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病由心生(珍藏版)
6909700000003

第3章 养身先养心(2)

在前面的文字中,我们说到当动物受到电击时,其反应之一会是过度进食。事实上,在人类的生活中,过度进食是某些人用来应付日常压力的最典型的行为反应。就像一个情绪抑郁的肥胖妇人所说的:“有时候我认为自己根本不觉得饿,我只是为了某些得不到的东西感到沮丧,而食物是最容易得到并可使我觉得内心舒服和开心的事物之一。”

反之,受情绪的影响也会使人产生与嗜食症对应的厌食症。厌食症和嗜食症(过度进食)在心理学上的说明是极端不同的。厌食症患者的倾向是较为内向、否认饥饿,并很少表现出外在的苦恼;嗜食症的倾向则是较外向、较有冲劲、较常滥用药物和酒精,并会显现出较强的焦虑、忧郁、罪恶感、自弃及自杀的意图。另外也发现,嗜食症患者有一部分会有偷窃的倾向或行为。

其实,患有嗜食症的人不一定就会肥胖,这是因为受极大压力的影响而造成肠胃吸收能力失常,而厌食者的情况较为严重,除了消瘦之外,贫血、血压低和营养不良也对健康构成危害。另外,食之无味也是压力之下常有的反应,由于种种忧虑,分散了其他注意力,或脑下垂体分泌失常,影响味觉神经的动作,导致食欲不良。

5.体型的改变

当人受到一定的压力时,个体有躁型或者郁型两种极端的倾向,加上嗜食或厌食的不良的饮食方式,两者交互作用之后,通常情况下也会使个体发生过胖或失重的体型上的变化。

6.神经衰弱

一般来说,当个体遇到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况时,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去担忧自己因应付不了环境要求而失败的后果,甚至自我夸张了失败的结果,而将精力消耗在与处理问题无关的思维或事情上。精力分散了,便不能集中精神去分析和面对问题。连带地出现记忆混乱、语言混乱、不理性的冲动及许多错误的评估等等神经衰弱的现象。

神经衰弱是极度烦恼和压力状态下的一种常见的病症,在现代社会,此症更是非常普遍的。患有神经衰弱的人,常感到头痛、眼胀、失眠、昏昏欲睡、恶心、耳鸣、记忆力衰退、肠胃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别人说话时,个体的接受力低及容易忘记前一段所说的话,这表示个体所受到的压力已超过正常的程度。

7.高血压

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中过度进食含大量动物饱和脂肪的饮食、运动量不足以及精神压力,都与其高血压盛行有关。在美国,黑人比白人有更多人得了高血压,但所指的黑人并不包括居住在乡村的黑人,而是指城市之中,居处拥挤脏乱的黑人。调查显示,在城郊地带的中产阶级黑人得高血压的比例只有住在拥挤都市内黑人的一半,在后者的居住环境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找出某些值得考虑的情绪压力因素:焦虑、敌意、暴力、挫折、被排斥以及没有安全感所带来的痛苦。但现在,这一情况已不只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在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也已普遍存在。

治病首先要理心

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身体有了病便求医问药,仿佛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然而对许多人来说,即使是妙手回春的神医,也没能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有关专家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在于这些人多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而且这种障碍并没有引起本人的足够重视,或者他们对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根本就毫无概念。

在医学上,由于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刺激而导致生理机能失调,进而导致生理病变,叫做心身疾病;由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刺激导致高级神经活动失调,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叫做精神性疾病。心身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统称为心理疾病。

目前,心理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已经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传染病等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与环境、社会、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将会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更加重要,也更加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假如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会感到心烦意乱、焦躁不安,进而引起头痛、心慌、失眠等症状,或许并不是你的身体出了什么毛病,而是你的心理状况出了一些问题。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同样的道理,治病首先要理心,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找回真正的健康,找回消失已久的快乐。

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这是一个颇难一言以蔽之的问题。这里我们先介绍几个心理健康的标准,相信你看完以后,会对心理健康形成一个总体的把握。

1.正视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客观而清醒的认识;他们能够正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并能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去处理,而不是逃避困难;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美好目标,又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处处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2.了解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不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及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对自己的性格、爱好以及情绪与动机等有所了解,并能够据此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从而在各方面做出正确抉择,让自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与把握。

3.情绪乐观

心理健康的人情绪稳定,心胸开阔,常向光明处去看,不往黑暗处去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未来对他们来说无限美好。在遇到各种困难时,他们能够积极采取行动,自行解脱。

4.与人为善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他们既对别人施与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他人的感情;在与人相处时,他们所持的积极态度(如尊重、信任、喜悦等)远远多于消极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

5.自尊自制

心理健康的人自尊自重,为人谦和。在社会交往中,他们既不狂妄自大,也不畏惧退缩;在行为上,他们独立自主,既能有所为,又能有所不为,好的事情就主动去做,坏的事情则可以自我克制,能够抵制来自各方面的不良诱惑。

6.乐于工作

在工作中,心理健康的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成就,并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工作对他来说充满挑战,其乐无穷,而不是一种难以逃脱的负担。

以上提到的这几条,有哪些是你能够做到的,哪些是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不要总是抱怨生活太累,工作太忙,让自己的心灵多沐浴一些温暖的阳光,对生活多一些希望,对未来多一些规划,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爱,对自己多一点信心……当你的心理状态真正达到健康的标准,你会发现,曾经的那些烦躁不安的情绪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隐退,迎接你的当然是一个个轻松自如的日子。

理好自己的心情,让烦恼都见鬼去吧!

学会自己调节自己

有一首诗里这样写道:“你要想活得随意些,你就只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想活得长久些,你就只能活得简单些;你要想活得辉煌些,你就只能活得痛苦些。”当然,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纵然不期望流芳百世,也不愿碌碌无为虚度一生。因此,我们都在不停地奋斗,为了那似乎并不遥远的成功和辉煌。而快速多变的现代生活节奏,在不断激发我们的进取心,锻造我们的耐力和韧性的同时,也必然让我们付出了高昂的生理代价和心理代价。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会给我们带来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让我们变得不堪一击,影响我们在工作上的生产能力和效率、健康状况,让我们沉浸在痛苦的泥沼里不能自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让自己远离消极因素的困扰,走出心理困境,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健康的人生。

一般来说,人的情绪和其他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的,这就决定了人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以下几种方法有利于我们在陷入心理困境时进行自我解救。

1.回避法

一个人在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就是回避法,即躲开或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被家里的琐事弄得焦头烂额时,就到公司去上班;面对一份失败的恋情带来的痛苦,以一种大智大勇的态度来回避,这都是非常有效的心理自救,也可叫做客观回避法。此外,还可采取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在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愉快的经历。注意力转移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在我们痛苦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自然就回避了令人烦恼的心理困境。

2.转视法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客观现实都能够逃避。有时候,同样一事情,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则可以发现其积极的意义。通过转视法,我们可以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二女儿晒盐。老太太每天都闷闷不乐。为什么呢?每逢晴天,老太太便念叨:这大晴天的,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女儿愁。每逢阴天,老太太又嘀咕: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呀?又为二女儿愁。就这样愁来愁去,老太太日渐憔悴,终于成疾。两个女儿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有人开导老太太:“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女儿高兴;阴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女儿高兴。您说是不是啊?”听完这话,老太太豁然开朗,变愁苦为欢乐,心宽体健起来。

如此看来,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会使那些让我们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顿时化为乌有。

3.精神胜利法

有一则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自我安慰法。心理学上将这种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甚至可以说是自欺欺人,但不可否认,它确实有维护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的效果。

通常我们对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不屑一顾,甚至还带有一丝的嘲笑。但事实上,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摆在那里,如果你有能力去改变,当然最好不过,如果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承认现实,不能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4.宣泄法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自身坚强的意志来压抑情绪,使自己表现出正常情况下的谈笑自若,这种做法虽可以减轻焦虑,但只能缓解表面的紧张,却按捺不住内在的情绪纷扰,因此有时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给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比如,一个人如果在悲痛时强加抑制,不让泪水流出来,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甚至会有气绝身亡的危险。困境中的心理重压,只有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宣泄,才能获得心理上的万里晴空。

5.幽默法

幽默法是解脱心理困境十分有效的自救策略之一。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脾气相当暴躁的太太。一天,苏格拉底正与客人谈话,太太突然跑来大闹,并随手将脸盆中的水泼在苏格拉底身上。众人面对此情此景,都目瞪口呆,以为苏格拉底一定会暴跳如雷,没想到苏格拉底却淡然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大雨。”听闻此言,众人都笑了,他妻子也不好再发作,一场尴尬就这样被巧妙地化解了。

生活中,当你的事业受挫或者在交际中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和语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转为轻松和自然,从而使精神紧张得到放松,减轻焦虑,摆脱困境。

困难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也是磨炼个人意志的试金石。如何面对困难,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终结局。有的人在困难面前意志坚强,信心百倍,有的人则心惊胆战,畏畏缩缩,失去进取的勇气。同样,自信也是人生潜能最有力的控制者,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人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自己的信心,那才将是真正的失败。

“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这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最后一句话。当我们为心理困境所扰时,首先应当学会自救,学会自己调节自己。

力戒大喜与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