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病由心生(珍藏版)
6909700000012

第12章 拨开心灵迷惘的云雾(2)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必要前提。没有信任,相互怀疑和猜忌,正常的交往就无法得以顺利进行。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很难跳出猜疑的怪圈。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越画越圆,越描越粗。关于猜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疑人偷斧”: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仔细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怎么看都觉得这个小孩像偷斧子的人,这一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他原先的假想目标,于是他断定偷斧贼非邻居的儿子莫属。可是不久后,他在山谷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时,发现那孩子一点都不像偷斧者了。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同这种作茧自缚的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猜忌心理的产生还有另外一种原因,有些人由于过分轻信别人,结果在交往中上当受骗,在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感情挫折后,万念俱灰,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以后他不再相信任何人,猜疑心理一天重似一天。

古人云:“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怀疑自己,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一个人越自信,越容易信任别人,越容易避免滋生猜忌心理。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个疑心特别重的人,他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听到磨刀的声音,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陈宫问其原因,曹操说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毫无疑问,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事事捕风捉影,处处神经过敏,对他人失去信任,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也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我们的周围不乏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甚至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比如有的同学见到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就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等等。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他可能得琢磨半天,努力挖掘其中的“潜台词”,这样自然无法轻松与他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无法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存疑惑的人从不愿公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人间真情的流露和外界信息的输入,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失去了人生的许多乐趣。

猜疑是婚姻和事业的杀手

梅梅的丈夫赵强是一家企业的老总,事业做得顺风顺水。结婚之前,梅梅曾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随着丈夫生意越做越大,梅梅便辞掉工作,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

丈夫生意忙,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应酬,很晚才能回家,而且一回家就上床“呼呼”大睡,有时梅梅想与丈夫亲热,可常常被丈夫以疲倦为由而拒绝。有时,好不容易在一起,丈夫也是草草了事,像是在例行公务。这样的日子久了,梅梅就怀疑丈夫有了外遇,开始疑神疑鬼。有一次丈夫从外地出差回来,等待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梅梅很希望得到丈夫的爱抚,但还是被丈夫以太累为由而拒绝了,于是她哭哭啼啼指责丈夫有了外遇,没想到赵强竟然从床上爬起来摔门而去,一夜未归。丈夫无情的举动让梅梅更加坚信了自己的推断,于是她找到一家调查公司,请求他们对丈夫进行几个星期的跟踪调查。几个星期之后,调查公司给她的答复是她对丈夫的猜疑纯属子虚乌有。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像梅梅这样不信任配偶的无端猜疑,正逐渐成为危害现代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猜疑,正一步步成为婚姻的隐形杀手。

夫妻间的感情,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而猜疑心理恰恰违背了这些原则。婚姻中如果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猜疑,悲剧便会拉开序幕。心胸狭窄、性格不够开朗的人在婚姻中比较容易产生猜疑心理,遇到这种情况,作为另一半的丈夫(妻子)应当帮助伴侣打破思维定势,用诚恳的态度化解爱人对自己的误会,用真诚的爱帮助爱人重塑对你、对婚姻的信心。

燕子是一家公司的会计,人很细心,对业务也熟,工作中从没出过什么差错,但老板却不怎么信任她,总觉得其中有什么问题。一次,老板竟然找来一个其他单位的老会计来查她的账,还假惺惺地对她说:“这个会计十分有经验,让他指导指导你,有什么不会的地方,要多向他请教。”其实燕子很明白老板的用意,她知道自己的账没有问题,“查就查呗,怕什么呀?”对老板这种不信任的态度,燕子从心里感到反感。老会计查完账,对老板说燕子的账做的挺好,老板才改变了他那怀疑的目光。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但燕子的心里一直都被老板不信任的态度所笼罩,工作热情大减。她心里总是想: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这么不相信我,干脆去用别人好了。渐渐地,燕子有了离开公司的打算。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老板不在少数。殊不知,他们的怀疑已经严重伤害了下属的自尊心。作为老板,你的下属做工作时,你可以不放心,但不能怀疑下属不忠诚!

切除猜疑的毒瘤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但敏感过度,特别是与人交往时太过敏感,就非常容易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尽管很多时候你是无意的。严重的猜疑心理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如果你正在猜疑的怪圈里左右为难,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用理智克制冲动情绪

当你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要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人,如果在丢失斧子后冷静想一想,斧头是不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可能掉在路上等等,那个险些影响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猜疑,一旦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总会觉得自己的猜疑十分合情合理。所以,要学会冷静思考,用理智克制冲动的猜疑心理。

2.培养自信心

世界上没有完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自信,相信自己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用自信的目光去和他人交流,会给别人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这样,当我们满怀信心地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他人的不快,也不会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3.学会自我安慰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也难免与他人产生一些误会,不值得大惊小怪。你完全不必在一些生活细节上斤斤计较,学着糊涂一些,不要给自己徒增没必要的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学会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怀疑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4.善于沟通

与他人产生误会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的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来一次开诚布公的交谈,以弄清真相,消除误会。总之,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你摆脱猜疑的困扰,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

穿过自私的狭隘空间

自私心理:不知如何去爱真正的自我

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自私心理的产生源于对生命缺乏目标以及不知如何去爱真正的自我,通常情况下,“自我”是属于社会的“自我”,是一个被社会所固定后而不得不依样去扮演的“自我”,毫无自主的余地。因此,人在这种呆滞的社会形态下往往会去找寻漏洞,企图寻求利己的事物,“自私”心理由此产生。自私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轻微一点的自私只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或不讲公德;严重的自私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杀人越货、铤而走险。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状心理现象,自私有深层次性、下意识性和隐秘性的特点。

人有诸多需求,如生理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社会需求等等。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始推动力,人的许多行为就是为了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需求又受到社会规范、道德伦理、法律法令的制约,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和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一味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隐藏在个人的需求结构之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正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所以它的存在与表现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能够及时意识到他正在干一件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还会心安理得。所以,自私可以被我们看作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有的人因自私行为而引起公愤,但一时又无法改变这种习惯,为了逃避舆论谴责和社会惩罚,他们便常常口唱高调,故作姿态,将内心自私的本性隐藏于谎言和假象之中。自私是一种羞于见人的病态行为,由于自私的人常常会以各种手段掩饰自己,因而自私又具有隐秘性。

目前,由于社会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确实从中捞到了某些好处,使得自私之风更加盛行不衰。不可否认,自私会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衍生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它使得社会风气败坏,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

学会给予,把自私踩在脚下

印度有这样一句古谚: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给予是一种利己行为,在付出的同时,也将收获一份助人后的快乐。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不仅能让接受者走出困境,也能使给予者获得心灵上的洗礼。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名为伽里里海,里面有鱼儿欢快地畅游。从山脉流下来的约旦河带着飞溅的浪花,成就了这个海。它在阳光下歌唱,人们在周围盖房子,鸟儿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每种生物都因它而幸福。

约旦河向南流入另一个海。这里没有鱼儿的欢跃,没有树叶,没有鸟儿的歌唱,也没有儿童的欢笑。除非事情紧急,旅行者总是选择别的路径。这里水面空气凝重,没有哪种动物愿意在此饮水。

这两个海彼此相邻,何以如此不同?不是因为约旦河,它将同样的淡水注入。不是因为土壤,也不是因为周边的国家。区别在于: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但决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

另一个海则精明得厉害,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决不向慷慨的冲动让步,每一滴水它都只进不出。

伽里里海乐善好施,生气勃勃。另外那个则从不付出,它就是死海。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世上有两种人。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乐善好施,一种自私自利,你是哪一种?

学会给予吧!给予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给予成功以清醒,给予失败以冷静;给予孤独以思考,给予冷漠以热情;给予朋友以真诚,给予爱人以信任;给予强者以尊重,给予弱者以谦和……学会给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耶稣基督说:给予,是快乐。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说到自己快乐的诀窍,也这样说:“我发现生活很令人兴奋,特别是你为他人而生活”。学会给予,将自私踩在脚下,生活才会更精彩,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人生需要宽容

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零风险高回报的善念。人生如果没有宽容,睚眦必报,必定树敌过多,处处受阻。假如你斤斤计较,对方就会耿耿于怀;假如你绝不放过,对方就会永无饶恕。宽容是理解并接受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行为,是对他人的错误不计较,是对伤害自己的行为不萦怀。世界因为有了宽容才五彩缤纷,失败因为有了宽容才走向成功,人生因为有了宽容才远离抱怨。

林肯对政敌素以宽容着称,一议员有所不满,对他“好言相劝”:“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消灭了我的敌人吗?”林肯的宽容为他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也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领袖之一。

宽容的人,终将收获来自宽容的回报。

战国时期,楚庄王一次在殿内宴请众将领,酒到酣处,火烛突然灭了,殿内漆黑一片。此时,有一个人因先前一直垂涎于庄王美姬的美貌,便乘机上去抱美姬,美姬大惊,奋力挣脱,情急之下扯落了该人的帽缨,并请求楚庄王惩治那个帽上无缨的人。楚庄王没有照美姬说的去做,而是在未掌灯之前,命令宴席上所有的将领都把帽缨摘去,继续纵情欢饮,直到尽欢而散,维护了那位将领的冒失之举。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位将领常常冲在前面,奋勇杀敌,屡建奇功。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为何在打仗时如此卖命?”那人回答:“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帽缨的人。”

可以看出,楚庄王是驾驭群臣的高手,他用宽容换来了将领为他拼死效力。

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自己的就职典礼上,特意请来曾囚禁自己的监狱里的三名工作人员。来宾感叹于曼德拉宽容他人的非常之举,也有人提出疑问,曼德拉这样回答:“当我走出囚室,走出禁锢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如果不能将痛苦和仇恨抛到脑后,我就会仍在狱中。”

人生不能没有宽容,宽容不仅仅给了他人一方空间,更是给自己一方空间。

抛弃完美的迷人光环

莫让完美耽误一生

完美主义是一种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端性格,虽能驱使人奋发向上,努力达到目标,但有时也因为标准过高而徒增负担和压力。完美主义者往往以完美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习惯于给自己和他人设定过高的标准,一旦事与愿违,就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对他人充满厌恶。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其实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他们十分害怕被别人拒绝或否定。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Hewin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

1.要求自我型

给自己设下完美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出于自己。

2.要求他人型

为别人设下高标准,无法容忍别人犯错误。

3.被别人要求型

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因此时刻都要保持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