱多的“贵”职业,有时甚至改行换道,抛弃专业,干起与自己所学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这种舍本逐末的“蠢事”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百害无一利。

高薪,你所欲也,喜欢的工作,亦你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凡有过跳槽经历的人都知道,找一份完全满足这些条件的“贵”职业,几乎没有可能。一般来说,薪水高的职业是找工作和以后跳槽的基本标准。可是新西兰的克拉克不这么认为。他在《要金钱,还是要生活》这本书里明确地提出,最理想的职业人生应该是兴趣、技能和意义的结合,而金钱或者是名声、地位都不在评价标准之中。我深有同感。能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的人,才是最幸运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认可和最佳实践。如果忽略了生命本身的价值,对于金钱的追逐只是人生的负担,带来的只能是烦恼。

有一位中国的MBA留学生,在纽约华尔街附近的一间餐馆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对着餐馆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总有一天会打进华尔街的。”大厨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呢?”MBA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学业一完成,最好马上进入一流的跨国企业工作,不但收入丰厚,而且前途无量。”大厨摇摇头:“我不是问你的前途,我是问你将来的工作兴趣和人生兴趣。”MBA一时无语。显然他不懂大厨的意思。大厨却长叹道“如果经济继续低迷下去,餐馆不景气,那我就只好去做银行家了。”MBA惊得目瞪口呆,几乎疑心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眼前这个一身油烟味的厨子,怎么会跟银行家沾得上边呢?大厨对呆鹅般的MBA解释:“我以前就在华尔街的一家银行上班,天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没有半点自己的业余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欢烹饪,家人朋友也都很赞赏我的厨艺,每次看到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我烧的菜,我就高兴得心花怒放。有一天,我在写字楼里忙到凌晨一点钟才结束了例行公务,当我啃着令人生厌的汉堡包充饥时,我下定决心要辞职,摆脱这种工作机器般的刻板生活,选择我热爱的烹饪为职业,现在我生活得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这样的事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中国人在选择职业时,第一看体面,第二看收入,两者兼得,就足以在人前人后风光炫耀了。成败荣辱,全都摆在面子上,而面子是要人捧的,无人喝彩,就如同锦衣夜行般无趣。可对于西方人来说,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更注重的是对事业的兴趣。实际上,这也是西方人比我们更懂得享受生活的原因。

自我价值的实现,成功与否的体现,不必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证实,更不需要别人肯定来满足。所以说,职业无贵贱,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19世纪征服世界的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一直鼓舞着人们调动一切因素(包括不正当手段)向上攀岩。本来,将军的位置比士兵更具吸引力——横戈立马、统率千军、叱咤风云;将军比士兵更有权势——征战杀伐、进退决策、说一不二。加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观念引导,那些为了当上将军,不惜损人利己、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不择手段的士兵,便不断涌现。这样的团队还有战斗力吗?这时的“将军”与“士兵”还有什么区别——不都是败军一团吗?

从客观出发,尽管谁都想当将军,但将军毕竟是少数,特别是在当代,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使得原来机率较高的中层领导锐减。另一方面,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空间和无限竞争机会。于是,“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观念就悄然而生了。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一种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曾经有一幅很有名的漫画中这样画到:招聘会上有5个应聘者,前四位都以“不想当经理的职员不是好职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努力目标,只有最后一位发出了相反的声音:“只想当经理的职员不是好职员!”结果,最后一位被录用。

现代社会惟有专业的才是最好的。士兵本来是一个职业,将军绝不是士兵的自然升迁。加入WTO之前,外经贸部在网上公开招聘一个“将军”:34岁以下的法学博士,且在国外获得。这样,一个一般欲望、一般经历、一般学识的士兵,最终能当得了将军吗?这需要打N个问号。今天的将军,不像过去那样论资排辈、重人缘、找靠山,想当就能当得了。任何工作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也是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古人都懂,但是现代人未必懂。盲目提倡当将军,只能导致自己蹉跎年华,在不断争取并不属于自己的光辉的过程中渐渐生出悔恨。

最好的士兵应该当一个好士兵而不是当一个将军,这不仅是一个志向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工作是否脚踏实地的问题。好士兵不会眼高手低,不会浮躁,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更不会一门心思只想着升格为将军。这样的士兵才是有真本事的士兵,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某工商局有位老兵是新闻宣传的行家里手,51岁离岗后,别人享受那无奈享受的晚年生活,他却被留用,稿费与奖金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且人生充实。而当“将军”的几位局长离岗后,因为没有当兵的技能,自然就永远失业了,谁还让你“领导”呢?

士兵也是大有可为的。象棋中的车马炮,如果不能当将军就不能说是好马好炮了吗?小卒子的活动范围很广,而将、士、相却只能在小范围内活动,能说将军是最好、最幸福的吗?一个尽职尽责的士兵不会殚精竭虑地考虑当将军。士兵的职责要求他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出生入死,任劳任怨。士兵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汗水和努力要付出。这里所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不是让你丧失蓬勃朝气、昂扬锐气,而是在专业化、智能化、细化分工的多元时代,让你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取得利益最大化。

不把当将军当成唯一目标的士兵可能最终也会当将军,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那虚妄的想当将军的念头,而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努力和付出。也许正当士兵默默无闻地努力,忘却将军为何职何衔时,很可能就将告别士兵的身份,离将军不远了。将军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而只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

留只眼睛看自己

一只猴子在猎人遗弃的木屋里发现了一支老旧破烂的猎枪。猴子知道这种能够喷火的玩意儿很厉害,凶猛的老虎、残忍的狼和力大无比的熊都怕它。于是,猴子欣喜若狂地把枪扛在了肩上。猴子觉得自己瞬间威武了许多,趾高气扬地在山林中绕了一圈,动物们见了它无不俯首称臣,这使它胆子更壮了,扛着枪闯进了一座城市。人们在喧闹的大街上发现了这只不可一世的猴子。由于它扛枪的样子十分滑稽,逗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猴子见人非但不怕它,而且还拿自己开心,特别恼火,便把枪口对准了人群。也就在这时,猴子猛然想起了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它不会打枪。猴子于是彻底绝望了,垂头丧气地把枪扔在地上,仓皇逃离城市,回到了属于它的山林。

人常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而战胜自己的前提则是要认识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自己是谁,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授人以笑柄。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生最宝贵的知识,就是认识自己。”相传,苏格拉底有一天中午在太阳光底下,手上拿着一根点着的蜡烛在街上走,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他的学生跑上前去,问他道:“老师!您在找什么?”苏格拉底严正而认真地答道:“找自己!”

认识自己难,难在大家天天与自己在一起,却注意不到自己;另一方面,大家都把注意点放在别人的身上去。有个寓言说:有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背着两个包袱,在前面的一个写着“他人的过失”,在后面的一个写着“自己的过失”。这个人一边走路,一边注视着他所背的包袱,但是因为那个“他人的过失”的包袱在前面,一低头便看到了,所以看得很清楚;而那个“自己的过失”的包袱在背后,所以看不到。因此,人生大都是“有知人之明,无自知之智”。那么,人生要怎么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其实,认识自己说难也很难,我们只要把前后两个包袱时常调换背着,不是就有机会看到“自己的过失”了吗?或者索性把两个包袱都挂在前面,不是对“他人的过失”和“自己的过失”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吗?问题是,要不要这样去做。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柳生问: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宫本答:至少也要10年。柳生一听,觉得10年太久,又问: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那就要20年。柳生听后还以为自己的努力不够,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地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宫本说: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柳生越听越糊涂。这时候,宫本说,要想成为一流的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知道注视敌手,进击敌手,不知道回视自己,保护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一流的剑客!宫本言之凿凿,让柳生顿开茅塞。

留只眼睛看自己,剑术之道如此,人生之道也是如此。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就要在风雨兼程的艰难跋涉中留只眼睛看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透视自己的灵魂,检点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一刻也不背离自己的初衷,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遇事先求己

100多年前,美国费城有几个高中毕业生因为没钱上大学,只好去请求仰慕已久的康惠尔牧师教他们读书。康惠尔牧师答应了他们,但他想到,还有那么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要是能为他们办一所大学该多好啊!于是,他四处奔走,为筹办一所大学向各界人士募捐。当时办一所大学大约需要投资150万美元,而他辛苦奔波了5年,连1000美元也没有筹到。显然,这个情况使他意识到,大学办不成了,自己的打算不过是异想天开。这一天,他情绪低落地走回教堂,发现路边的草坪上有成片的草枯黄歪倒,很不像样。他便问园丁:“为什么这里的草长得不如别处的草呢?”园丁回答说:“你看这里的草长得不好,是因为你把这些草和别处的草相比较的缘故。看来,我们常常是看到别人美丽的草地,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自己的草地,却很少去整治自己的草地。”这话使康惠尔恍然大悟,于是他开始到各地去演讲。7年之后,他赚了800万元,终于建起了一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