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6891200000042

第42章 教男孩培养绅士风度(4)

一天,李先生陪儿子在家看动画片,当看到孙悟空打败白骨精时,李先生7岁的儿子冒出一句令她意想不到的粗话:“我靠,真厉害!”李先生吃惊不小,询问后才知道男孩是从同校的一个小朋友口中学到的。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而当你的儿子突然说了脏活,你在吃惊之余,应该让他认识到骂人的坏处。

家住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玛格丽特·多蒙德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一次,她11岁的儿子发现妹妹在自己的房间里使用电话,便大声吼道:“快把我的电话放下,你这蠢货!”接下来对妹妹破口大骂,说了一些粗鲁的、难听的话,而这些话在多蒙德家中根本没有出现过。

年仅7岁的女儿被吓住了,哭着跑到妈妈身边寻求保护。玛格丽特·多蒙德走进儿子的房间,严厉地责备儿子道:“你没有权利这么骂你的妹妹,你的行为是很不礼貌、很没教养的!”更让多蒙德太太伤心的是,儿子居然不以为然地耸耸肩,慢条斯理地说他的一位朋友在和自己的妹妹争执时也是这么做的。多蒙德太太语气坚定地说:“在他们家也许可以这么做,但在我们家这样的事情是不被允许的!”

说脏话、骂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发生在男孩身上,大多由以下三种情况导致:

(1)学说脏话、没有是非观念是孩子的特点。别人骂,我也跟着骂,是男孩学骂人的一种普通心理。作为父母,要分清男孩是跟谁学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①男孩刚学说话,好奇心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尔听见别人说一句脏话,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跟着学了。父母切忌觉得挺好玩而故意引逗他或哄然大笑,这样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而应该告诉他:“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你不可以学。”把不文明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②有的父母平时不太检点自己的言行,男孩受其影响,也学会了说粗话。这样的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严于律己,从头做起,为男孩营造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其次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教会男孩学用礼貌用语。如果父母偶尔再犯,那么就应该坦诚地跟男孩检讨:“刚才是由于不高兴,说出了那句话,我们是不对的,你也不要学,今后我们谁都不说这种话了。”

③男孩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难免会受到各种不良言行的影响,说粗话也是如此。父母对此要采取一些相应的防范措施:一方面要尽量让男孩避免接触周围不良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听不见脏话,学不到脏话。另一方面又要增强男孩的“免疫”力,教男孩明辨是非,告诉他们,骂人、说粗话是不文雅的行为。另外,父母要关注男孩周围小伙伴的情况,为男孩选择讲文明、懂礼貌的伙伴,以减少相互学骂人的机会。

(2)被迫骂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小伙伴之间。男孩如果和小伙伴发生了矛盾,就以牙还牙,受了欺负,借骂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时父母千万不能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通,或袒护自己的儿子,而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教男孩用谦让的态度来解决小伙伴之间的纠纷,并应明确表态。男孩怕失去父母的爱,怕失去小伙伴的心理,会促使男孩改掉自己的不良言行。

(3)习惯骂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口成“脏”的男孩虽为数不多,但影响不好。对这样的男孩,应采用暂时的冷漠,不理睬他,以不高兴的脸色、严厉的语调等来对待他,这些都会帮助男孩明辨是非,抑制、减少他的不良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不良行为一旦成了习惯,克服它就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在帮助男孩纠正骂人的坏习惯时,也可以鼓励男孩通过努力改掉坏毛病。例如,可把“不骂人”列入“一天行为要求”中,如果男孩做到了,就一定要表扬,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成效。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男孩骂人的行为发生,父母的教育是关键。

(1)教育训练孩子尊重他人。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孩子骂人的行为发生,首先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每个亲朋好友的职业、性格、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家长也要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好品格,不骄傲自满,不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正确看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绝不拿他人的过失或不幸做笑料。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和督促孩子尊重他人。如,上学时主动向老师和同学问好,遇到熟人热情打招呼,请人帮助要先用礼貌称呼、再说明事由、事后要道谢,家中来客人要热情迎送等。

(2)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与他人的摩擦。在多数情况下,孩子骂人是对自己受到伤害的一种宣泄反应,如,东西被他人偷走,被他人撞倒时,往往就会骂人。家长应教育孩子以善良之心看待与他人的摩擦,让孩子明白地球很拥挤,随时都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使孩子学会宽容他人的过失,不要为这些小事而生气、赌气。

当然,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学会适当的宣泄方法。如鼓励孩子诉说衷肠,必要时向有关人反映求助、解决摩擦,培养自己的幽默感来自慰等。

(3)训练孩子学会在气愤时冷静一分钟。有的孩子骂人已习以为常,尽管他也明白骂人是不对的,事后也常常懊悔。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和孩子达成一种默契:当孩子在气愤想发泄时,家长用某种事先约定好的语言或目光暗示孩子,孩子这时就应冷静地想一想。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冷静一分钟,就会考虑如何文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把不文明的语言过滤掉。坚持在家长配合下的自我教育训练,有利于孩子逐步纠正骂人的不良习惯。

(4)坚持要求骂人的孩子检讨。当孩子骂人后,家长要严肃批评。批评时可以向孩子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要骂人?不用骂人的方式以善“还击”行不行?骂人能解决什么问题?被骂者会产生怎样的态度和采取什么手段报复,其目的在于使孩子最终认识到骂人的结果是有害无益的,从而促使孩子主动向被骂者道歉认错。这样,家长坚持数次,孩子就会改掉骂人的不良习惯。

(5)以身作则,净化家庭语言环境。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成人(尤其是家长)而形成的。因此,在家庭中,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文明语言,不说脏话、粗话,不但对外人要态度和气,对家人也应和气。这样,不但有利于纠正孩子骂人的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净化的环境。

帮助男孩建立所有权的观念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出现破坏别人的东西、抢别人的玩具等反常行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开始喜欢交朋友,会与同伴一起玩,也开始会有分享及共用的概念。虽然如此,孩子对“物权”的概念,还不是很稳定、很清楚,他们常会在游戏中彼此抢夺玩具,甚至大打出手。这个时候,父母应给予机会教育,教导孩子树立“轮流”以及“尊重别人物权”的观念,否则有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发展。

父母应让男孩知道,奥特曼是邻居家小朋友的,玩具火车是表弟的,芭比娃娃是表妹的,那本画册才是自己的。同时应该让男孩知道,在拿别人东西之前,应该征得对方的同意。如果父母本身就缺乏所有权的观念,今天说这玩具是哥哥的,明天说是邻居小朋友的,那就很难保证男孩树立正确的所有权观念。

因此,父母应该先学会尊重男孩的所有权。例如,拿男孩拥有的物品时,应该先告诉他一声;归还时也应该说声“谢谢”;进他们的房间,不妨先敲门;无意中弄乱了男孩的生活空间,应该向男孩道歉……一旦男孩感到自己的所有权得到了尊重,那么他也就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所有权的观念,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训练呢?心理学家亨利·霍斯金认为,建立所有权的观念,应该从小做起。当男孩两三岁的时候,就可以告诉他哪些用具、物品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四五岁时,可以让男孩拥有自己的洗漱用具、房间、杯子、玩具等。当给男孩买了新东西的时候,可以告诉他:“这是爸爸买给你的。”有了这些观念之后,男孩就自然学会了如何约束自己,不至于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

亮亮今年刚上二年级,是个聪明伶俐帅气的小男孩。这天下午放学后,妈妈把他接回家,督促他写完作业之后,就去厨房准备晚饭了。

客厅里响着轻柔的音乐,一向顽皮的亮亮,今天居然也安安静静地在屋子里看起了画册。妈妈从厨房探出头来,对他说:“亮亮今天好乖啊。”亮亮拿起画册,告诉妈妈:“妈妈,这本《福娃奥运会漫游记》好好看!”

“你怎么会有《福娃奥运会漫游记》呢?”妈妈的微笑突然一沉。

“我的!”亮亮理直气壮地说。

“瞎说。爸爸妈妈没有给你买过这本书。”

“我的……是爷爷买给我的。”

妈妈见亮亮这样的态度,没有再问他。爸爸回家后,妈妈将事情告诉了他。

晚饭后,爸爸对亮亮说:“亮亮,我们去看看爷爷好不好?”

亮亮一听,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忙不迭地说:“这么晚了还去看爷爷,我明天还要上学呢,不去了吧。”

“那怎么行呢?爷爷给你买了这么好看的画册,难道你不去谢谢爷爷啊?”爸爸追问亮亮。

亮亮见事情已经无法再隐瞒,羞愧地低下了头,向爸爸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今天下午,我看见小强的桌子上有一本非常精美的画册,我好喜欢,就趁他不注意,把它拿回来了。”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一般是遵循着需要——动机——行为的模式建立的。即当男孩看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时,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想拥有”的需求,这种需求就会促使他产生“拿”的动机和行为。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男孩“顺手牵羊”的行为归之为偷窃,并且认为小时候偷针,长大之后就会偷牛。因为这种说法,不仅会影响男孩人格的发展,而且也会对男孩的心理产生莫大的伤害。

如果男孩已经将他人的东西带回了家,这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呢?勃然大怒,将其痛打一顿,或者晓以大义?

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时候,父母应该用冷静、温和的态度问明东西的来源,像事例中的父母那样和他讨论:“福娃真的好可爱啊!和电视里的一模一样呢。妈妈知道你很喜欢它,但是小强一定也很喜欢它,现在小强找不到他的《福娃奥运会漫游记》,肯定会很着急,也很难过,是不是?现在妈妈和你一起去把《福娃奥运会漫游记》还给小强吧。”然后带着男孩当面把东西还给对方。如此一来,不但不会伤及男孩的自尊,同时也能让他了解到,东西有“他的”和“我的”之分,如果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他人也一定会很伤心的,就如同别人拿走自己的东西一样。

研究指出,男孩之所以会“顺手牵羊”,是因为他们所喜爱的东西家中没有。因此,平时父母就要顾及男孩的需求,酌情满足男孩,不要因为担心男孩贪得无厌而逐一否决男孩提出的要求。我们相信,只要方法得当,男孩的需求就会适可而止。

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的观念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肯定,成人对这一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但必须讲究方法。下面提出几种方法以供借鉴:

(1)做好示范。尊重孩子物权的本身,就是一个尊重别人所有权的良好示范,我们要多提供这样的示范,创造一个尊重物权的人文环境供孩子领略和感受。

孩子认识事物带有强烈的情绪性、模仿性,孩子的物权被尊重,他有了很好的情绪体验,受到良好的感染后,会更加积极地模仿成人,去尊重别人的物权,形成良好的习惯。

(2)帮助孩子分清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哪些是自己的物权,哪些是别人的物权。

(3)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并使其初步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自己的心爱之物,欢迎别人来参观,来共同分享,如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请朋友到家里来玩。别人的物品不去随便取用,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更不能去抢、去损坏,这些错误的行为绝对不能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动,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有的东西,自己没有,而又很想要,可以向朋友借,但必须经过别人允许,借来的东西要爱惜,使用后应如期如数归还,并道谢;也可以用自己的东西去换借别人的东西,加强交流,这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别人有,自己没有,借用不方便的,要向爸妈讲明理由,征得同意,购买回来爱惜使用。成人供给的东西太多太乱太杂,会使孩子感到来得容易而不珍惜;如果对孩子物品供给太紧,也会使儿童倍感困难,在为难之极时,也会使孩子去拿别人的物品,受到指责后又会自卑和懊恼。所以,家长要为孩子适时合理地购物,合理满足孩子的需要。

当孩子已经侵占别人的所有权或物品时,成人要冷静分析原因,认真对待,不要骂孩子是“小偷”,更不要指责其“屡教不改”。孩子日常犯的错误与这些话语的性质是不能等同的,孩子长期听惯了这些消极的词语,一会自卑,二会无动于衷,长期下去会把孩子推向反面。当孩子出现不尊重别人所有权行为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对待,耐心教育,督促改正,让他把物品送还给物品的主人,并向主人道歉。