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病由心生(珍藏版)
6909700000029

第29章 搬走工作压力的重石(1)

学会忙中偷闲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都市人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快节奏、高强度的紧张生活已经使部分青壮年出现隐性更年期的症状,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每天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车祸死亡人数。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心理亚健康人数比例占到30%。

难以承受的工作之重

阿威以前的工作很轻松,丝毫没感受过什么工作“压力”,每天一张报纸一杯茶,轻轻松松就是一天。这样的日子过烦了,阿威便想换个环境,于是他南下深圳,准备大干一番。事情没他想的那么简单,到了深圳之后,他费尽周折才找到工作,但每天一进写字楼就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繁重的工作、同事之间的竞争与摩擦,使原本性格开朗的阿威连笑也变得陌生了。每天在办公室里面对着冰冷的电脑屏幕,看上司的脸色,还夹杂着一些同事冷不丁的误解和暗伤,让他越来越吃不消。

灵儿曾在一家私企担任过2年多的部门经理,对“精神压力大”深有体会。她主管的部门主要负责公司产品的宣传、策划工作,都是又累又细的活儿不说,工作当中的“变数”还很大,日攻夜战赶出来的方案,常常要面临推翻重来的命运。天长日久,导致她一接到任务,就条件反射地想到“肯定又砸了”,来自工作的压力让她寝食难安,彻夜难眠。

快速多变的现代都市生活节奏,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进取心,让人们不断去充实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也必然使人们付出高昂的生理代价和心理代价。在一次调查中,有97%的上班族都觉得工作给自己带来了压力,只是每个人承受压力的程度不同而已。

近几年,有很多名人和企业家都死于高压之下:

2003年8月25日,戴尔中国公司员工郑杰在加班时腹痛昏迷,10月18日在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死亡,去世时刚满25岁。

2004年11月,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患肠癌医治无效在上海去世,年仅38岁。

2005年4月10日,前麦当劳全球总裁查理·贝尔因患癌症在澳大利亚去世,年仅44岁。

2005年9月18日,网易公司代理CEO孙德棣身患癌症,还坚持带病工作,去世时年仅38岁。

……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压力与疾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许多疾病的产生或蔓延,受压力的影响很大。显而易见,当个人的心理机能与生理功能无法对外在或内在的压力适时应变,就会给个人的工作效率、健康状况带来巨大影响。商界精英的早逝,与工作的巨大压力不无关系。

其实,压力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它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自工作的压力,来自生活的压力,来自责任的压力,来自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压力等等。没有人能够全然逃避压力的阴影,因此我们要学会正确面对压力,这是我们改善工作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忙中偷闲,轻松应对压力

很多心理咨询师认为,上班族压力过大是由于平时不善自我调节而积累出来的。因此,面对无处不在的压力,我们要学会给自己“降压”,学会忙中偷闲。

1.认识压力的积极方面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承受着各种压力。不要总是抱怨压力让你无所适从,压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变为动力,就看你如何去面对。压力有时就像一根弹簧,在你强硬起来的社会,它便被压下去了,在你稍微放松的社会,它就会再次弹起来。所以,当遇到压力时,明智的办法是采取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有压力的生活可以让人更有斗志,日子也就更有滋味。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不要让自己陷入其中,可以通过看书、听音乐、外出旅游等,让心情放松下来,再重新去面对。这时,你会发现压力其实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大。

生活中,有些老年人因为离开了工作一辈子的单位,总有些不适应,原来忙碌的生活规律被打破了,工作压力也没有了,反而有些不习惯。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适当的压力能够调动人的生理和心理各系统的积极性来应付各种事件,一旦压力突然消失,人的身体各系统处于放松状态,当然就不习惯了。

因此,压力也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当你在压力下战胜困难达到目标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2.减压先要解心结

有这样一则小寓言:

有一种小虫子很喜欢捡东西,在它所爬过的路上,只要是能碰到的东西,它都会捡起来放在背上,什么都不肯丢下。最后,小虫子积攒的东西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它被身上重物压死了。

人当然不会像小虫子那样笨,那样贪婪,但好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却又像极了小虫子,只不过背上的东西被“名、利、权”所取代。人总是贪求太多,把重负一件一件披挂在自己身上,舍不得扔掉。如果一个人懂得取舍,学会轻装上阵,学会善待自己,凡事不跟自己较劲,学会适时地倾诉、发泄、释放自己内心的压抑,他还会被生活压趴下吗?

3.适度转移和释放压力

转移是面对压力最好的办法之一。压力太重,让你不堪重负,那就索性放下来,不去想它,把注意力转移到让你轻松快乐的事情上来,比如和久违的朋友叙叙旧,喝喝茶,你的心情会因此而轻松许多。心态调整平和以后,坚强乐观的你,还会害怕面前的压力吗?体育运动也是一种不错的发泄方式,酣畅淋漓之后,你会感到很轻松。这样,就把压力如同汗水一样释放出去了。

4.学会感激压力

生活不可没有压力。有的时候,我们甚至需要压力来激发工作积极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需要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压力当中。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巴尔扎克在债主威逼之时惊人的文学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这不是说他总是在压力之下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还清债务之后,巴尔扎克总要停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奢侈的狂欢,来犒劳自己,放松自己。我们不提倡这样的放松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面对压力时的态度。工作之余,每一个人需要呼吸一番属于自己的新鲜空气。感谢压力,让我们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当我们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时候,应该对当初让我们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一份感激。

生活原本就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需要一帆风顺的快乐,也要接受挑战和压力带来的磨炼。没有压力,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少一些缤纷的色彩。

摆脱令人烦恼的“星期一”

西方有句名言:“就怕星期一”,道出了人们周末之后开始上班的心情。很多人害怕星期一,因为这一天他们通常心情很郁闷,工作没有效率,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致。这种现象在职场里比比皆是,有人把它叫做“星期一症候群”或“星期一综合症”,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黑色星期一”。

“星期一综合症”的原理,被认为是巴甫洛夫学说的“动力定型”。从周一到周五,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工作,于是形成与工作相适应的“动力定型”。到了周末,平时被搁置下来的事就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原来建立的“动力定型”就被破坏。周末一结束,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因此难免出现一些不适应,这就是所谓的“星期一综合症”。据了解,将近80%的人怀疑自己患有“星期一综合症”。

不可忽视的“星期一综合症”

周日晚上,为孩子补习了几个小时的功课,江枫休息得很晚,临睡前,她把星期一上班要用的文件小心翼翼地放进牛皮纸袋装好。周一早上,为躲避车流高峰期,江枫很早就出门了,坐在车上一路看完一本消遣类的杂志,才猛然想起那个重要的牛皮纸袋落在家里没有带。没办法,只好回去拿,结果出来时又把钥匙忘在家里。没有时间再折腾了,当她气喘吁吁地赶到办公室时,离九点还有两三分钟。一整天,她感觉总有很多事要做,工作也是丢三落四的,不是忘了签字就是忘了盖章。一整天下来,什么也没做好,还感觉特别累。

陈晨是一家私企人力资源部的主管,也深受“星期一综合症”的困扰。周末她为了放松自己,出去玩了两天。没想到在星期一的面试会中,她的精力却怎么也集中不起来。面试会安排在上午9点,第一个来面试的人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女孩子。面试的第一项是考电脑操作,没用多少时间,这个女孩就把基本操作完成了,而陈晨却一直守在她旁边发愣,都不知道女孩做了些什么。幸好旁边还有其他同事记录了女孩的成绩,“不然这个小妹妹的前途可就毁在我手里了。”陈晨事后不无抱歉地说道。

国外的一项研究材料表明,在星期一因心肌梗死就医的人群,要比一个星期中其他任何一天多20%。某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986年至1995年的10年间,共有8万人死于心脏病。医学工作者分析时发现,这些因心脏病致命的高峰期大多集中在星期一。50岁以下且没有心脏病史的男性,死于星期一比其他日子的多19%。而50岁以下且没有心脏病史的女性,死于星期一比其他日子多20%。

对此,医生建议人们:预防心脏病,消除“星期一现象”,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1.消除心理压力

轻松面对星期一,把星期一上班当作美好生活的开始,以平常之心对待一周的紧张工作。

2.劳逸结合

即使是双休日,也要有张有弛,放松有度,注意劳逸结合,一切以身心愉悦为标准。

3.合理膳食

周末,朋友聚会肯定少不了。但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合理膳食,不要过量饮酒,确保身心健康。特别是有心脏病史的人群,更要注意控制饮酒。

4.常备急救药物

“星期一综合症”中的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官腔闭塞,血流中断,引起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所致。有心脏病史的人们应当把速效救心丸等救急药品放在随身的包或口袋里,防止心脏病因发病迅速来不及救治的遗憾。

医生同时提醒人们,一旦出现“星期一综合症”,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否则得不偿失,后患无穷。

还自己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情

“星期一综合症”是一种不需要病毒、细菌传染的传染病。一个同事“生病”,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话或者一份写得很差劲的企划书就能传染给别人。这种新式的传染方式有效而快速,俨然远远超越流行感冒的传染威力——一个五十人的公司可能有五人被传染上流感,但却有四十九个人罹患“星期一综合症”——唯一“幸免”的那个一定是老板。

在国外,有人把星期一称为“Blue Monday”,而且将之视为一种心理疾病,严重的会导致精神忧郁,甚至死亡。

“死因各异,有人可能是因为星期一全天都脸泛忧郁的蓝色,天长日久积郁成疾而死。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很有可能因为一脸死相而被老板活活骂死。有的人一到星期五就太过亢奋,精力无穷,并且这种亢奋的情绪一直持续会整个周末,结果星期一还要顶着黑眼圈和虚脱的身体来上班,最后过劳而死。”

以上是一位饱受“星期一综合症”困扰的白领发自肺腑的牢骚之作,虽然有戏谑的成分在里边,但也不能否认此病对职场人士身心的折磨。

星期一既是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过渡期”,又是一周的“开始期”,它容易引起难以摆脱的困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上班的前一天,不要再给自己安排过于刺激、高度兴奋的活动,适当的心理缓冲可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防止因突然难以适应而导致紧张不安的情绪。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干一些与工作相关的内容,最好抽出半天时间好好思考第二天的工作情况,免得到时有突发情况,给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另外,消除“星期一综合症”的关键是要让自己有一个轻松的心态,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舒适地坐在沙发或椅子上,把休息的意念送到全身各部位。

2.放松脚尖,逐渐向上放松脚腕、小腿、膝盖、大腿;松弛到肩部后,再转向两手指尖;最后,按脖子、脸、头部的顺序逐一放松。

3.全身松弛下来后,转入调整呼吸。把注意力集中于肚脐一带,缓缓将肚脐向背部贴近,随之呼气。然后缓慢而自然地向体内进气,一边将肚脐向背部靠近,一边吐气。呼吸要尽量缓慢,可以默想:“心情真舒畅!”或“我漂浮在天空,身旁有白云飘过,悠闲极了!”……

拥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情,“星期一综合症”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科学作息,不当工作狂

以前,在日本、中国等许多国家的词典中,“工作狂”均被列为褒义词,“工作狂”的“忘我工作”会得到众多人的赞赏,他们往往因此而成为领导眼里的“骨干”或“红人”。如今这一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不再以成为“工作狂”而自豪,假如你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那也就意着你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比如健康的身体,比如和谐的家庭。

诚然,即便你有一万个不愿意,当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还是迫使许多人加入了“工作狂”的行列。据专家统计,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工作狂”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的工作狂增加了50%,日本增加了70%,我国也增加了至少40%。

走进“工作狂”的内心世界

筱雅自认为是工作狂,她今年29岁,是一家美资IT公司中国区的一名中高层经理。筱雅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以至于同样是工作狂的上司时常会叮咛她:“请注意休息。”但她总是悲哀地发现,自己根本不会休息,也不愿意休息。

“在美资公司,如果你想成为精英,必须每天很早起床,吃最简单的早餐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一天的工作计划。去公司的路上,我已开始打电话,一天打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电话都很平常。通常没有正常下班的概念,加班都是主动的。无论去哪里,都必须随身携带一个IBM的T系列笔记本电脑。我的工作时间一多半都在出差,即使在飞机上,我都会打开电脑,处理各种文档。”

和其他“工作狂”一样,一旦遇到休息天,筱雅就会心里发慌,甚至出现隐隐的头疼。她坦言,她将自己弄得异常忙碌,只是害怕自己没有事情做,因为一停下来,那些本来不愿想的事情就会从脑子里冒出来,“这让人很烦,头疼应该也是因为这些事吧。”到底是什么事呢?筱雅顿了一下说,“都是感情方面的事,不愿多谈。”

专家分析,有些“工作狂”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工作,而是他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你肯定想象不到,一个从小就懒惰的人也可能把自己埋进工作中,继而成为工作狂。一些人因为对未来没有信心,或者性格比较孤僻,没有多少朋友,就愿意用工作来排解内心的忧虑和寂寞,工作成为他堂而皇之的“保护伞”。他可以借工作之名,让自己忙得无法停下来,从而填补内心的空虚。所以,“醉心于工作”的人可能会拉开自己和亲朋好友的距离,有些甚至还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