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病由心生(珍藏版)
6909700000008

第8章 身体各部分与情绪的密切关系(4)

目前所知,神经性皮炎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毫无疑问,此病与心理因素有明显关系。据临床观察显示,神经性皮炎患者多数有头晕、失眠、烦躁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衰弱症状。如果这些症状获得改善,那么神经性皮炎的症状也就随之好转。因此,有关专家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神经性皮炎最可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彻底修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减轻皮损处的炎症反应和苔藓样变,彻底排毒,防止组胺和组胺受体的释放,稳定减轻剧烈瘙痒。患者如果采用比较传统的控制神经性皮炎的方法治疗,如使用一些激素类、抗组胺类、消炎类药物时,一时的效果很明显,但过一段时间,病情又会加重,这样反反复复,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很难痊愈,但临床治愈后不复发的患者还是有的。在治疗期间,重要的是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比如,患者首先要做到树立信心,克服焦躁情绪,穿全棉内衣,如果皮炎在颈部,要避免衣领对皮损处的摩擦,切忌用热肥皂水烫洗,以免加重皮损,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戒烟戒酒;其次,不要自己随便用药,尤其是一些含有激素类的药物,避免产生激素依赖性皮炎,给治疗带来困难,也会增加治疗的时间。

此外,由于该病易受精神因素影响而引起病情加重,因此治疗上必须注意减少一切刺激,创造有利于疾病恢复的条件。比如,患者要保证良好的睡眠,要解除容易引起其精神刺激的因素等。同时,家人也要开导病人,使其心胸开阔,设法解决矛盾或摆脱病人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只有这样,再加上合理的药物治疗,才能彻底与神经性皮炎说再见。

值得重视的现代白领常见病——神经衰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脑力劳动越来越成为人们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很多无法摆脱的烦恼也“应用而生”,比如困扰作为脑力劳动者主力军白领的“噩梦”——神经衰弱。此病目前已遍及世界各地,居各种神经官能症的首位。

究竟什么是神经衰弱呢?我们都听说过这个病名,但每个人都无法确切地给它下个定义。有的人说自己睡眠不好是因为患上了神经衰弱,也有的人记忆力差就怀疑自己患了神经衰弱,还有的人认为自己精力不足就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其实神经衰弱病人的临床表现很复杂,同时会有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由于人体的内抑制过程减弱,当受到内外刺激时,神经衰弱患者的神经细胞极易兴奋,能量消耗过多,久而久之,患者就会表现出一系列衰弱症状,如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降低等等。

另外,对内外刺激的过度敏感也会导致神经衰弱。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一般的活动如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往往可视为一种娱乐放松活动,但对于神经衰弱患者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患者非但不能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放松神经、消除疲劳的目的,反而会导致精神异常兴奋,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往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一遍一遍像在“放电影”。尤其是晚上睡觉前,本应该静心入睡,而患者却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越想神经越兴奋,最后导致根本无法入睡。此外,还有的患者对周围的声音、光线特别敏感,即使有一点点声音,有一点点灯光,也会难以入睡。有的医生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病人的“感觉阈(yù)”下降所造成的。所谓“感觉阈”,就是我们身体所能感觉到的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如果刺激强度太弱,我们就无法感知。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我们感知。对不同刺激的感觉阈因人而异,一般来说,神经衰弱会导致患者的感觉阈下降,因此他们比正常人对刺激更为敏感。正常人感受不到的微弱刺激,他们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那么,神经衰弱究竟是如何引起的呢?

目前,关于引起神经衰弱的病因仍不十分明朗,尽管国内外精神病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经过众多精神病学家的调查研究,一般认为,神经衰弱与下列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1.各种社会心理因素

普遍认为,各种引起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的社会心理因素,都会成为神经衰弱的促发因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居住稠密、交通拥挤、竞争激烈、失业、下岗、个人收入的悬殊等社会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都会导致人们的精神紧张。发生在周围的生活事件,也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如股民对股票的涨跌若过于投入,在心理压力太大的情况下,就会引起神经衰弱。

长期的精神或心理创伤也会引起神经衰弱。如家庭纠纷、邻里关系紧张、婚姻不幸、失恋等,会使人们精神过于紧张,心理负荷过重,从而出现神经衰弱。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神经衰弱患者发病前一年内经历的应激事件的频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脑力活动强度大,学习时间过长,压力过大,尤其在像高考等重大考试中受挫等情况,通常会造成神经负担过重,这也成为现在学生中神经衰弱患者屡见不鲜的一个重要原因。

2.易感素体因素

我们都知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神经衰弱发病也遵循这一规律。在同样的生活、工作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会患上神经衰弱,而大多数人都不会呢?这就涉及到易感素体因素的问题。这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和人格类型、年龄、性别等。

神经衰弱与人的性格不无关系。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人,多表现为多愁善感、焦虑、保守、安静等特点,这种人往往易患神经衰弱。他们通常没有什么特殊的兴趣爱好,也很少有特别高兴的时候。这些人信仰养生之道,对改变生活习惯很敏感,过分注意自身的感觉。巴甫洛夫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弱型和中间型的人,易患神经衰弱。他们往往表现为孤僻、胆怯、敏感、多疑、急躁或遇事容易紧张等特点。

3.维持因素

指患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体病后附加的反馈信息,使疾病形成恶性循环,久治不愈。

二战期间,曾在纳粹集中营被长期拘役的幸存者们,几乎百分之百患有焦虑、抑郁、紧张、失眠等神经症症状。假如一个人搬迁到一个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他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有些比较敏感的人会因此而产生神经衰弱。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神经衰弱的患者数目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台湾1946-1948年神经症患病率为1.2‰,15年之后上升到7.8‰,其中就包括神经衰弱患者的增加。

神经衰弱的诊断标准有许多种类,世界卫生组织(WHO)有(ICD)诊断标准。西欧大多采用美国的诊断标准,即DSM-I、DSM-2、DSM-3。我国新近的诊断标准如下:

A:至少具备下列四组症状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神经衰弱。

a:衰弱症状: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困难、工作学习不能持久。

b:兴奋症状:工作学习、用脑均可引起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自己控制不住,可对声光敏感,并且语言增多。

c:情绪症状:紧张、易激动、烦恼。

d:心理症状:紧张性疼痛(头痛、腰背或肢体痛),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乏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悸、多汗)。

B:病程迁延至少3个月以上,病情常有波动。休息后减轻,工作学习紧张则加重。

C:如伴有焦虑情绪往往是短暂的、轻微的,在整个病程中不占主导地位。

另外,神经衰弱在诊断时还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应排除疲劳综合征、应激综合征、躯体疼痛、药物中毒、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心理障碍等类似疾病。

神经衰弱患者在饮食方面应注意食用一些对脑有营养价值的食物。下面列出一些神经衰弱患者应当经常食用的食物,供大家参考。

富含脂类的食物:如肝、鱼类、蛋黄、黄油、大豆、玉米、羊脑、猪脑、芝麻油、花生及核桃等。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猪肉、羊肉、牛肉、牛奶、鸡、鸭、鱼、蛋及豆制品等。

富含糖的食物:如白糖、红糖、蜂蜜、甘蔗、萝卜、大米、面粉、红薯、大枣、甜菜及水果等。

富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PP(烟酸与烟酷胺)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酵母、肝、豆类、花生、小麦、胚芽、糙米、燕麦、玉米、小米、甘薯、棉籽油、卷心菜及海藻等。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一般水果及蔬菜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脏与牡蛎、粗粮、豆制品、鱼肉、菠菜、大白菜等。

很多神经衰弱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是他们给自己设置了太多的心理障碍,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常常在临阵退缩后随即陷入深深的自责。他们否定了生活的丰富性和多变性以及人们之间的差异性等基本事实,其实就是作茧自缚。神经衰弱症的治疗虽然需要很长时间,但合理安排生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与医生积极配合等,都有利于治疗。

无论什么事,总害怕会出现最坏的结局——焦虑症

焦虑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从字面上来理解,焦虑指的就是焦急和忧虑。焦虑情绪的产生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由于期盼值太高,同时又十分担心失去或达不到目标,故心存担心和疑虑。焦虑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还常常表现为外显行为,如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坐立不安、失眠多梦等,给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焦虑症的全称为焦虑性神经症,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作为一种精神症状,焦虑症给患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显着妨碍其心理和社会功能。

焦虑症患者的病前性格大多为胆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后,优柔寡断,无法很快适应新事物及融入新环境。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也可能会产生焦虑,但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这时焦虑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人处理面前的危机,使人在事情还没有定论时就习惯于想到最坏的后果,严重时妨碍正常生活。

通常,有以下两方面的症状可被确定为焦虑症。

1.焦虑心情

患者成天提心吊胆,惶恐不安,总感到大难就要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但他也知道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危险或威胁,却不能解释自己为什么如此心烦意乱。他们似乎时刻在等待不幸的降临,不论什么事,总害怕出现最坏的结局,他们习惯于预知未来岁月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危害和灾难。比如皮肤划破一个小口子,他们马上会想到破伤风和败血症,想到死亡;排队买菜时,总担心轮到自己菜就卖完了,或者害怕自己因为给错钱而受他人指责……实际上,这些情况发生的几率几乎为零。

2.客观表现

焦虑的客观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运动性不安:患者闭眼向前平伸双臂可见其手指对称性轻微震颤;肌肉紧张使病人感到头紧头胀,后颈部发僵甚至疼痛,还常常感觉四肢和腰背酸疼;严重者坐立不安,不时做些小动作,如搓手抖腿等,甚至来回奔走,一刻也无法安静下来。二是植物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功能亢进的各种症状,如口干,出汗,心悸,呼吸紧迫,胸部发闷,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尿急尿频,易昏倒等。

一般认为,只有焦虑心情而没有其他任何客观症状的人,很可能是人格特性或常人在一定处境下出现的正常反应,不能够依此判定此人就是焦虑症患者。同样,单纯根据植物功能紊乱而视为焦虑症,也是不科学的。

对焦虑症的起因,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并非相互冲突,而是互补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等。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会发生急剧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到底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较一般人而言,更习惯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理解成危机的先兆,更习惯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习惯于认为失败就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第三,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一些专家认为,既然焦虑是积极应激的本能,那么应激行为包括应激准备就可看做是焦虑成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应激行为的强化,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信息缺失),会使应激准备过程中积累或调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产生紧张、心慌等情绪,影响到后续行为,从而引发焦虑。

新加坡国大医院于1998年针对约3000名新加坡人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本地约有10%人口有患上焦虑症的迹象。男女患者的比例是1:2。一位心理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焦虑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女性可能基于本身的生理与心理构造,较缺乏安全感,导致她们在这方面的发病率较男性高。他还说,精神疾病可分为轻微和严重两大类。轻微的又统称为神经官能症,常见的包括焦虑症、强迫症和恐惧症。较为严重的精神病则有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造成精神病的因素包括遗传、性格问题和后天环境因素。

目前,都市上班族用电子邮件来相互传递信息已是平常事,电邮成为继信件、电话之后的另一交流工具,然而电子邮件在给上班族带来便捷的同时,由电邮引起的焦虑症也正在侵袭着都市白领。

薇薇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外企做文案,三年来,她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趁机器启动的当儿匆匆刷牙洗脸。然后就是坐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浏览新闻,收发邮件。一只手握鼠标,另一只手胡乱地拿点饼干之类的东西往嘴里填。进入办公室之后,薇薇查看电邮的频率基本上是二十多分钟一次,她不停地刷新页面,鼠标点击屏幕有时竟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动作……

这种现象在白领中并不少见,甚至有些白领在非工作时间依旧对电邮、MSN等念念不忘。

在外贸部工作的林女士说:“我现在基本上夜不能眠,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电邮。在公司里怕忽略邮件,我设置了电邮声音,如果有新邮件进入,就会出现提示音。晚上回到家里,电脑几乎从不关机,总觉得有新邮件,睡觉很容易惊醒,一醒来就会不自觉地去看看是不是又有邮件来。即使关掉电脑,耳朵里也总会听到办公室那种‘叮咚’的电邮提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