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名宰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是对有名的搭挡。
德国当时会强盛,不但是俾斯麦这个首相英明,同时也因为有这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回到后宫中,经常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有时连一些珍贵的器皿都砸坏。
皇后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
威廉一世说:“对呀!”
皇后说:“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
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当皇帝的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啦!”
所以他能够成功,所以德国在那时候能够那么强盛。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此处之光,非日月之光,或在头顶上、后背上所画的光环,是形容词,是智慧成就的光。止如杯浑水以沉淀,定如稍清而投明矾,沙沉水清透若明镜,通体玲珑光彻,是为静。
安静的收获
在城市居住的一个地主,到乡下收租子,到了佃农的谷仓,有钱人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何时把心爱的怀表弄丢了。地主急得不知所措,佃农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去把村里所有的人找来帮助找怀表。翻遍谷仓,但是怀表仍然不见踪影。
天渐渐黑了,地主一脸失望,村里的人陆陆续续地回家去了,但是有个人却留了下来。“我有把握找到你心爱的怀表。”这人告诉地主,信心十足。
“好吧!那就麻烦你,找到了我会嘉奖你的。”
只见这个人再次进谷仓,找到一个位置后,静静地坐了下来。一切都安静下来,没有一点杂音,但是这时都有个小小的声音从谷仓的右后方角落传出来。
“滴答,滴答,滴答……”
这人蹑手蹑脚地像猫一样,踏着几乎无声的脚步,寻声走向那个方向。到了附近,这人伏下身去,耳朵贴地,在一堆杂乱无章的稻草中找到了怀表,走出谷仓,露出得意的微笑,朝地主走去。
人生会遭遇许多事,其中很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心中被盘根错结的烦恼纠缠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如果能静下心来思考,往往会恍然大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景、一物、一支歌、一幅画,有时候能渗透着鲜明的情境意义,虽然表达的是一种弦外音、画外意,但其表义功能还是十分鲜明的,并且具有多方面的用途,无论是政治、军事方面,还是商贸或日常生活方面,用得好,常能收到奇效。
初次交往,对对方的思想、秉性、交往目的不甚明了,利用交际情境,制造友好的氛围,开辟一条情感通道,便可实现温馨和谐的交流。1942年黄炎培任国民参政员时,为推动国共团结商谈,从重庆飞赴延安访问。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大会堂会客室接见了他。室内光线充足,四壁挂着几幅画。其中一幅画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上写“茅台”,并有黄炎培题词:“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这幅画是沈钧儒次子叔羊在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为父亲“画以娱之”的。在请黄题词时,他想起谣传红军在茅台酒地里洗脚,题为讽喻,没想到竟会挂在中共领袖会客的客厅里。因此他抬眼望去,倍感亲切,知遇之情顿涌心底,敞开心扉与毛泽东进行了促膝长谈,并造成了他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这里,由中央大会堂会客室及其中的画就构成了特定的交际情境,微妙地向对方传递出真诚、友好、理解的思想意义,为交际活动起了铺垫作用,因而使交际大获成功。
有时出于军事的或商贸的需要,有的意思不宜明确表达,巧设交际情境,施计用谋,便可出奇致胜,实现目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情节是人们熟知的,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当时就在西城中,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儿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守军。在这危机关头,他果断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由二十余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然后亲自登上城楼,焚香操琴。司马懿来到城下,见此情境,疑有埋伏,弓挥退去。这里,诸葛亮就是大胆地利用了城门大开、百姓扫街、城楼操琴的特定情境,让对方得出必有埋伏的误解,从而保住了城池。这种情境的妙用,虽系“不得已而用之”,却产生了奇效。
有时候某个意思不便详说,也没有必要详说,只要恰当设计并突出某种交际情境,便会意义全出,实现交际的意图。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偕夫人在国务卿罗杰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陪同下,乘专机抵达北京,首次访华。下飞机时,他特意让警卫把守着机舱口,不准随行人员跟随下飞机。尼克松只身走下舷梯,就急忙伸出手主动同周恩来长时间握手,在场摄影记者赶紧拍下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时间,1972年;地点,北京机场;加上中美两国领导人紧紧握在一起的两只大手,这就构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情境。既让人意会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杜勒斯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造成的心理鸿沟,由尼克松填平了;又让人意识到中美两国的交往,“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这里交际情境的运用,适切、典型、具表义作用,胜过若干的言语。
对对方失当的言行,不当面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等到以后,选择或设置一个适当的情景,向对方做出与之相似的言行,然后再稍加点拨,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如:妻子坐在缝纫机旁做活,丈夫在一旁不停地发表意见:“慢点……小心点……你的针已经断了,把布向左拉……停一下……”
妻子生气地说:“你干吗要妨碍我,我会缝!”
“你当然会,亲爱的,我只是想让你体验一下你教导我怎么擦地板时我的那种感觉。”
在这里,丈夫采用的就是设置情景的技巧。当他擦地板时,妻子在一旁指指点点、吆五喝六,俨然一副总指挥的架式。也许是不愿当即拂妻子的面子,丈夫没有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在这之后抓住妻子做缝纫活的机会,设置一个与当时相似的情景,让妻子也体验一下受人驱使的感觉,巧妙地表达了对妻子好为人师的不满。
需要说明的是,交际情境并非都由自我选择与设计,如果对方选择与设计,就要注意交际的情境意义,做到准确理解,灵活应变,防止交际的被动与失误。
聋子和哑巴太监
朱元璋的马皇后也是了不起的人物,流传下来很多故事。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在后宫廷与皇后谈笑,两个人谈得高兴,朱元璋突然拍了一下大腿,高兴得跳起来说:“想不到我朱元璋也会当皇帝!”手舞足蹈,又露出了他寒微时那种样子,这是非常失态的。当时还有两个太监站在旁边,他没有留意到。
一会儿朱元璋出去了,马皇后立即对那两个太监说:“皇帝马上要回来,你们一个装哑巴,一个装聋,否则你们两人都会没有命了,记住,听话!”
果然,朱元璋在外面一想,不对劲,刚才的失态,将来给两个太监传了出去,那还了得。于是回到后宫,一问之下,两个太监,一个是哑巴,不会说话;一个是聋子,没有听见,这才了事。否则这两个头岂不掉下来了?所以马皇后也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好皇后。
这就讲到人生的修养与迁怒,一点事情不高兴,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不能反省自讼。尤其是领导别人的,要特别注意。
魏征和唐太宗
魏征的忠贞和他的道德学问,使唐太宗很敬畏,而且信任他。
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天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唐太宗怕他提意见,赶紧把小鸟藏到怀里,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和他谈国家大事,唐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也拿他没办法。等魏征走了,唐太宗拿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魂归奈何天了。
太宗伤心得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乡巴佬,指魏征)不可!”
长孙皇后问明了原委,立刻穿了大礼服向唐太宗行礼道贺,唐太宗说有什么可贺的?
皇后说,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你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的兴盛是可期的,这还不可贺吗?
于是唐太宗息怒不谈了。以唐太宗这样气量宽宏的人,对魏征的意见,样样接受,到最后唐太宗还气得要杀他,若不是唐太宗的皇后暗中救魏征一把,他的头也是要保不住的啊!
魏征死了以后,唐太宗终于信了谗言,还是把他的墓碑给推倒了。一直到唐太宗征高丽失败后,才又想起魏征若在,必不会有此失。因此又树立起他的墓碑。
脚下最方便的路
下午有节劳动课。李老师带着同学们到学校的后山捡柴,让他们捡地上的枯树枝。
菲菲和三名同学跑向后山顶,边跑边捡。在一棵大树旁,菲菲发现了一堆枯干的小树枝,急忙奔过去。跑着跑着,菲菲脚一滑跌进一个深深的坑里。坑太深,三名同学吓得大呼小叫,想尽办法也没能把菲菲拉上来。
同学喊来了老师。李老师站在坑边上,盯了菲菲许久,才沉着脸坚决地说:“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我们不拉你上来!”全班同学面面相觑,都没敢吱声。“老师,老师,我上不去!”菲菲在坑里急得大叫。“在里面呆着吧,我们走!”李老师像陌生人一样大声扔给菲菲一句话,带着同学们走了。
老师硬生生地走了,不管菲菲的死活。菲菲一屁股瘫坐在坑里,嘴一张,“哇哇”地大哭起来,“老师!老师!我出不去!”一边哭一边生气地在坑里打滚,滚着滚着无意间菲菲看见了一道亮光。擦干眼泪,菲菲坐起来向亮光处爬去。透出亮光的地方有一个洞,菲菲钻了进去,越钻越亮,不一会儿到了山坡上,一挺身她就跳了出来。
李老师和同学们都站在山坡上,随着菲菲的出现,山坡上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老师猛地抱起菲菲原地转了两圈。菲菲所有的不快,一扫而光,不解地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坑里有洞能出来?”“老师看你没摔坏。”“老师在上面就看见光了。……老师想让你自己出来。”没等老师开口,阳光下同学们晃动着聪明的小脑袋争着抢着告诉菲菲。
李老师蹲在菲菲面前伸出宽大的手掌拍掉菲菲身上的尘土,亲切地抚摸着菲菲的脑袋,重重地点着头。同学们探着身子,咧开小嘴上下打量菲菲。这时,老师慢慢地站起来,环视一下四周,将一只手指竖到嘴边,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他走到高处一字一句地说:“孩子们,记住,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
淡水
一艘货轮的航程完成了大半,一路上的旅途都很顺利,船长的心情很好,他一大早就站在驾驶台前,心满意足地眺望大海,忽然一个船员满脸焦急地前来报告:“船长,不好了,我们的淡水用光了!”
在海上航行,没有淡水,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人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又涩,是根本不能解渴的!船长一想到这,就非常紧张,他立即命令船员们用各种办法向附近船只求援!
一天过去了,船员们望眼欲穿,可茫茫大海始终不见海面上出现一条救命的船。又一天过去了,备受干渴的船员们几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这时,船长从望远镜中清晰地看到地平线上出现了陆地,这是美洲大陆,亚马逊河的入海口似乎也看见了。船长刚把这一喜讯告诉船员们,有人又惊呼起来,他们终于看到了一条渔船。
船长赶紧命令信号兵用旗语向对方紧急呼救,希望能给自己的货轮一些救命的淡水。谁知对方的回答大大出乎船长的意外,他们说:淡水就在你们脚下!船长又急又恼,觉得自己的运气糟透了,不但要受水的折磨,而且连渔民也要借机戏谑。
又过了一天,这一天船员们真的渴坏了,许多人想都没想就到海中取水喝了。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喝海水的行列。有人给船长送来一大杯,船长疑惑地看看对方,尝了一小口,就像是在尝很苦的药水,然后仰头一饮而尽,到这时,他才发现,这海里的水,确实是淡水!
原来,亚马逊河把入海口附近几十公里的海水都冲淡了,因此,离亚马逊河入海口处很远的海域含盐量也相对低得多,这是货轮的船员们都没想到。
鉴赏家的嗅觉
宋朝庆历年间,东京汴梁有家书画苑叫听石斋。听石斋的老板听石先生是个书画鉴赏权威,书画在他面前一过,优劣真伪立时显现。所以能够在听石斋立足的书画,立时声名鹊起,身价百倍。
书画是给人看的,可是听石先生却是个瞎子,瞎子如何鉴赏字画呢?
靠用鼻子嗅!听石先生有种独特的嗅觉,好书画闻起来清香扑鼻,使人心旷神怡;差的书画闻起来恶臭刺鼻。听石先生每天白开水一杯,凭鼻子买进卖出,生意很是兴隆。
这天,听石先生刚开门,一个书生夹了个卷轴进来。此人叫周润碧,在书画界小有名气,平日里,富人借他装点门面,他借富人装点腰包。
伙计见是熟人,赶紧招呼道:“周先生,又有大作?”
周润碧笑笑说:“有,却不是我的。我受朋友相托,请先生鉴赏一幅画。”说着展开卷轴。
听石先生坐定,他刚想用鼻鉴赏,忽闻一股奇臭,赶忙捂着鼻子摆手不迭。周润碧的脸立刻红了,知趣地把画卷起来,放在门外,同时,伙计把窗户都打开了。
听石先生好半天才缓过气来,埋怨道:“润碧先生怎么开这种玩笑?”
周润碧赶紧解释道:“对不住,我也不得已呀。汴梁巨富钱家三公子,是个书法爱好者,成名心切,想请先生美言几句。”听石先生连忙作揖:“您饶了我罢,别把我的牌子给砸了。”
周润碧从袖子里取出一包银子,朝柜台上一放,苦苦求道:“那么借宝店一隅,挂这幅画总可以吧?钱公子愿多出些钱。”
听石先生见对方纠缠不清,就来了气,干脆地说:“行!但钱要足够多——要足够我搬家的。留这画在这儿,我走人!”
周润碧求了半天,一无所得,只得夹起卷轴走了。
第二天周润碧又来了。这回没拿卷轴,捎来了钱公子的话:“三年后,我再拿画来请你鉴赏!”
听石先生心想:这种富家公子,一时兴至玩起书画,但未必真肯下苦功,过些时候就忘了。所以也没把这句话当回事。
谁知三年后的这天,还没开门呢,就听外面哐哐锣响,接着就有人砸门。伙计开门一看,街心停着一乘八抬大轿,两旁站立着两班衙役。衙役见伙计出来,递过一张大红拜帖,神气地吩咐道:“叫你们掌柜出来!”
伙计不敢怠慢,赶紧跑到后堂,一看:一壶白开水还冒着热气,听石先生人却不见了,只是壶底压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交来人”。伙计只得拿了茶壶出去禀报。
壶递进轿子,半晌没有声响。伙计那个紧张啊,就听见自己的心跳得直响。终于,壶又递出来,衙役还传下话来:“我们老爷说了,三年后还来!”
一个“还”字,伙计猛地想起了三年前的钱公子。
到了晚上,听石先生回来了,伙计忙问:“您怎么知道是他?”
听石先生点点头,说:“三年前的臭味,现在三里外都闻得到了:嗬!当了五品大员,就了不起了?看来他工夫是没少下,只是没下在学书画上,而是下在买官上了。”
伙计还是觉得奇怪,不解地问:“他怎么见了您的茶壶就走了?”
听石先生捋捋胡子,微笑着解释说:“茶尚温,人远遁,足见他的书画臭味远扬。五品大员还要顾及面子,所以没敢用武力强迫我说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