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185

第185章 朱棣克己求大治

朱棣当上皇帝后,简直是个事无巨细一概过问的人,事情管得过多,总显得有些应接不暇。他认为,皇位得来不易,应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事事都应过问,唯恐有所失误。

他曾经说:“一个小小的东西,放在不稳定的地方就危险,放在稳妥的地方就安全。”他指着一尊镇纸金狮感慨道:“天下是最重要的‘大器’,更应放在安全的地方。怎么可以放在危险的地方呢?芽即使天下太平,也不可忘了危险。所以在小事上必须谨慎,小事上如果不谨慎,长此以往,就可能招致大的祸患。

为了天下这一“大器”,朱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处处克已,以求天下之治。他把大臣送上的《大学正心章讲义》反复读了多遍,特别欣赏其中静心寡欲的道理,认为做皇帝的尤其不能有所好乐,情绪波动太大,应该尽量做到心静而虚。

由于上朝时忙于政事,往往来不及静思,退朝后则容易放松自己,朱棣便经常默坐冥想,以约束自己的欲心。一想到天下,他顿时警觉起来,克己之心便占了上风。于是,他将欲心与天下联系在一起:“为人君,只要宫室、车马、服食、玩好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

朱棣的生活很俭朴,有一次上朝穿的内衣都破旧了,甚至衣袖外露,他也舍不得扔掉,而是让宫中人重新缝补之后再穿。他不仅自己俭朴不浪费,还要求子女以俭行事,决不允许奢侈浪费,比吃比穿。侍臣们看到那件满是补丁的衣服,由衷地佩服皇帝的为人,并大加赞颂皇帝的“圣德”,心悦诚服,决心以圣德为榜样,克己待人,俭朴持家,忠心为国效劳。作为一国之君,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他担心官员之间互相攀比,百姓生怨而致使天下不稳。

一次,朱棣派宦官去山西采办天花,但宦官刚出发,朱棣就感觉不对劲,非常不安,快马加鞭,立即派人下令停办了。外国使臣向他朝贡玉碗,他说库府中已有这东西,拒而不受,让礼部赐钞遣还。因为在朱棣看来,对于这类平日不用,府库中又已有的东西,尽量限制,免得人们察其所好,争相进献,对国事没有好处。

朱棣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在位时期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繁荣昌盛,给他子孙时期的“仁宣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修身点拨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注意节俭,细水长流,就成为国家和个人能否过一种相对丰足殷实的生活的关键性问题。一个人如果平日里就注意节俭,量入为出,那么,在同样的情况下,他的生活就会比那些不注意节俭,无节制地消费,甚至浪费的人要平稳得多。相反,那些平时不注意节俭,甚至奢侈浪费的人,生活上就容易出现亏空,从而就容易因为缺少基本的生活条件而去做违背道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