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164

第164章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寻阳柴桑地区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亲人离乱的残酷现实,对现实感到厌恶和绝望,于是决心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在此隐居。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

陶渊明性情恬淡,很少说话,不贪图荣誉利禄。爱好读书,却不拘泥于字句,每当有些心得体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地忘记吃饭。生性喜欢喝酒,但是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亲戚朋友知道他的情形之后,有时准备了酒宴请他。他去喝的时候总是非要喝醉不可。醉了之后就自动退席,一点也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家徒四壁,不能遮风避雨,身上穿着粗布短衣破烂不堪,家中经常缺东少西,缸中空缺没有米粒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但他却安然自得。经常写写文章自寻乐趣,也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志向,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活不起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当时的官员之间互相倾轧,勾心斗角,陶渊明就对亲戚朋友说:“我想出任地方官,用来供养家庭生活费用,可以吗?”当权的知道了他的心思,就任命他为彭泽县令。

在他当县令期间,吩咐下属在官府的田地里全都种上秫稻,妻子坚决请他种粳稻,他才让两顷五十亩地种秫,五十亩地种粳稻。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仗势凌人、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的薪俸,去向那种小人打躬作揖!”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官印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以后,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记》。在那篇文章里,他写了武陵地方的一个渔人,有一次,沿着小溪划船打鱼,来到了一座繁花如锦、蜂蝶成群的桃树林。渔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着船继续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突然发现那里有一个小洞。他丢下船,顺着洞口摸进去,开始的时候很狭窄,走了一段,豁然开朗,原来洞里有一个很大的村子,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大家看到渔夫是个陌生客人,都热情地邀请他喝酒吃饭。渔夫跟大家聊起天起,才知道那村子里的人的前辈还是秦朝末年避难到这儿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还有汉朝,更不用说有什么魏、晋了。

渔人在那里住了几天,告别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去访问。回到武陵,他报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花林,奇怪的是,无论如何再也找不到那个洞口了。

陶渊明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人人劳动,个个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在当时黑暗动荡时代的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所以《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修身点拨

晋代,政治污浊,官员腐败,官场逢迎成风,陶渊明藐视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县官,充分显示了他清高、有骨气,不同流合污的节操,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对于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得乐趣的人来说,一种简朴和宁静的生活就能使他们心满意足。人是社会动物,但人又是自然之子。人养心,首先要让自己回归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冲淡社会给予的异化。即使工作照旧,繁忙照旧,也要常常回到自然中去,让自然洗去你的烦恼和劳累,给予你前进的力量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