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6953400000023

第23章 言中求精,掌握技巧(1)

拜访他人的语言交流技巧

没有社交活动的人生是残缺不全的,没有朋友往来的人生是极其不幸的。在人这一生中,我们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与这个社会保持联系。健康正常的互访活动,对于建立、加深这种联系,交流信息,沟通感情,都有着其他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语言的交流与运用,又在拜访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给予足够重视。比如拜访朋友如何巧开口,如何加深友谊,如何慰问、称赞和感谢对方等等,这些都是离不开语言交流技巧的。

拜访中的祝贺与慰问技巧

人生有七彩阳光,也有凄风苦雨。有了喜事要祝贺,有了悲事要慰问。祝贺也好,慰问也罢,都不能无视环境,乱讲一通。否则,非但不起作用,反而徒令对方伤感。要得偿所愿,就要掌握祝贺与慰问的语言技巧。

祝贺,就是向他人道喜。每当亲朋好友在工作与生活上取得了进展,或是恰逢节日喜庆之时,对其致以热烈且富有感情色彩的吉语佳言,会使对方的心情更为舒畅,双方的关系更为密切。

祝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口头祝贺、书信祝贺、赠礼祝贺等等,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在多数情况下,几种方式也可以同时并用。

祝贺的时机也需要审慎地选择。对商界人士来说,适逢亲朋好友结婚、生育、乔迁、获奖、晋职、过生日等应当及时向其表示自己为对方而高兴。不然,就有疏远双方关系、心存不满或妒忌之嫌。碰上节日,出于礼貌,向亲朋好友道贺,也是必要的。对于开业、扩店、周年纪念等,也应予以祝贺”。

一般说来,口头祝贺,是商界人士用到最多的一种祝贺方式。口头祝贺要简洁、热情、友善并饱含感情色彩,同时要区分对象,回避对方之所忌。

通常,口头祝贺都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例如,“恭喜,恭喜”、“我真为您而高兴”,就是常用的道贺之语。“事业成功”、“学习进步”、“工作顺利”、“一帆风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活幸福”、“阖家平安”、“心想事成”、“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大家也人人耳熟能详。

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刻,道贺之语的选择应有所不同。在祝贺同行开业时,“事业兴旺”、“大展宏图”、“日新月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都是很吉利的贺词。

在祝贺生日时,除了“生日快乐”可广泛使用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种老寿星爱听的祝词,就不宜用于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

对新婚夫妇,使用“天长地久”、“比翼齐飞”,“白头偕老”、“百年好合”、“互敬互爱”、“早生贵子”之类的祝贺语,能使对方更加陶醉在幸福与憧憬之中。

有些话本意不错,但可能是一些人的忌讳,故宜加以回避。例如,香港人不爱听别人祝他“快乐”——爱讨“口彩”的他们,往往把“快乐”听成了与之发音一样的“快落”,那样岂不是太不吉利了。

若明知一位小姐才疏学浅,事业上难有重大进展,那么就不宜用“事业有成”,免得让人家“感时花溅泪”,代之以“生活幸福美满”,或许能让她芳心大悦。

如果说适时而得体的祝贺可以促进友谊的话,那么,一句恰当的慰问语,也可以把关心、体贴和爱护,及时地传达给对方,像“雪中送炭”一样温暖对方孤寂和伤感的心灵。

慰问,就是在他人遭遇重大变故,如患病、失恋、或破产、市场开拓失败等,遭受困难挫折并极感痛苦忧伤之时,对其进行安慰与问候,使其稳定情绪,减轻哀伤。在适当的时机,还可给予对方一定的支持与鼓励。

慰问,首先要表现得“患难与共”。不论是表情还是动作、语言,都应当真诚地显示出慰问者的“同舟共济”之心,体贴关心之意。

例如,在慰问逝者的亲属、探视伤病员、安慰失恋者时,应表情凝重,语调深沉舒缓,语言饱含关心与同情之意。若是嘻嘻哈哈、喜眉笑眼,语调尖锐、油滑,语言随意、放肆、轻浮,就会给人以“彼方悲伤之日,即是我方开心之时”的幸灾乐祸的感觉。当然,也不宜矫枉过正,表现过分。若是一见面就表现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人未语,泪先流”,搞得被慰问者伤心落泪,恶化其情绪,亦属不当之举。

其次,慰问语的重点是关心、体贴与疏导。

对生活困难者,可询问其具体的难题,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对工作受挫者,应鼓励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支持其再接再厉,奋起直追。

对失恋者,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免谈此事,尤其不宜评论对方原先的那个“他”或“她”。也可以劝慰其“天涯何处无芳草”,或“大丈夫何患无妻”。

对于颓废之人,则可以多一些激励。告之“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最后,慰问语应选择得适当。不要嘲讽、指责对方。说什么:“当初我也碰上过这事,但我可不这样”,“瞧瞧,我原先说什么来着,‘不听好人言,吃苦在眼前’”,都很不恰当。

比如一位小姐对某位先生的“暗恋”前程渺茫,就不应在对前者慰问之际,为之出谋划策,鼓励其“成功就在于最后的坚持之中”。

慰问时,与被慰问者进行一些交流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对对方的“伤心往事”刨根问底,人家要是不讲,就不该再三“询问”,非逼得人家“一吐为快”。

总之,在拜访中祝贺与慰问要分清场合,顺应环境,善用吉语佳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拜访中的称赞与感谢技巧

什么样的人最招人喜欢?懂得赞美别人的人,最是招人喜欢。

什么样的人最有礼貌?得到他人帮助后,知道及时表示感谢的人最有礼貌。

称赞与感谢,都有一定的技巧。如不加遵守,自行其是,不但可能会显得虚伪,而且还可能会词不达意,招致误解。

比如,赞美旁人:“您今天穿的这件衣服。比前天穿的那件衣服好看多了”,或是“去年您拍的那张照片,看上去您多么年轻呀”,都是称赞不当的典型例子。前者有可能被理解为指责对方“前天穿的那件衣服”太差劲,不会穿衣服,后者则有可能被理解为是在向对方暗示:您老得真快!您现在看上去可一点儿也不年轻了。赞美别人,应有感而发,诚挚中肯,与拍马屁、阿谀奉承,是有所区别的。

赞美别人的第一要则,就是要实事求是,力戒虚情假意,乱给别人戴高帽子。夸奖一位不到40岁的女士“显得真年轻”,还说得过去,要用它来恭维一位80岁的老太太,就显得虚假了。没有“真诚”,赞美将毫无意义。

有位西方学者说:面对一位真正美丽的姑娘,才能夸她“漂亮”。面对相貌平平的姑娘,称道她“气质甚好”,方为得体。至于“很有教养”一类的赞语,则可以用于对长相实在无可称道的姑娘讲。

他的话讲得虽然有些率直,但却道出赞美别人的第二要则:需要因人而异。男士喜欢别人称道他幽默风趣,很有风度。女士渴望别人称赞自己年轻、漂亮。老年人乐于别人欣赏自己知识丰富,身体保养得好。孩子们爱听别人表扬自己聪明、懂事。适当地道出他人内心之中渴望获得的赞赏,“适得其所,善莫大焉。”这种“理解”,最受欢迎。

赞美别人的第三要则,是话要说得自自然然,不露痕迹,不要听起来过于生硬,更不能“一视同仁,千篇一律”。

当着一位先生的夫人之面,突然对后者来上一句:“您很有教养”,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可要是明明知道这位先生的领带是其夫人“钦定”的,再夸上一句:“某先生,您这条领带真棒!”那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收益”。

个别人乐于赞美异性,面对同性时,却金口难开。这种人,难有知心密友。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不要“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应当少夸奖自己,多赞美别人。除了必须进行的自我评价之外,猛夸自己,认定自己一贯正确,是极不理智的做法。

感谢,也是一种赞美!

在必要之时,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关心、支持、帮助,表示必要的感谢,不仅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教养,而且也是对对方为自己而“付出”的最直接的肯定。对它运用得当,可以表示对他人的恩惠,知恩图报,而不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之辈。在今后的双边交往中,会因此而赢得更好的回报。

受到他人夸奖的时候,应当说“谢谢”。这既是礼貌,也是一种自信。旁人称道自己的衣服很漂亮、英语讲得很流利时,说声“谢谢”最是得体。反之,要是答以“瞎说”、“不怎么地”、“哪里、哪里”、“谁说的”、“少来这一套”,便相形见绌多了。获赠礼品与受到款待时,别忘了道谢。得到领导、同事、朋友、邻居们明里暗里的关照后,也一定要去当面说一声“谢谢”。在公共场合,得到了陌生人的帮助,应该当即致以谢意。在具体实践中,感谢他人有一些常规可以遵循。

在方式方法上,有口头道谢、书面道谢等。一般地讲,当面口头道谢效果最佳。专门写信道谢,如获赠礼品、赴宴后这样做,也有很好的效果。打电话道谢,时效性强一些,且不易受干扰。托人道谢,除非是家人出面,否则效果就差一些了。感谢他人,还有场合方面的考虑。有些应酬性的感谢可当众表达,不过要显示认真而庄重的话,最好“专程而来”,应于他人不在场之际表达此意。表示感谢时,通常应当加上被感谢者的称呼。例如:“马小姐,我专门来跟您说一声‘谢谢’。”“许总,多谢了”。越是这样,显得越是正式。表示感谢,有时还有必要顺便提一下致谢的理由。比如:“易先生,谢谢上次您在制作广告方面的帮助”,免得对方感到空洞或“茫茫然不知所措”。

表示感谢,最重要的莫过于要真心实意。为使被感谢者体验到这一点,务必要认真、诚恳、大方。话要说清楚,要直截了当,不要连一个“谢”字都讲得含混不清。表情也要加以配合:

要正视对方双目一,面带微笑。必要时,还须专门与对方握手致意。所谢的若是多人,可统而言之“谢谢大家”,也可以具体到个人,逐个言谢。每个人都有值得称道的事,每个人都有接受他人帮助的时候。值得称赞就不要吝啬溢美之言,接受帮助也莫忘表达由衷之语。只要诚挚中肯,不论称赞还是感谢,都能表达深厚情谊,令人暖意融融。

商务拜访的言谈技巧

商业社会离不开销售。做销售有五大步骤:事前准备、接近、需求探寻、产品介绍与展示、缔结业务关系。所有这一切无不是建立在拜访的基础上。因此,作为一名职业营销人,建立自己职业化的拜访之道,并成功地运用,是突破客户关系、提升销售业绩的重要砝码。商务拜访有陌生拜访和二次拜访两种情况。

(1)陌生拜访一让客户多说

营销人自己的角色:只是一名学生和听众;让客户出任的角色:一名导师。

前期的准备工作:有关本公司及业界的知识、本公司及其他公司的产品知识、有关本次客户的相关信息、本公司的销售方针、广泛的知识、丰富的话题、名片、电话号码簿。

拜访流程:

①打招呼。在客户未开口之前,以亲切的语调向客户问候,如:“王经理,早上好!”

②自我介绍。说明公司名称及自己姓名并将名片双手递上,在与客户交换名片后,对客户抽时间见自己表达谢意,如:“这是我的名片,谢谢您能抽出时间让我见到您!”

③营造气氛。营造一个好的气氛,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缓和客户对陌生人来访的紧张情绪,如:“王经理,我是您部门的张某介绍来的,听他说,您是一个很随和的领导。”

④开场白的结构。提出议程;陈述议程对客户的价值,时间约定,询问是否接受。如:“王经理,今天我是专门来向您了解你们公司对××产品的一些需求情况,通过知道你们明确的计划和需求后,我可以为你们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我们谈的时间大约只需要五分钟,您看可以吗?”

⑤巧妙运用询问术,让客户说话:

a.设计好问题漏斗。通过询问客户来达到探寻客户需求的真正目的,这是营销人员最基本的销售技巧。在询问客户时,问题面要采用由宽到窄的方式逐渐进行深度探寻。如:“王经理,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贵公司今年总体的商品销售趋势和情况?”。“贵公司在哪些方面有重点需求?”。“贵公司对××产品的需求情况,您能介绍一下吗?”

b.运用扩大询问法和限定询问法。采用扩大询问法,可以让客户自由地发挥,让他多说,让我们知道更多的东西;而采用限定询问法,则让客户始终不偏离主题,限定客户回答问题的方向。如:“王经理,贵公司的产品需求计划是如何报审的呢?”这就是一个扩大式的询问法,而“王经理,像我们提交的一些供货计划,是需要通过您的审批后才能在下面的部门去落实吗?”这是一个典型的限定询问法。营销人员千万不要采用封闭话题式的询问法,来代替客户作答,以造成对话的中止,如:“王经理,你们每个月销售产品大概是六万元,对吧?”

c.对客户谈到的要点进行总结并确认。根据会谈过程中记下的重点,对客户所谈到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确保清楚、完整,并得到客户一致同意。如:“王经理,今天我跟您约定的时间已经到了,很高兴从您这里听到了这么多宝贵的信息,真的很感谢您!您今天所谈到的内容一是关于……二是关于……是这些,对吗?”

⑥结束拜访时。在结束初次拜访时,营销人员应该再次确认一下本次来访的主要目的是否达到,然后向客户叙述下次拜访的目的,约定下次拜访的时间。如:“王经理,今天很感谢您用这么长的时间给我提供了这么多宝贵的信息,根据您今天所谈到的内容,我将回去好好地做一个供货计划方案,然后再来向您汇报,我下周二上午将方案带过来让您审阅,您看可以吗?”

(2)二次拜访——满足客户需求

营销人员自己的角色:一名专家型方案的提供者或问题解决者;让客户出任的角色:一位不断挑刺,不断认同的业界权威。前期的准备工作:整理上次客户提供的相关信息,做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或应对方案,熟练掌握本公司的产品知识、本公司的相关产品资料、名片、电话号码簿。

拜访流程:

①电话预先约定及确认。如:“王经理,您好!我是××公司的小周,上次我们谈得很愉快,我们上次约好今天上午由我带一套供货计划来向您汇报,我九点整准时到您的办公室,您看可以吗?”

②进门打招呼。第二次见到客户时,仍然在他未开口之前,以热情和老熟人的口吻向客户问候,如:“王经理,上午好啊!”

③再次营造气氛。再度营造一个好的会谈气氛,重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客户对你的来访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如:“王经理,您办公室今天新换了一幅风景画啊,看起来真不错!”

④开场白的结构。确认理解客户的需求,介绍本公司产品或方案的重要特征和带给他的利益,询问是否接受。如:“王经理,上次您谈到订购××产品碰到几个问题,他们分别是……这次我们专门根据您所谈到的问题做了一套计划和方案,这套计划的优点是……通过这套方案,您看能不能解决您所碰到的伺题,我现在给你做一下简单的汇报,大约需要十五分钟,您看可以吗?”

⑤专业介绍产品的特点,以及它的功能和这些功能的优点及这些优点带来的利益。在导人介绍之前,应分析客户需求比重,排序产品的销售重点,然后再展开介绍。在展开介绍时,应简易地说出产品的特点及功能,避免使用艰深的术语,通过引述其优点及客户都能接受的一般性利益,以对客户本身有利的优点做总结。在这里,营销人员应记住,客户始终是因你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给他们带来利益,而不是因对你的产品和服务感兴趣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