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194

第194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述而》记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几个人在一块走路,其中必有我可以学习的人,我学习好的方面,见到不良的方面则警惕改正。反映了孔子治学严谨、虚心好学的态度。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先进代表,传统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已成为炎黄子孙潜在的道德意识和传统风习。他被列为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学说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孔子幼年孤苦,岁丧父,16岁时母亲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不得不做杂活以养家糊口,所以,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从少年时起便勤奋学习,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曾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当他年近半百的时候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由于他刻苦学习,所以成为博学多能的人。在中国被尊为“圣人”,西汉平帝称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北魏称孔子“文圣尼父”,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元代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学说是由十六七世纪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开始介绍到欧洲的。如启铎泽等人合编的《中国之哲人孔子》,内附孔子传及周易64卦,并有孔子画像,上书“国家仲尼,天下先师”,给欧洲以极大的影响。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什么专著,仅有其弟子记录他的言论的《论语》一书。不过他曾大量搜集、整理、订定过6部书,即六经或称六艺。这就是《诗经》、《尚书》、《周易》、《春秋》,三礼中的《礼仪》,还有一部《乐》,并把它们作为教材传授给他的学生。

孔子认为,仁人君子必须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即一要“修.己”,二要“安人”。君子怎样修养自己的仁德,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在《论语?芽阳货》中,孔子论述了这五种美德,即:“恭则不侮,宽则待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大意是:庄矜郑重则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待人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谨慎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工作就会取得事业成功,慈惠和平就易于指使别人。做到恭、宽、信、敏、惠,不仅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实现长治久安。在这五种美德里面,“恭”、“信”讲的都是谦逊的意思,它们作为君子应具备的仁德品质,作为待人、行事、居家、为官的主要行为准则,这在孔子看来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孔子认为,人不学习就无从获得知识,因而他要求学生应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紧迫感。但伺时,他又强调,谦逊是学习的前提,为了探求知识,要坚持“百事问”,具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能“择善而从”。真正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这是要求知识丰富的人也有必要向知识缺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应当像没有学问一样虚心学习。正因为孔子时时谦逊,他受到学生们的崇敬。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

孔子提倡。“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所以,他非常鄙视自满自诩的人。他说:“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意思是说,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穷困却表现豪华,这样的人是很难保持节操的。因此,他对学生的缺点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他发现宰予昼寝,便严厉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他对“巧言令色”、“慝怨而友人”的作风十分厌恶,要求学生自学“改过迁善”。

孔子一生虚心向学,谦虚谨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改过迁善,善与人交,受到世人称赞:“夫子圣者与?芽何其多能也。”孔子谦逊地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修身点拨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的学习的道理和格言。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再如“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都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朴实的话语中却包含着一种对学术认识的境界。它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人生境界和对知识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