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203

第203章 曹操三下求贤令

建安十五年春天的一个深夜,军营中一片寂静。在军帐中,烛火摇曳不定。曹操放下手中的笔,看着案上刚刚写成的新诗《短歌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夜的乌鹊在寻找着归宿,当世的人才在寻找依托:山越高,越显得雄伟挺拔,海越深,越显得浩瀚无边,贤才越多事业就越兴旺。昔日的周公,一听说有贤才来访即使正在吃饭,也要把食物吐出,接待访者,我为什么不能向他学习呢?芽”

曹操起身,在军帐中蹁来蹁去,吟诵着这渴求贤才的诗篇。人才,人才,他的事业太需要人才了。

猛然间,曹操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年轻英俊的面庞。郭嘉,这位军中谋士,正是因为遇到了他,才充分展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那还是在十一年前,曹操手下的谋下领来一位年轻人。只见这个年轻人英俊挺拔,明亮的眼睛中闪着聪慧的光芒。这个人就是郭嘉,年仅二十岁。他从袁绍处逃出,投奔曹操。

曹操热情地接待了郭嘉。他问郭嘉:“你刚从袁绍那里来,听人说他招纳了很多贤士,是真的?芽”

郭嘉回答:“这看怎么说了。袁绍对投奔他的人,首选讲门第,论资历,重用的全是自己的亲戚子弟,或是他家的门生故吏。像我这样出身卑贱的人,他根本看不上眼。所以,我再也不愿意呆在他那里了。”

随后,郭嘉和曹操畅谈国家大事,特别谈了他对统一中国的想法。曹操被他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分析吸引住了。他为得到这样一位年轻的贤士而高兴,破格提拔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不料,曹操的这项任命在土族出身的官员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天,世代在朝中做官的陈群怒气冲冲地找到曹操,他质问道:“郭嘉这小子是什么人,值得您这样重用他?选”

“我只知道他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谋士,”曹操又不慌不忙地反问道:“你说他是什么人?芽”

陈群凭空诬蔑说:“听人说,他的品质很糟糕,比如……比如……”他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了。

曹操逼视着陈群:“你说他品质不好,有什么证据吗?芽没有证据,就是诬陷。”

陈群继续狡辩说:“他出身贫贱,既不是‘秀才’,也不是‘孝廉’。凭什么重用他?选”

原来,东汉王朝委任官吏,实行的是所谓“察举”“征辟”制。做官的先要由地方上名门豪族提名,补提名的人,或者称为“秀才”,或者称为“孝廉”,然后再由朝廷和官府加以任用。就这样,提来提去,能当官的大都是那些皇亲国戚、豪强官僚的亲朋子弟。这种选官制度,不过是他们保持和扩大世袭特权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曹操把脸一沉,斩钉截铁地说:“请回去吧,我唯才是举,量才录用,这和出身没关系。郭嘉我是用定了?选”

陈群白费了半天气力,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只得狼狈地走了。

过了几天,曹操同郭嘉谈起这件事,郭嘉笑了,他对曹操说:“我们家乡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哈哈哈哈?选”曹操开心地笑了起来:“好?选这首民谣揭得透?选骂得好?选”

从这以后,曹操对郭嘉更信任了。他们俩常常同席而坐,并马而行。每当有重大的军事行动,曹操都要反复征询郭嘉的意见,请他出谋划策。

郭嘉随军十一年,在曹操一北方的几次重大的战役中,都起到了决策取胜的高参作用。曹操多次赞扬郭嘉说:“能帮我建立大业的,必定是这个小伙子啊?选”

不幸的是,这位年轻有为的谋士不久病故了。郭嘉的夭亡,使曹操悲痛欲绝,他顿足长叹说:“可惜?选可惜?选”

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他看着剩下的残兵败将,更加怀念郭嘉。他痛哭失声:“要是郭嘉还在,这一仗也不至于败得这样惨啊?选”

帐外的更鼓一声接着一声,打断了曹操的凝神沉思。他抚案自问:难道就没有像郭嘉一新陈代谢人才被埋没于草莽之中吗?芽他们也许像郭嘉最初一样,被排斥官场之外。

于是,曹操铺开纸笔满怀激情,挥笔写下了《求贤令》。

“天下尚未平定,目前是迫切需要人才的时候……天下还有没有穿着粗岂有此理短衣,却才能出众。像姜太公那样在渭水河边钓鱼的贤才呢?芽还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着‘盗嫂受金’的坏名声,却没有遇到魏无知那样保举他的谋士呢?芽各级官吏一定要努力发掘并向我推荐这种被埋没的人才,我一定根据他们的才能,恰当地任用他们。”

建安十九年十二月,曹操又下《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令中提出对于有某些缺点的贤能之士,也要同样予以任用,并强调说:“人有某些缺点,在所难免,能因此就不用他们吗?芽选官的人员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以,有才之士被埋没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了。”

又过了三年,曹操六十三岁了,他更加思贤若渴。第三道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下达了。

这项指令说:“对那些确实英勇果敢,能够舍生忘死与敌人拼死战斗的人,对那些屈居下僚而本领高强,能够胜任将军、郡守职务的人,对那些即使有不光彩的声名,有过被人耻笑的行为,或者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级官吏一定要把自己所知道的推荐上来,不得把他们遗漏了。”

三次求贤令的颁布,使曹操手下聚集了很多人才,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局面。他们在曹操的统一事业中,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修身点拨

曹操自从举兵开始,就注意招揽人才。他有“周公吐哺”的谦逊,有“天下归心”的气魄,有破除门阀观念的胆量和“唯才是举”的决断。正是由于他雅量容人,广开贤路,才使自己的手下,积聚起一大批能人,才使他的雄心壮志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