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处世、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6907800000010

第10章 该方则方学对抗(4)

于是国君转向道士:“你说,这药是真是假?”这个骗人的道士心里一算计:要是说假话的话,那侍卫一死,我也活不了啊。于是赶紧下跪说:“国君,小人知错,小人也不知道这药是真是假,只是根据书上胡乱做来的。”

这一说不要紧,楚王下令把侍卫放了,把道士推出去砍头了。

最优秀的原因

有一所高校的心理学博士曾在一所中学做过一个实验。

新学年开始时,博士让校长随便找了三位教师,对他们说:“你们过去的教学真的是太优秀了。所以,今年给你们从全校选了100名最聪明的学生让你们教。这些学生各个也都是极其优秀的,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能让他们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三位老师听了,都非常地高兴,表示一定竭尽全力。校长又再三地嘱咐他们,对待这些学生,要和平常没有区别,不能让孩子知道他们是被选出来的优秀学生,老师们满口答应了。

一学年结束以后,这些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地区的第一。于是,校长将这次的实验告诉了老师们:这些学生并不是特意选出的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自认为这个成绩全是因为自己的教学水平高的缘故。校长同时告诉了老师们另外的真相,其实,就是你们这些老师也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是为了配合这次的实验才那样说的。

这三位教师都自以为自己是水准极高的老师,学生又都是最聪明的,因此他们有信心做好这份工作,结果肯定非常好了。

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够充分肯定自我的同时也能肯定自己的同伴,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

各有所长

甘戊出使齐国,前去游说齐王,走了几天来到一条大河边,甘戊无法向前,他只好求助于船夫。

船夫划着船靠近岸边,见甘戊一副士人打扮,便问:“你要过河去干什么?”

甘戊说:“我要到齐国去,替我的国君游说齐王。”

船夫满不在乎地指着河水说:“这条河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缝隙而已,您都不能靠自己的本事渡过去,您怎么能替国君充当说客呢?”

甘戊反驳船夫说:“您说的并不对呀。您不了解世上的万事万物,它们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比方说,兢兢业业的人忠厚老实,他可以辅佐君王,但却不能替君王带兵打仗;千里马日行千里,为天下骑士所看重,可是如果把它放在室内捕捉老鼠,那它还不如一只小猫顶用。宝剑干将,是天下少有的宝物,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可是给木匠拿去砍木头的话,它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就像你我,要说抡桨划船,在江上行驶,我的确远远比不上你;可是若论出使大小国家,游说各国君主,你能跟我比吗?”

船夫听了甘戊一席话,顿时无言以对,他心悦诚服地请甘戊上船,送甘戊过河。

因材施教

当一个职业运动员用三分钟跑完一公里的比赛以后,很多的专家都认为这是个生理的极限,已经无法超越了,而就是这个“生理极限”却被人打破了。而且还是个业余人士,他是怎样打破这个生理极限的呢?关键的地方在于教练的训练方法。教练把整个距离分割成若干个部分,然后把体力和时间分配在每个段落里加以训练。一般情况下,当他跑得慢了就会提醒他快点,加油,如果快了,就对他说,悠着点,放慢些,经过这样的训练,便有了连职业运动员都不得不服的成绩。

显然,大多数情况下,正常人的能力都相差不大,关键是学习的方法是否正确。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天赋,所以孔夫子才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如果你的孩子有什么问题,那么在教育方法上想想办法,应该会有收获的。

“落汤鸡”刽子手

春秋战国的时候,燕国的某县一天要处决十八名江洋大盗。行刑那天,人们大都早早吃了饭,赶去刑场观看恶人的下场。

大街上走来一老一少两名刽子手。他们是师徒俩,按照上头的命令,这天由徒弟单独行刑。因为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徒弟穿了一身崭新的衣衫,帽插红花,怀抱鬼头大刀,显得又激动又有些不安。两人匆匆走着,当路过一家饭馆门口时,店小二恰好出门,双手端着一大盆污水,照准徒弟兜头泼下。徒弟被淋成了落汤鸡,不由怒火中烧,骂道:“贼杀才,淋老爷一头!”

店小二吓得战战兢兢,结结巴巴地说:“老,老爷,对……对不起,我……没……没看见。”徒弟捋起袖子就要上前动武。师父忙拦住徒弟道:“时辰快到了,咱们还是办正事要紧,万一有什么失误,上头怪罪下来,你我都吃不消。”

徒弟收了拳,想回去换衣服已来不及,临行仍狠狠地对店小二道:“贼杀才,你等着,老爷办完了事,就回来同你算账。”

到了刑场,只见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一十八名罪犯跪成一排,项插亡命旗,静等着斩首。人们不仅对罪犯们指指戳戳,更有人对徒弟那一副狼狈相说三道四,令他愈加怒不可遏,只盼早早干完活儿,好去找那店小二理论。

待到午时三刻,监斩官一声令下,徒弟立马挥动鬼头大刀。

“嚓!嚓!嚓!”不到半刻工夫,便将十八名罪犯全都送上了西天。行刑完毕,就怒冲冲地直奔那家饭馆。可当他推门一看,只见师父正端坐在太师椅里,手端青瓷茶杯,有滋有味地品着茶。他诧异地脱口而出:“师父,你——”

师父呷一口茶,冲他笑笑答道:“我在这专门等你。”

徒弟有些不解地道:“等我?”

师父道:“你有所不知,这都是师父事先有意安排的。”

原来师父怕徒弟头一遭行刑,又是一下子要斩决十八名罪犯,临阵怯场,坚持不到底。到时候,不仅出怪露丑,上头还要怪罪。所以,才想了这么一招,事前故意将他激怒,让他凭着一肚子的冲天火气,把活儿做得又干净又彻底。

徒弟闻言,恍然大悟。

同样一个苹果

一青年向一哲人求教。

“大师,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能成大事;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也不过是个平庸之辈。依您看呢?”

“你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哲人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譬如同样一个苹果,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会迥然不同。在小孩眼里,它只是一个苹果,可以吃;在果农眼里,它是一件商品,一果可卖1元钱;在果汁商眼里,它是一个原料,可以榨成果汁,卖到1元到3元不等;在画家眼里,它是一件天然的艺术品,加工成画以后,可能将其卖到上千元。

哲人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安全

有个射击手打靶从来不准。他往往能把靶旁边的东西打个稀巴烂,而靶上却无一发,似有正打歪着之势。

有一次,他把靶旁的一只飞鸟打落了,不知情的人连声叫好,还以为他能射中飞鸟呢,殊不知其实他是在打靶。于是鸟儿们见到他打靶,都会纷纷飞到靶上去,因为它们都知道,只要停在靶上,它们就安全了。

华佗的医术

曹操问名医华佗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华佗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曹操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华佗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华佗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山后那座山

一位朋友从海南到左肩这里游玩,左肩非常高兴,尽地主之宜热情招待远方的来客。每天陪他游览各处的名胜古迹、市井小吃,朋友也是异常好奇问东问西、乐此不疲。一天黄昏,他们一起漫步在山林间的小道上,微风拂过,夹杂着山间野花的淡淡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朋友突然来了兴致,指着不远处的山说:“我们明天征服它吧!”左肩笑而不语。

第二天,他们准备好了登山的物品,便向不远处的大山出发了。一路上,朋友意气奋发、健步如飞,说说笑笑,不觉间日头已到中天的位置。眼看着快到山顶了,他们也感到有些疲惫时,朋友说:“我们再坚持一会儿,登上山顶笑看群山尽在脚下,一切风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岂不大快人心。”左肩依然笑而不语,当他和朋友终于登上山顶时,朋友没有了预想中的欢呼雀跃和激动,而是跌坐在地上,沉默不语,左肩知道他此刻的心情。过了好长时间,朋友问他:“左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分明在山脚看到它是最高峰了,然而,咱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登上山顶一看,还有更高的山横在眼前,而且相比之下,我们征服的山只不过是一个小土坡而已。”

左肩笑着说:“所谓的一山还比一山高,便是如此了。我们在山脚时,只不过是被这座山挡住了视野,让我们觉得它很高大,然而,和更高更大的山比起来,它自然就显得小多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眼前一些貌似强大的事情、困难所吓倒,殊不知相比之下,它便无足轻重了,难道不是吗?

光溜溜的石板

五代十国的南唐江宁府(今南京市)已是客商云集的繁华之地。有很多西域的胡商来此做生意。

一天,一个西域胡商偶步郊外,见一农家门前有块石板,这块石板是个浑然天成的大圆盘。胡商开了很高的价钱想买下它。

农夫见这个胡商衣着雍荣华贵、头戴一顶镶嵌着五光十色宝石的帽子,顿生戒心,便说这石板是他家的传家宝,不卖!不卖!胡商只好悻悻地走了。

其实,这块石板并非农夫的传家宝,而是他在耕耘水田准备插秧时偶然发现的。见这块石板有些用场,随之就从泥土中抠了出来搬回家,用几块砖头支在门前充当饭桌而已。当他见胡商竟然肯出十两银子买这块石板时,暗思忖,那个胡商既然肯出十两银子,想必这玩意儿会值更多的钱,于是就不肯轻易出手了。

胡商走后,农夫立即和妻儿把这块石板抬进院子支起来。除继续用它当饭桌,再也想不出其他的用场。

第二天那胡商又登门来商议购买这块石板,农夫开价要一斗黄金或一升珠宝才肯出卖。这回轮到胡商傻眼了,他万万想不到农夫会把价钱抬高到这么吓人的地步。不过,胡商仍然说:“那……那我再筹措筹措看。”

农夫支走了胡商,关上门喜形于色地对妻儿说:“我要发大财了!”于是心急火燎地赶紧又把石板从院子抬进屋里,点起灯盏连夜清洗石板上的泥迹油污,很起劲地用沙石把石板打磨得光溜溜的。他想等明天胡商来时把这块打磨一新的石板价钱再抬高一倍。这样他就会一夜之间变成江宁的大富豪了!

第三天,果然那个胡商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拿出石板想再索要更高的价钱,没等开口,只见那个胡商大吃一惊地叹息说,太可惜了!这块石板本是无价之宝,石板上原来排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一个时辰,另一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交替进行,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得知现在是几时几刻。这石板就是这样一个天然日晷。普通的日晷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是它的奇妙之处。现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结网了。此石板已一文不值,还有什么用处呢?

农夫后悔莫及。

你是什么看法

联合国出了一道题目,请全世界的小朋友来作答:“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小朋友会答这个问题。

那是因为:

非洲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粮食”;

欧洲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

拉丁美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请”;

亚洲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连自称老大的美国的小朋友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原因是他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

我们确实从小就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多数人要挣扎好久,糊涂好久,才发现,唉,原来我过的并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谁最有价值

相传在唐朝高宗年间,有个南方的蛮夷小国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金光闪闪,非常耀眼,且制作得巧夺天工、惟妙惟肖、生动活泼,把高宗高兴得爱不释手,可这时蛮夷小国的使者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让大臣们想,然后又请来珠宝鉴定师来鉴定,称重量,看做工,全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复命呢!泱泱大国,难道会被这个问题给难倒吗?最后,有一位已经隐居的老臣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个字条,让他的儿子给高宗送去,高宗接到字条,龙颜大悦,让人把使者请到殿上,然后,胸有成竹地让大臣按字条上说的做,字条是这样写的:取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稻草会从另一只耳朵里出来。插入第二个金人的嘴巴,稻草会直接掉出来。插入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会掉进肚子里,什么响动也没有。因此,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心悦诚服,唐朝确实是人才济济。从此以后,他们进贡时再也没有出什么问题。

其实字条上还有最后几句话: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的基本素质,而这个人之所以隐居,正是因为以前颠倒了耳朵和嘴巴的作用,才使小人进谗言而不得不隐居的。

甜咸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