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261

第261章 司马光典地葬妻

司马光,北宋陕州夏县人,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生于北宋真宗年间,他的父亲司马池,以“清廉仁厚闻于天下,号称一时廉臣”。司马光自小就生长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严格的教育,他自己也勤奋好学,经常手不释卷,致使“于学无所不通”。司马光自幼就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智慧,“司马光砸缸”是在我国流传很广、妇孺皆知的关于司马光的智慧故事。

司马光后来先后担任过武成军签书判官、大理评事、国子直讲、馆阁校勘、同知礼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和宰相等职,敢于直言进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举忠锄奸,鞠躬尽瘁,颇得清正之声。而且善于体察人民疾苦,为百姓解忧解难,在他当政期间,一旦发生饥荒,司马光立即派公正官吏前往灾区多方赈济,以使饥民“安其生,乐其业,自生至死,莫有离散之苦。”对统治者花天酒地,挥霍无度,视人民血汗如粪土的行为,司马光十分憎恨,他极力主张节用,禁止一切过分的俸给赐予,真正做到“不禄无功,不食无用”。这一切为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天下都认为他是真正的宰相,田夫野老,都称他为司马相公。

司马光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则更甚,简直可以说是苛刻。虽然他高官厚禄一生,但始终对财物没有什么喜好,恶衣疏食的过了一辈子。任官近40年,只在洛阳有薄田顷,妻子死的时候,都没有钱埋葬,只好把这田卖了购置了棺椁,这就是人们千古传颂的“典地葬妻”的故事。司马光官高势显,本来可以万贯家私,富家天下的,但他却选择了自己的为官之道,正直无私,两袖清风,除俸禄外,不谋取外财,就是俸禄,还经常拿出来周济穷人。庞籍死后,留下孤儿寡母,无以为生,司马光将他们迎回家里奉养,待他们就像父母兄弟。

司马光还十分憎恶贪官受贿这样的事情,即使是皇帝的赏赐也认为是非分之物,不应该接受。宋仁宗曾经下诏赐给臣下金钱百余万,金银珠宝,丝绸绢帛无数,见钱眼开的庸俗之辈看到后乐不可支,总觉得无法满足。但司马光却丝毫不为所动,先是上疏申明国家近年乃是多事之秋,民穷国困,内外窘迫,不应该这样大规模地赏赐官员,没有得到回应,司马光对自己的力辞不受,当不接受也不行的时候,他便用所得的珠宝充为办公经费,而金银则周济一些穷困的邻居朋友。

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迫外居洛阳,他就常与一些文人学士相聚,悠悠畅叙,清谈朝政。但是每次聚会,都以简朴为原则,规定:所用果子不能超过三种,菜肴不能超过五种,并名之为“真率会”。文潞公当时以太尉的职衔驻守洛阳,也想参加,但是司马光认为他过于显贵奢华不予接纳。有一天,文潞公探知司马光等“真率会”成员又在一起畅饮,于是办了一桌盛大的酒席造访,司马光当即说他用俗气玷污了真率会,拒绝了他,搞得富贵的文潞公羞愧难当。

司马光在洛阳的居所是一处茅檐草屋,十分简陋,三九寒天,北风呼啸,茅檐多为风吹去,室内寒气袭人;盛夏又酷热难当,司马光无奈,只好在屋里穿地丈余,用砖砌成一个小房间,空地居住,聊以避暑。当司马光年老体弱时,朋友刘贤良打算用50万钱为他买一个婢女使唤,他当即予以拒绝,说:“我几十年来,吃饭都不敢经常吃肉,衣服也没穿过绢帛的,怎敢用这么多钱买一个女婢呢?”

司马光不仅自己勤俭戒奢,还时时教育子孙应该节俭朴素,只有这样,才能做个正直的人,对他们影响很大,后来他的儿子司马康做官时也是“为人廉洁,口不言财”,也堪称一代廉仕。

修身点拨

司马光位居高官,再加上他的才智,要想富贵本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他视贪污受贿如毒蛇,唯恐避之而不及,而他刚好又生了一幅好心肠,把偶尔得赐的财物都拿去周济穷人,所以落得典地葬妻的凄凉境地,但他心里是踏实的,腰板是挺直的,经得起舆论和后人评说。

据历史记载,司马光去世的时候,万人空巷,都去为他送行,家家户户都有他的画像,吃饭前必先向他祈祷。为官能够得到这样的民心,也不枉劳累辛苦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