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159

第159章 王充弃官安贫

王充小的时候来到京师,在太学读书和学习,拜班彪为师,爱好博览群书但不喜欢遵守古文的章句。历任县、郡功曹,州从事、治中等职,但是王充做事不考虑上级的看法,坚持己见,数次与上级发生争执,彼此不合,因此,王充心里非常不痛快,僵持了一段时间,与上司的关系仍然没有什么改善,王充愤愤不平,便弃官归里。从此闭门读书,谢绝一切世俗的礼仪,潜心研究学问。

他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他撰写《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他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天地合气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根本没有脱离物质形态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他否认天有意志,认为天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打雷下雨是自然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针锋相对地批判了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还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驳斥统治者的迷信谎言。

王充家境贫穷。王充在上虞生活的时候贫穷到没有一亩田可以庇身,卑贱到没有斗石的俸禄。王充能安于贫贱,故弃官著作,性情淡泊,不贪图富贵。他担忧的是德行不足,而不是担忧爵位低;感到耻辱的是名声不清白,而不是怨官职得不到提升。他又说:“穷得连蔽身之处没有,心情比王公还舒畅;贱得连斗石的俸禄也没有,而心情有如吃万钟的高俸禄的人一样感到满足。处逸乐却不纵欲,居贫苦仍保持节操。”那么王充孜孜以求的是什么呢?芽他说:“博览古典书籍,喜听有独立思想的异言;流行世俗之论,多属谬误,于是要深居简出,考论其真伪。”

修身点拨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王充是与世“格格不入”的。他不愿与上司“同流合污”,宁可放弃爵位,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虽然仁途不顺,却保住了自己思想和行动的自由。

人们为了某种理想,可以放弃功名利禄。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