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忍耐等待时机
在时机不对,机遇不佳的时候,要沉住气,耐住性子,慢慢去寻找一个适于自己发展的环境,切不可操之过急。
王猛慧眼识君,他不是见一个君主便要委身于他,而是经过耐心的分析,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上司,这也是怀才不遇之忍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猛本来是汉族的知识分子,他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剧县,年幼时因战争动乱,他随父母逃到了魏郡。而苻竖是氐族在长安建立秦之后的一位君王。当时,汉族人的东晋政权还依然存在,王猛为什么要投奔到氐族苻坚的手下去呢?
这是因为王猛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作了极为认真的选择。他心里明白:一个人再有才能,如果没有一个聪明能干的上司,其才能是无法发挥出来的。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上司,本身就是一个人才能和智慧的体现。
王猛年轻时,曾经到过后赵的都城——邺城,这里的达官贵人没有一个瞧得起他,唯独有一个叫徐统的,见他以后非常惊奇,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徐统便召请他为功曹,可王猛不仅不答应徐统的召集,反而逃到西岳华山隐居起来。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应该干功曹之类的事,而是帮助一国的君王干大事的,所以他暂时隐居山中,看看社会风云的变化,等候最佳时机的到来。
公元351年,氐族的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渐强大。354年,东晋的大将军桓温带兵北伐,击败了苻健的军队,把部队驻扎在灞上。王猛身上穿麻短衣,径直到桓温的大堂求见。桓温请他谈谈对当时社会局势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边把手伸到衣襟里面去捉虱子,一边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桓温见此情景,心是暗暗称奇。他问王猛说:“我遵照皇帝的命令,率领10万精兵凭着正义来讨伐逆贼,为老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没有人到我这里来效,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来讨伐敌寇,长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来,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沉默了好久都没有回答,因为王猛的话正暗暗地击中了他的要害。他的心思实际上是:自己平定了关中,只得个虚名,而地盘却归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为他人做嫁衣,还不如拥兵自重,为自己将来夺取朝廷大权保存力量。
桓温听了王猛的话,更加认识到面前这位穷书生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他才抬起头来,慢慢地说道:“江北没有人能比得上你。”
后来,桓温退兵了,临行前,他送给王猛漂亮的车子和优等马匹,又授予王猛高级官职“都护”,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到华山征求老师的意见后,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华山。
王猛这次拜见桓温,本来是想出山显露才华,干一番事业的,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考察桓温和分析东晋的形势之后,认为恒温不忠于朝廷,怀有篡权野心,未必能够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温的手下,很难有所作为。这是他第二次拒绝人的邀请和提拔。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前秦的苻健去世。继位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他昏庸残暴,杀人如麻。苻健的侄儿苻坚想除掉这个暴君,于是广招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听说王猛不错,就派当时的尚书吕婆楼去请王猛出山。
苻坚与王猛一见面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双方意见不谋而合。苻坚觉得自己遇到王猛好像三国时刘备遇到了诸葛亮;王猛觉得眼前的苻坚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对象。于是,他十分乐意地留在苻坚的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公元357年,苻坚一举消灭了暴君苻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君主,而王猛成了中书侍郎,掌管国家机密,参与朝廷大事。王猛36岁时,因为才能突出,精明能干,一年之中,连升了5级,成了前秦的尚书佐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为苻坚治理天下出谋划策,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
公元375年,王猛因病去世,终年51岁。苻坚这时才38岁,他为失去这位得力的助手十分痛心,经常悲伤流泪,不到半年头发都斑白了。
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历史上多少有才能的人由于投错了主人而遗恨终生。王猛同诸葛亮一样在动荡不安的形势下,正确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所以才有他事业的成功,才有他一生的辉煌。他忍住一般人求遇心切,急于求取功名富贵之心,认定了真正的人选,才投身仕途,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也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尽力去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的领导,这样才是你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要暂时忍耐
觉得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人们才容易一意孤行。一旦明白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有所得,反而有可能使自己遭受损失的时候,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停止了这种做法。这实际上就是通晓得失利害而自觉地忍受欲望和得失的痛苦。秦王在准备攻打魏国的时候,只打着能够获取利益的如意算盘,所以根本不听人劝。然而一封匿名信则改变了他的计划。为什么呢?
秦国又准备攻打魏国了,在国内调兵遣将,准备粮草,忙得不亦乐乎。但人们对这次战争能否胜利,把握不大。只是秦王一意孤行,决定要打魏国,其他人也劝阻不了,只好随他去打好了。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誓师出发了。这一天,秦王收到一封信,也不知是谁托人送上来的。拆开一看,信上写道:
“我听说大王要出兵攻打魏国,我认为这个计划是错误的。望大王深思熟虑以后再行动。不知大王您想过没有,魏国是山东的咽喉要冲,位区诸侯的中心,北接燕赵,南连荆楚,东有强齐,西有韩国,是最不好下手的地方。大王您见过打蛇吗?长长的一条蛇,打它的尾,它的头就回转来救;打它的头,它的尾就卷起来救;如果打它的腰,则头、尾都来相救。现在的魏国,就是居于天下腰身的部位,您去打它,就是告诉各诸侯国,秦国要截断他们的脊梁,这使东边各诸侯国首尾不能相顾。而魏国明知打不过您,马上就会去广泛联络,那时,对付您的就不只是一个弱小的魏国了,您将会由此而引来无穷的忧患。您为何要这样做呢?秦王看到这里,不禁汗颜:“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如此说来,那我兼并诸侯从何处下手呢?”
当秦王继续往下看信时,不禁转忧为喜了,写信人早就为他谋划好了。信中说:
“我替大王考虑,您不如先拿楚国作为突破口。楚国地处偏远的南方,您在扬言要进攻魏国之时,突然迅速转而攻楚,攻其不备,兵法上称赞这种做法。加之楚国离东方各国较远,诸侯要救也来不及。况且楚国兵力较弱,容易对付,把握较大,秦国亦可因此而扩大土地,增强兵力。大王您没听说过商汤讨伐夏桀的事吗?商汤在讨伐桀以前,先对弱小的密须国用兵。以此来训练自己的兵力。灭了密须国以后,汤就征服了桀。大王您为什么不可以学学商汤,先吃软的,再吃硬的,打有把握的仗呢?”
秦王越看越兴奋,喜不自禁。看完信,他连声说:“多谢先生教我!”然而,四下一看,眼前并无“先生”,不禁哑然失笑,忙问侍臣,“此信从何而来?”
侍臣们无可奉告,只说是从宫门外递进来的。只可惜这位“先生”不在,不然的话,定会得到重赏,或许还将封给他什么官位呢!
就在秦军上下整装待发,准备出师魏国时,突然接到命令,挥戈南下,南击蓝田,直逼楚国的鄢郢。
就是这一封匿名信,居然调动强秦百万兵,这主要在于它言明得失利害关系,而秦王也知不忍得失的后果。
是非自有公论,忍耐很有必要
一心为公的人往往容易受到他人的妒嫉,由此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样的不平之遇要善于忍受,否则稍有不慎,就会让小人得意,自己反而会受到更大的打击。西晋的石苞面对不平,心底无私,坦然相对,使晋武帝终于自省,也消除了自己的不平之境。
石苞是西晋时期一位著名的将领。晋武帝马炎曾派他带兵镇守淮南,在他的管区内,兵强马壮。他平时勤奋工作,各种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占据长江以南的吴国还依然存在,吴国的君主孙皓也还有一定的力量,他们常常伺机进攻晋朝。对石苞来说,他实际上担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
在淮河以南担任监军的名叫王琛。他平时看不起贫寒出身的石苞,又听到一首童谣说;“皇宫的大马将变成驴,被大石头压得不能出。”石苞姓石,所以,王琛就怀疑:这“石头”就是指石苞。
毫无理由地怀疑他人,陷人于不平之中,实在是不义之举。
于是他秘密地向晋武帝报告说:“石苞与吴国暗中勾结,想危害朝廷。”在此之前,曾有大臣对武帝说:“东南方将有大兵造反。”等到王琛的秘报送上去以后,武帝便真的怀疑起石苞来了。
正在这时,荆州刺史胡烈送来关于吴国军队将大举进犯的报告。石苞也听吴国国队将要来进犯的消息,便指挥士兵修筑工事,封锁水路,以防御敌人的进攻。武帝听说石苞固守自卫的消息后更加怀疑,就对中将军羊祜说:“吴国的军队每次来进攻,都是东西乎应,两面夹攻,几乎没有例外的。难道石苞真的要背叛我?”羊枯自然不会相信,但武帝的怀疑并没有因此而解除。凑巧的是,石苞的儿子石乔担任尚书郎,晋武帝要召见他,可他经过一天时间也没有去报到,这就更加引起了武帝的怀疑,于是,武帝想秘密地派兵去讨伐石苞。
武帝发布文告说:“石苞不能正确估计敌人的势力,修筑工事,封锁水路,劳累和干扰了老百姓,应该免他的职务。”接着就派遣太尉司马望带领大军前征讨,又调整了一支人马从下邳赶到寿春,形成对石苞的讨伐之势。
王琛的诬告,武帝的怀疑,对石苞来说,他一点也不知道,到了武派兵来讨伐他时,他还莫名其妙。但他想:“自己对朝廷和国家一向忠心耿耿,坦荡无私,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这里面一定有严重的误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做事情应该光明磊落,无所畏惧。”于是,他采纳了部下孙铄的意见,放下身上的武器,步行出城,来到都亭住下来,待候处理。
武帝知道石苞的行动以后,顿时惊醒过来,他想:讨伐石苞到底有什么真凭实据呢?如果石苞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守城工事,怎么不作任何反抗就亲自出城接受处罚呢?再说,如果他真的勾结了敌人,怎么没有敌人前来帮助他呢?想到这些,晋武帝的怀疑一下打消了。后来,石苞回到朝廷,还受到晋武帝的优待。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斜。”石苞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紧急关头,应该冷静地对待和妥善地处理。对自己所遇到的不平遭遇,要勇于忍受。不要因此而惊恐不安或是气愤不已,轻举妄动,那样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
苏东坡身正不怕影子斜
苏东坡几次遭到迫害,但他始终以宽广的胸怀,豪放的性情对待这一切,忍受不平,机智地与那些官场小人进行斗争。嬉笑怒骂也抒发胸怀的好方法。
苏东坡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为人正直,敢于批评时政,因而使那些不喜欢他的人总想找他的岔子整治他。有一次御史台的官僚们拿苏东坡的诗作根据,断章取义,无根据地分析,硬说他讽刺朝廷,诬蔑皇上,把他从湖州刺史任上抓来,下在大牢里,几乎杀头。经他的弟弟子由和许多好友大力营救,才保住了性命,贬到黄州受管治。迫害并没有到此结束,以后他继续受到多次打击,新帐旧帐一起算,越算越多,被贬谪去的地方也越来越远。最后竟贬到荒僻遥远的海南岛。长期的磨难使他认识到中央政府里派系复杂,斗争激烈的严酷现实。他在著名的《水调歌头》一词里,曾很有深意地慨叹:“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以后人们和“高处不胜寒”来形容高政界里的不易立足。苏东坡敢怒不敢言,便常常以嬉笑诙谐的形式,来曲折地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有一次,大家欢迎他讲故事,他当场编了一个新奇故事,说得大家前仰后合。他说: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峨冠博带的人找我,说海龙王请我去吃饭。我也确实很久没吃过饱饭了,听说请吃饭,心中很高兴,便冲涛踏浪,跟着他俩到了龙王的水晶宫。水晶宫里琼楼玉宇,百宝纷呈。龙王带一大群臣僚,还有妃嫔出来迎接我。他们说了许多称赞我的话。满桌山珍海味,身边一个美人专给我斟酒。那美人身材窈窕,肤色白嫩,双目里的秋波,一闪一闪地瞅着我,身上散发着香气,使我神魂颠倒。正在这时,龙王让我为今日之幸会题诗。我当即提笔挥就,盛赞龙王功德和水晶宫里的豪华,并颂扬群臣的才学与嫔妃们的艳美。龙王高兴极了,夸奖我的文笔,赏赐了我大量的珍宝。正在我得意的时候,忽然一个丞相模样的大臣,低声告诉龙王,说我写的诗里有讥讽大王的语气。龙王一听大怒,吩咐虾兵蟹将把我赶了出来。我一看这位相公,原来是王八变的。唉!我苏东坡处处受王相公的算计呀!
苏东坡就是这样,在诙谐的谈笑中,曲折不露地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平怨气,忍耐艰难的遭遇,坚定自己的信心,什么样的环境也淹没不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苏东坡性格直爽,才思敏捷。他自己曾经说过:“我心里有什么话,我非说出来不可,正像饭里有只苍蝇,非吐出来一样。”正因为这样,他经常在从人面前,现编故事现说出来,以发泄心中的抑愤不平之气。
乌台诗案中,他被朝廷从湖州太守任上逮捕,押到汴京的大牢里,备受污吏们的摧残凌辱。出狱后,曾到山东任登州知州,不久调汴京任礼部员外郎。有一天,他偶然遇见了当年迫害他的狱吏。狱吏惭惶不安,当年那股横暴之气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苏东坡看着他诚惶诚恐的窘态,又好像吃了一只苍蝇,非吐不可,于是,当场给大家编了一个故事:
一条毒蛇咬死了人,阎罗王判处它赔命。它苦苦哀求阎罗王:“我有罪,也有功,请将功折罪,恕我一条命吧!”阎罗王说:“你有啥功劳?”毒蛇说:“我肚里有蛇黄,可以治病,已经治好几个人的病了。”阎罗王一查,确有其事,便赦免了它,过了不久,一头牛因为用角抵死了人,也被捉来,要判死刑。牛申辩说:“我有牛黄,包治百病,请允许我也将功折罪。”阎罗王照例也赦了死罪。正在这时,几个小鬼捆了一个长凶恶的人送来,说此人作恶多端,蓄意杀人,请阎罗王处置。阎罗王说:“杀人偿命,法理不容,押下去斩首!”那人不服气,大喊道:“我也有黄,我也有黄呀!请让我也将功折罪呀!”阎王大怒:“你不是人吗?你难道有什么蛇黄、牛黄可以治病吗?”犯人结结巴巴,没啥可说,最后,哭丧着承认:“我肚里没有别的黄,只是有些恐慌、惊慌……”
狱吏被苏东坡这顿奚落,更觉无地自容,只好悄悄地逃离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