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美术史
6897900000032

第32章 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9)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俄国资本主义矛盾空前集中的时期,也是俄国美术发展最为复杂的时期。由于悲观主义和颓废情绪的侵入,在某些画家的作品里病态的现象开始抬头。从前曾对巡回画派干预时代的倾向给予高度评价的人们,现在则认为此派过于夸大叙述性的作用,导致色彩运用上的局限性,因而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绘画形式。

这个时期风景体裁发展迅速,并出现所谓“情绪风景”的作品。“情绪风景”的任务是使大自然人格化。通过自然状态表达人类的感情世界。列维坦(1860—1900)就是确立“情绪风景”画的画家。1879年,列维坦在学生时代画的《秋天·猎鹰公园》就幸运地被特列恰柯夫所收藏,后来列维坦提到这件作品时说:“寂寞的林荫路,寂寞的妇人。”一语道出风景的情绪和人物的情绪融为一体的构思。列维坦曾四次到伏尔加河去作画。他的《伏尔加河上的傍晚》(1887—1888)、《金色的普辽斯》(1889)等作品都能表达画家特有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对俄国人民来说也是特有的。这些作品使得列维坦获得全俄的声誉。1892年他所作的《伏拉基米尔道路》是历史的有力见证。列维坦在风景画中天才的贡献已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

这个时期在风景画体裁中涌现出一批画家,很快成为俄罗斯画家协会的成员。他们都有自己的创作特色,如戈拉巴尔(1871—1960)奥斯特拉乌赫夫(1859—1929)、雷洛夫(1870—1939)、尤恩(1875—1958)等人。他们的风景创作既有别于巡回画派,也不同于列维坦。他们探索着20世纪初的绘画新技法,并越来越广泛地把风景画与风俗画结合起来。

阿尔希波夫(1862—1930)在继承巡回画派传统的基础上,作了绘画新技法的探求,如他的《洗衣妇》(1890—1891)和《奥卡河上》(1890)等。俄罗斯画家协会另一名成员柯罗文(1861—1939)的作品和阿尔希波夫的作品一样,从颜色的处理上,以及尽量避免情节的叙述方面都可以看到印象派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留芭多奇柯娃像》(1880)、《西班牙姑娘》(1886)。

《艺术世界》创作联盟:在19和20世纪之交,俄国的画家和评论家们一直思考着风格问题,从而导致了1893年《艺术世界》创作联盟的组成。《艺术世界》力图争取艺术中唯美的成分,将艺术从“功利主义”的作用下解脱出来。《艺术世界》利用它的同名刊物在俄国艺术界宣传“世界主义”。它推崇具有国际风格的艺术,如巴洛克艺术之类,巡回画派和学院派美术则成为它反对的目标。1889—1904年间《艺术世界》达到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一度在俄国画界大出风头,被吸引者甚至包括列宾这样的名画家。《艺术世界》的基本成员有别努阿(1870—1960)索莫夫(1869—1939)、巴克斯特(1864—1924)、兰赛列(1875—1946),后来还吸收了雷里赫(1874—1947)和库斯托基耶夫(1878—1927)等画家。这个创作联盟具有兼容不同类型艺术家的特点,以致它自己难以形成确定的标准风格。不过从该派核心成员的创作情况来看,他们普遍对现实题材缺乏兴趣,而更偏重于那些反映古代时尚、风情特点的历史题材,诸如18世纪法国式的宫廷生活场景之类。一般来说,《艺术世界》在舞台美术。书籍装帧、实用美术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更具有突破性意义。

这个时期,仍保持巡回画派创作传统的著名画家主要是伊万诺夫(1864—1900)和卡萨特金(1859—1930)。前者的作品《移民之死》(1889)反映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后者的艺术活动则突出反映了矿工生活和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他的代表作是《女矿工》(1894)。这位画家的现实主义创作活动一直持续到后来的苏联时代,并对新一代画家产生了影响,因此他又属于跨时代的画家。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雕刻艺术:这个时期的雕刻比起19世纪下半叶的雕刻来说有了长足进步。柯年科夫(1874—1971)还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被送往国外进修,他到过德国、法国、意大利。他的反映1905年革命的第一件作品是《工人战斗员伊尔·楚尔金》(1906),另一件作品《尼开》引用希腊胜利女神之名,实则刻画的是俄罗斯姑娘的形象。女雕刻家格鲁布金娜(1864—1927)的创作命运也与革命运动紧紧相连。她曾两度出国学习,并获得著名雕刻家罗丹的指导。他的作品《工人》(1901)、《前进》(1902)均刻画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形象,在雕刻技法方面她吸取了印象派的经验,使作品具有生动效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俄国造型艺术的现实主义学派中最有成就的是谢洛夫(1865~1911)。虽然谢洛夫是在巡回画派运动轨道上成长起来的画家,但是他的创作已经开始了新的阶段。他往往突出对象的主要特征,甚至强调模特固有的。但又是偶然表现出来的姿态、手势,并大大强调了轮廓线的作用。他早期的肖像作品《少女与桃》(1887)和《阳光下的少女》(1888)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创作繁荣期推出的杰作有帕尔玛洛娃像》(1905)、《大企业家戈里施曼》(1911)、《彼得大帝》等。

这个时期另一位大艺术家伏卢贝尔(1856—1910)的创作呈现比较复杂的艺术现象。伏卢贝尔在美术学院学习时,曾是著名美术教育家契斯恰柯夫的优等生。1884年他经学校推荐,到基里洛夫斯基教堂参加壁画修复工作,从此他便没有再返回学院。他被修复壁画的工作所吸引,为此专门赴意大利去研究纪念碑式壁画。他在教堂完成了150块破损壁画的修复任务,证明他是一位有才能的纪念碑画家。他的架上绘画有《西班牙》(1894)、《天鹅公主》(1900)、《天魔》(1890)等等。伏卢贝尔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其创作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现代派艺术。世纪之交,现代派艺术在俄国找到了自己的信徒。

现代派艺术潮流:《艺术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俄国非现实主义艺术的兴起,随后形式更为激进,反传统倾向更为明显的现代派艺术最终出现在俄国画坛。20世纪初,宣传西欧现代派艺术的刊物《金羊毛》(1906)、前卫艺术社团“青玫瑰”(1907)、“红方块王子”(1910)相继问世。接着,法国的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英国、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被大量介绍到俄国,同时又有更多的俄国艺术家赴西欧了解野兽派、立体派、未来主义等艺术动向。俄国的一些收藏家们这时也把法国现代派艺术品列入他们的收藏计划。

与俄国18世纪效仿西欧艺术的情况不同,俄国的现代派艺术既有向西欧现代派艺术学习的成分,也有它独立扩展的方面。具体地说,它不仅率先展开对抽象主义艺术的探索和实践,而且产生了像康定斯基(1866—1944)、马列维奇(1875—1935)、夏加尔(1887—1985)这样一些享有国际声誉的现代派艺术家。夏加尔的创作一般被认为预示着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出现,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则属于抽象主义绘画的先驱。

俄国现代派艺术的早期成就以“辐射主义”绘画为代表,它是画家拉里奥诺夫(1881—1964)和冈查洛娃(1881—1962)于1912年首创的。从强调画面形象的动感及线条向四外辐射的特点来看,“辐射主义”绘画同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画派有观念上的联系。然而俄国画家似乎走得更远,他们笔下的某些作品已初具抽象画的性质。作为对“辐射主义”绘画的响应,马列维奇在1915年推出所谓“至上主义”绘画。据马列维奇自己解释:至上主义就是在绘画中纯粹的感觉和感情至高无上的意思。“至上主义”极端排斥附加给绘画的非美学成分,因此“至上主义”作品通常把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案作为它的表现对象。

在雕刻领域,俄国现代派艺术潮流造就出全面否定传统风格的“构成派”。这一流派反对艺术摹仿其他事物,认为雕刻应该具有自由形态,它不但要表达空间含义,还要反映时间因素。根据这些原则,雕刻在形式、材料、造型技术方面也就不存在任何限制了,它既可以做成悬挂物或牵拉结构,也可以利用动力使之活动。“构成派”的一些观念与注重产品功能的工业设计思想有相通的地方,因此它后来对实用美术、工业设计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构成派”雕刻家主要以塔特林(1885—1953)佩夫兹纳(1885—1953)、加博(1890—1977)为代表。“构成派”艺术在俄国大约活跃了三四年时间,本世纪20年代初,由于政治原因,包括“构成派”在内的俄国现代派艺术受到排斥,于是俄国现代派艺术的经验和前途随着迁居西欧的艺术家而转移到新兴的苏联之外。五月郊游〔匈〕巴拉西涅依·麦尔塞1873年斯坦契克〔波〕马特义科1862年。

(第十节)19世纪东欧诸国美术

一、波兰

波兰民族艺术的发展是和整个民族的苦难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波兰美术的发展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48年前;第二个阶段是1848年到1863年;第三个阶段是1863年以后到20世纪初。在第一阶段里,波兰的民族艺术处在萌发时期,这时国家处在分裂状态中,大部分有才能的艺术家流亡国外,当时国内还没有一所正规的艺术学校。在波兰的宫廷里有不少从外国来的画家,如来自意大利的马·巴切列里(M.Bacciarelli,1731—1818)和来自法国的雅·诺尔布林(J.P。Norblin,1745—1830)等人。这些外国人对波兰民族艺术的复兴有一定的贡献,起了先驱者的作用。这时期本民族画家有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彼·米哈洛夫斯基(P.Michatowski,1800—1855)、弗·皮瓦尔斯基(F.Piwarski,1794—1859)、阿·布劳道夫斯基(A.Brodowski,1784—1832)、弗·别恰尔斯基(F.Peczarski,1805—1842)等人。其中米哈洛夫斯基尤为著名,善于画人物。他很擅长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动态,曾通过一系列骑手的形象,活泼生动,有着不同的姿态,画面上的色调丰富、明亮且富有变化。

19世纪40年代,随着民族运动的高涨,波兰民族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1863年。在这个阶段里,民族艺术特别是绘画更加成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画家,如沃·格尔逊(W.Gerson,1831—1901)、盖·罗达柯夫斯基(H.Rodakowski,1823—1894)等。罗达柯夫斯基是著名的肖像画家。他早年在维也纳和巴黎学习,后定居法国,德拉克洛瓦曾十分称赞他的才能。他的代表作品有《母亲肖像》(1853)、《姐姐肖像》(1858)。《捷姆比斯基将军肖像》(1852)等。他的肖像作品曾在巴黎沙龙获金奖,这些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质朴、真诚并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1863年的民族大起义,更加激励了波兰人民,这一时期的波工艺术家的作品大都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以及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批判。最杰出的艺术家有亚·考特塞斯(A.KotoiS,1936—1872)、尤·赫里蒙斯基(J.Chetmoski,1849—1914)、马·格雷姆斯基(M.Giermpski,1847—1874)、亚、格雷姆斯基(A.Gierymski,1850—1900)以及著名的历史画画家扬·马特义科(J.Mateiko,1838—1893)等。

亚·考特塞斯可能受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影响,把目光对准底层社会,曾创作出一大批带有批判色彩的风俗画,如《最后的财产》(1870)和《孤儿》(1870)等。亚·格雷姆斯基也是一位黑暗社会的批判者,他的作品有力地鞭答了社会上的某些贫富不均的现象,如他创作的《农民的棺木》(1895)就是这样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采沙工人》(1887)、《晚祷》(90年代)等。亚·格雷姆斯基的哥哥马·格雷姆斯基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市民生活。尤·赫里蒙斯基善于表现农村的生活,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作有《村妇的夏天》(1875)、《牧场上》(1875)等。

在19世纪60~80年代把民族艺术推向高峰的是扬·马特义科。他的历史画借古喻今,通过波兰历史上的荣光与屈辱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斯坦契克》、《时加尔卡的宣教》、《雷坦》、《齐格蒙特的大钟》以及《自画像》等。他曾这样说过:艺术对我来说是武器……不能把艺术和热爱祖国分开。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兰的艺术与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相结合,这个时期最为活跃的画家有斯·列茨(SLenz,1863—1920)和沃·维斯(W.Weiss,1875—1950)等。

二、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