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122

第122章 曾国藩作“不求诗”

曾国藩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们暂且抛开他的功过得失不谈,说说他的为人处世,家教家训。

曾国藩身居要职而能保持心静,深谙人情世故,而且善于教子,家教甚严。他曾写过一首《不求诗》,是于同治九年六月赴天津之前写给两个儿子的,带有“以备不虞”的遗嘱性质,反映了作者知足勿贪、于世少求、豁达宽容的人生观。在他的教育下,这两个孩子都各有所成。长子曾纪泽后来成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外交官,为了祖国的利益与俄国人力争,对保持新疆的领土完整做出了很大贡献。次子纪鸿精通数学,为同辈人所折服。我们读这首《不求诗》,也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质,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觥。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慎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瘵。翘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无倚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途,奚事生嗟忾。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

前四句总括个人应该持有得人生态度:人要知足,这样就会觉得周围的空间十分广阔;如果对周围一切都很贪婪,那么你就会感到世间是多么的狭小。每个人当然都有各自的长处,但欲望太多对个人来说实在是个祸害。接下来作者叙述了贪婪的各种表现:一个人在生活简单的时候总想着日子要过的丰盛些,家庭在拮据的时候总是希求宽裕一些,当然,这些想法倒还情有可原,但人的欲求并非到此为止,因为富裕了就进一步企望更多的荣华富贵,在没有满足要求之前只想快快得到,在满足了欲望之后又想长久保持。如此这般,一个人的欲望永远都是无法完全满足的,好了还想更好,芬芳香馨要用椒兰来比,牢固坚实就与泰山相比,追求荣华富贵从不知道满足,贪婪日益增多,越来越追求奢侈。所有这些都满足了之后,人生就能一帆风顺、风平浪静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作者笔锋一转,着力叙述人生道路之坎坷不平、艰险莫测:季节温暖的时候也会出现寒冷,太阳明媚的时候也会产生黄昏。大自然的规律与人生道路也差不多,时运降临到你头上时就会有很多好事,而不走运的时候到处都是灾难。倒霉之时,一句话、一个举动都可能招致灾祸,这样一来,就会整天满怀忧虑,无比痛苦,精神若失,变得凋敝不堪、日久生病了。

由此可见,欲望过多不仅不可能完全实现,而且危害不浅,很有可能招来灾祸,实在是很不值得。然而,人世遭际纷繁复杂,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其中的得失呢?

曾国藩告诫两个儿子:一个人的心胸一定要宽大,抬头看看世界,多么广阔,何必把自己的眼光停留、局限在狭小的细枝末节上去呢?有了荣华富贵不要高兴得不得了,艰难困苦也不必怨恨得受不住,因为我看十个人有八九个比我还穷。最后,作者用几句话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是对上面的观点进行总结:“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对世上的东西不是要求太多,一举一动都会感觉到活得很愉快,随遇而安,就能永葆安乐。我也不希望你们例外。

曾国藩不仅自己善于做人,人生态度非常明确,而且能够精当地表达出来,教导家人,他留下的大量家书已经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这首不求诗表现了他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心胸宽广,豁达从事的风格,值得我们学习。

修身点拨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类。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

很多人都想从他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因此,曾国藩的文集一出版,就成了当时人的必读书。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首“不求诗”或许也能给人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