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259

第259章 包拯掷砚

所谓清官,尽管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最基本的标准是“清”,即个人生活清廉俭朴,为官清正廉明。当官的不贪污,不受贿,不徇私枉法,洁身自好,就可以算清官了。如果要求高一点,还应包括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不畏强暴,打击贪官污吏,为百姓申冤做主等条件,无论根据哪一种标准,北宋的包拯都能算作是清官,要不然他怎么会成为老百姓心中“清官”的化身呢?

包拯是北宋庐州合肥,宋仁宗天圣年间考中进士。回乡事奉年迈的双亲直至过世之后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命出使契丹回来以后,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任枢密副使。后来死于任上,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他的廉洁简朴也是很为百姓称道的。

包拯曾经在端州为官三年,清正廉明,教民种田、开井、医病,深受人民爱戴。当地出产端砚,端砚是名闻中外的文房之宝,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很多人都愿意付出很大的代价只为得到一方端砚。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包拯年轻的时候就作过一首诗告诫自己要廉洁,不要被一些身外俗物影响了心境,做出一些贻笑后世的事情,这首诗是这样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木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他以前代的贤士们为榜样,清心处世,直道而行。

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后来包拯离任回开封府,这石匠便找机会请其家人包兴将端砚暗藏于船上俟机送给包拯,但船开至端州边沿的羚羊峡时,忽然乌天黑地,风雨大作,船无法往前行驶。包拯暗想:我在端州为官三年,难道做错了事,天理不容?想来想去,终究想不出因由,便询问家人。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熏便交代了。包拯命包兴马上呈上端砚,该砚用黄布包着,他把黄布解开,果然品质极佳、造工精巧,他叹了一口气,便说:“端砚虽然已经不能归还其本人了,但也要归还给端州的人民。”便把端砚连黄布一起掷入江中。顿时,雨过天晴,风平浪静。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修身点拨

所谓“近水楼台”,包拯就在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家乡做官,这对那些试图得到端砚的人来说是个很有诱惑力的职位,因为它有得月之便,但包拯秉着少年时代就立下的志向,清心为本,直道而行,决不做违背道德良心更不用说违法的事情了。

面对仰慕之人固执的深情厚谊,包拯防不胜防,但苍天有眼,成全了包青天的清誉。他站立船头,心中应该是充满豪气的,掷砚之举向世人进一步宣告了他为官的廉洁,也再次坚定了他坚持操守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